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洁
四川 广元天立国际学校 四川 ,广元628000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发展,教学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高中生物课程面临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大、兴趣不同的问题,扁平化的教学方式无法保证学习的参与、知识理解和素养提升。所以要从学生深度学习出发运用引领思考、指导学习、探究分析、总结理解的方式,提升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教学中能够完成高效学习,有综合素质的发展。本文介绍了新课标下运动多种教学方式提升高中生物教学效率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效率;教学方式
前言:现在的教学效率定义是以学生的知识理解、思维成长、素养提升为标准,要提升高中生物教学的效率,就需要在教学方式上做完善,从师生教学关系的转变为基础,让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探究学习需要,满足生物知识的理解情况,转变被动学习、理论记忆的状态,以教学方式引导深度学习理解。
一、运用情境引领思考的方式,保证主动思考
高中生物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所以教学效率的提升就要保证主动思考的行为。在教学设计上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创设情境[1]。然后以情境引领思考的教学方式开展知识探究,可以解决兴趣不统一的情况,也能让学习变成主动的行为,知识理解也有情境的感受。比如在《细胞的基本结构》教学中,这节课的内容与初中生物有着较大的联系,教师就可以采取问题情境的方式,提出初中阶段细胞知识问题,然后再设计关于细胞膜、细胞器、细胞核的知识总结问题,使学生的知识理解认识有一个递进的过程,可以让学习中有主动思考的行为。这种引领思考的方式能够转变阅读理解的方式,极大增加了生物知识思考的过程,可以让知识的学习理解变成兴趣的探究,教学效率在学生主动的情况下肯定会有提升。
二、运用信息指导学习的方式,保证独立思考
现在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较为普遍,能够拓展教学的空间,实现随时的指导。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方式上就要改变课堂教学结构,以信息技术指导学习,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正确的方向做独立思考,可以完成基础知识的理解认识,也建立生物知识的理解问题,保证独立思考。而课堂中的教学方式则是以讨论分析为主,组织学生做深度的学习理解,完成对课程知识的总结[2]。
比如在《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微课视频指导学习,解决学生学习能力差异的问题,使独立思考中可以完成人体内环境的分析,并理解稳态的概念。之后在课堂教学方式上要减少讲解,而是设置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议题,让学生之间依据独立思考学习做讨论,完善课程知识的理解认识。在用微课指导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式不再是简单的讲解,而是为自主学习提供支持,所以学生在其中的学习方法、能力都能得到成长,能够提升教学效率。
三、运用共生探究分析的方式,保证理解认识
在生本思想下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帮助,引导自主性的探究分析。在实践方法上以共生探究分析为方式[3]。教师与学生做互动,一同探究生物知识内容,保证理解认识,以实践传授学习的方法,培养生物知识思维理解的过程。比如在《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这一课,教学方式上就不能采取让学生做理论认识,需要保证减数分裂、伴性遗传的深度理解,所以在课堂中,教师就应运用共生探究分析的方式。以“伴性遗传”这一节的知识点为例,可以先与学生去挖掘生活中伴性遗传的例子,然后针对学生的表达,设置“为什么遗传会分男女呢?”问题,组织讨论分析,教师要参与其中,依据学生的想法和认识做出反馈,提出疑问,使伴性遗传的知识点以讨论分析的形式进行开展,以此能够使学生有科学探究的过程,可以完成知识的有效理解,也能有伴性遗传概念的深度理解分析,可以做解题应用。
四、运用实验教学总结的方式,保证素养提升
实验是生物学科教学的主要方法,而在实验教学的效率上要运用总结的教学方式,逐步让学生去分析知识内容,强化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理性思维、社会责任的素养认识,提升教学的效率。比如在《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这