罗霞
杭州市下沙中学
内容摘要:语文课堂语言文化教学并重,其他学科虽然以传授本学科文化为主,但语言教学会直接影响其教学效果。本文尝试围绕对一名焦点学生的学习历程的观察与关键事件的记录,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一堂课观察到其学习困难之处,任课教师加以改进;第二堂课观察到其仍有不完善之处,教师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第三堂课在前两次课的基础上,教师运用“跨学科学习”策略,指导学生准确的语言表述,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培养学生思维的清晰性。
关键词 跨学科 深度学习 课堂观察
作为语文老师,曾多次听到有的科学老师不无担忧地说“学生的实验操作很成功,为什么实验步骤的表述总是感到很困难,从而成为课堂教学的难点?”还有的学生也表示“实验我是会做的,但是要我清楚地说出来有很大的难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师生共同的困惑呢?本文是跨学科研究,即对三堂科学课的“实验步骤表述的难点突破”研究。通过对焦点学生小吴的完整学习历程的课堂观察,在建设“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发现语言教学对其他学科教学的影响重大,从而进一步探究语文教学中“科技文语言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关系”。
一、课堂关键事件观察
LOCA(Learning—process Observation and Critical-incidents Analysis Approach )即焦点学生完整学习历程观察及关键事件分析法。所谓焦点学生就是选择一位学生或一组学生作为观察对象,而不是对所有学生会进行全面观察,这样有利于获取这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完整信息,避免信息的遗漏,可以对个体学生中呈现的学习困难、社会关系以及心理状态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与判断,从而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困境与需求,这是我们进行课堂研究与改进的重要依据与线索。
(一)第一堂课关键事件
焦点学习学生小吴虽然刚上课时,因为有听课老师而有点不大自然,发言很少,但后来也投入到听课、做笔记、小组讨论、回答问题等正常的课堂活动中。
这次课堂实验名称是“食物营养物质所含能量”,每组同学做实验都很认真,并都顺利完成了操作,虽然最后老师说由于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导致实验数据和标准值有一定偏差,但总的结论“花生米燃烧释放的能量高于大米和牛肉干”是正确的,而且这次实验是历届学生中最为成功的一次。
小组成员虽然在做实验的过程中,配合默契,如小沈同学用剪刀细心地把牛肉干剪成了碎片以便充分燃烧,并把门关好,以免风把酒精灯的火焰吹散,但在教师要求大家完善学习任务单时,大家都对实验步骤的书面表述存在学习上的困难。
从这堂课来看,全班各个小组均完成了课堂实验,虽然与标准数据有误差,但是最终都形成了“花生米燃烧释放的能量最高”的一致看法。然而从学习单的实验步骤的语言表述来看,学生的深度学习不足,即教师指出的问题,学生容易在中考失分的“实验步骤的语言表述”方面,成为本课的学习难点。
(二)第二堂课关键事件
教师针对第一堂课学生的困难之处,作出了一些教学上的改进,如允许学生以表格的形式表述实验步骤,用手机投影实验步骤表述优秀的学生等。
教师在第二次实验课“唾液淀粉酶对淀粉催化作用”的课堂上,注重对学生的步骤的强调。焦点学生小吴能投入学习,小组讨论时虽然小沈爱与他抬杠,但是还是能共同探讨问题,互相尊重、互相倾听、互相帮助。
其他小组成员小古发言极少,小倪被教师点到讲台做实验。这次上课学生的思考和回答都很积极,小沈回答问题较多,思维敏捷。焦点学生小吴还是比较沉稳,做笔记的时间较多。这节课教师注重学生实验步骤的交流,小沈能紧跟教师的思路,所以步骤很完整。小倪在讲台上做实验,可能操作不当的缘故,本应该一支试管变色,另外一支试管不变色,但他们三人实验的结果却是两支试管都变成了蓝色。虽然结果没有第一次课堂上的那么好,但是这次口头表达较强的小沈同学,却写出了清楚的实验步骤,比上次课堂四个人都没有完成任务单上面的步骤表述,又有很大进步。
由于第二堂课教师没有让学生全部参加做实验,而是重点讲述实验步骤,学生在实验步骤的语言表述方面进步很大。但是除了小沈的步骤比较清楚,小吴和小古的表格里所填写的都是实验条件,而不是实验步骤。不过比第一次课堂上,都把任务单上步骤这一栏空出来,有质的飞跃。起码说明他们已经渐渐能够进入实验步骤的语言表述这个学习过程,比第一次课不知道从何着手表述,只会动手操作,又离“语言表述实验步骤”的教学目标近了一步。
(三)第三堂课关键事件
第三堂实验课因为有了第二堂课为基础,教师把实验条件之类的指导都省略了,引导学生直奔学生学习困难所在“实验步骤的语言表述”,而且强调精准语言表述的理念,指导学生要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实验步骤,例如要说“一支试管”而不能说“一个试管”等,简直具有语文课的性质了。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地进行“精准语言的表述”:学生回忆课文实验步骤——自己不看书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实验步骤——对照课本完善实验步骤。经过重点指导,学生语言运用进步神速,“实验步骤精准语言表达”课堂效果显著。
从焦点学生及其小组成员的学习效果来看,学生的这堂课效果显著,说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深入的“对实验步骤进行精准语言表述”的学习。
二、关键事件产生的原因
(一)忽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从第一堂课来看,小吴是这份观察单的焦点学生,他属于比较内向型的学生,对学习内容是“明于心而不明于口”。小吴同学笔记做得很认真,回答问题很少,但只要回答,几乎都是正确的,相比较于同小组的小沈,他发言的次数和小组讨论时发表见解的次数都不多。小沈是在小组和全班发言最积极的,但正确率比小沈要低,而且小沈有时要冒出“牛肉干闻起来很香”之类的与课堂无关的语言。除此以外,他们存在的共同问题是小组讨论不够深入,有时几乎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老师观察的焦点学生小吴所在的小组还有一个共同的难题,就是小组成员对实验步骤的书面表述都很欠缺。
这就提出一个问题:“精准语言表述”对任何一门学科的重要性。更深入一点就是语文学科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的关系,再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就是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对任何学科思维体系的建立都很重要,因为语言是学科思维的外显形式。如做实验,学生除了要会做实验,还得把实验过程用口语复述出来,然后学会用精准的书面语表达。因为实验是表层的展示,只有用精准的语言表述出来,才能变成深层知识,形成清晰的学科思维体系。
(二)书面表达能力欠缺
语文教学中也常常有这种现象:当让学生讲述自己外出旅游印象深刻的风景时,学生往往语塞。还有的只能讲出个大概,但记忆模糊。这就是我们学生语言书面表达方面的缺陷。
2018年的PISA阅读测试结果强调“阅读力即国力。阅读素养不仅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支撑,还是个人学习能力和终身发展及国家的软实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础”。并进一步指出“阅读是教育的核心,几乎所有学科都通过阅读来学习。面对知识经济及提倡终身学习型社会,语文阅读教学要立足本土,同时放眼国际,充分吸收和借鉴国际阅读素养最新发展动态”。因此阅读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
第二堂课上为什么口语发展较好的小吴同学,能准确表述“实验步骤”,而其他同学把步骤都写成了“实验条件”呢?这进一步说明了语言对思维发展的重要性,而且只有当学生把学习过程用书面语言表述出来后,把知识内化才是深入学习。也就是说,第二堂课上其他同学还没有从表层的学习迈进深层的学习。这就又涉及到第二堂课的学习难点:如何通过书面表述让学习从浅表走向深入?
如下图,横线的上面部分就是“文化学习”的展示(如做实验)层面,只是表层的文化学习;横线的下面部分就是“文化学习”中触及观念、思维等的解释(如精准的书面语言表述)层面,属于深层的文化学习。因此,只有表层学习和深层学习紧密结合,才是把知识内化的学习。
(三)语言运用不当
从第三堂课来看,学生虽然能正确表述“实验步骤”,但语言运用准确度还有待提高。如“试管”的量词,有的使用“根”,有的使用“个”,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才知道应该使用“支”。
学生能够运用精准的语言表述实验步骤以后,课堂就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三堂课焦点学生小吴,他的步骤单上的语言表述,如“导入”“将”“6支……试管”“等待”“观察”“震荡”等词语的运用,已经非常准确。从小吴同小组的几名学生的实验步骤表述单来看,因为使用了准确的语言,他们已经把实验步骤清晰地印入大脑,并融入了自己的学科思维体系。
从这三堂课来看,语言表述对其他学科教学的效果有很大影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并“提倡跨学科学习”,这些都是从语文学科教学的角度定性研究的。从其他学科教学来说,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更加明显,举一个最普遍的理科教学的例子“学生对数学应用题的文字表述,理解能力强的同学解题能力肯定比别的学生强”,其他文科的教学就更不必多描述了。
三 、精准语言课堂教学策略
由此可见,各学科精准语言教学都很重要,因为从上面的探究可知道,语言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最主要的教学行为就是言语行为,占据所有课堂教学行为的80%左右。而语文课堂是精准语言教学的主阵地,从上面的三堂科学实验课来看,语言的精准教学对科学的教学效果影响重大,因此作为语文学科和语文教师,应该担负起精准语言运用习惯培养的重任。
特别是语文课堂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科技文的阅读和表述能力,因为科技文阅读中语言的科学、准确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学生其他课程(如科学实验课中书面语的精准表述)的学习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本文采取如下一些精准语言教学策略。
策略一 分清基本概念
概念明确主要就是在第二堂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区分“步骤”和“条件”的概念。学生要首先分清实验步骤和做实验的条件,这样学生就可以一边完成实验步骤,一边掌握实验成功的条件。实验步骤是线性连续不断的,而实验条件是在实验的任意步骤共时发生的。概念明确主要体现在精准运用表示同一、并列、交叉、总分、相反等概念的词语上,具体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的概念。
1.同一:总统—里根、 班长—张超。
2.并列:玫瑰、牡丹。
3.交叉:蔬菜、黄瓜。
4.总分:鸟类、白鸽。
5.相反:好坏、爱憎
策略二 恰当运用语言
教师运用清晰明确的表示时间先后或者次序的词语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如上面第一堂课实验课,教师可以运用“首先”“第一步”“第二步” “第三步”等词语,明确地要求学生先口头表述,然后书面表述实验步骤。恰当运用语言主要体现在精准运用表示时间、范围、程度、推测等词语上。
1.表示时间的词语包括:不久、很久、未来、有时等。
2.表示范围的词语包括:全部、到处、一律、绝少等。
3.表示程度的词语包括:越来越越、更不必说、很是、也不必说等。
4.表示推测的词语包括:据说、或许、想必、很可能等。
策略三 确定准确时间
在第二堂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区分实验后试管“变成蓝色”和“变成蓝色”的结论上。应该是一支试管“一定”要变成蓝色,另外一支试管“必定”不要变成蓝色,这是“推断发生”,但“还未发生”的未然判断。而学生实验的结果是两支试管都变成了蓝色,这是“已经发生”“ 既成事实”的已然判断。确定准确时间主要体现在精准运用表示已然、必然、未然、或然等词语准来判断事件的发生情况上。
1.已然:显然、 显而易见。
2.必然:料定、必定。
3.未然:未曾、 料想。
4.或然:也许、 推想。
策略四 理清事物关系
理清事物关系在三堂课上都有体现。如第三堂课教师引导学生精准运用量词“支”,同时也可交代学生,这次实验的条件是什么、结果是什么,书面表述时不要把条件和结果倒置。再如在第二堂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两支试管都变成了蓝色”的原因,并明白什么情况下会导致这样的结果。还有在第一堂课上,学生要明确哪些是必要条件、哪些是充分条件,条件分清楚后就可以清晰表述实验步骤了,不会把实验单第二题和第三题空着不写了。所以要避免犯关联不当的错误了。
常见关联不当的错误有:
1.因果:强说因果、 因果倒置。
2.主客:主体客体颠倒。
3.必要:条件、结果倒置。
4.充分:必要、充分条件混淆。
如下图,科技文的教学要从分清基本概念、恰当运用语言、确定准确时间、理清事物关系等多方面进行精准阅读。学生在语文课堂养成精准阅读的良好习惯,在科学实验中甚至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都会不自觉地养成精准表述实验步骤或者其他学科学习成果的习惯。
.png)
结语
这次“真实学习”的课堂观察实验不仅显示学生深入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学科之间的联系紧密,语言学习不仅仅是文科学习的基石,同时在理科学习中,语言的精准运用也至关重要。所以不管什么学科,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作为教师要有“精准语言教学”的研究意识,任何一门学科,只有让语言方式和非语言方式同步发展,才能使本学科得以健康发展,而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陈静静.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7.
[2]基于教育人工智能支持下的STEM跨学科融合模式研究[N] 2017.08.008
[3][日]左藤学.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
[4][美]罗伯特·G·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适应型领导与学校改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
[5][日]佐藤学. 转折期的学校改革—关于学习共同体的构想[J].全球教育展望.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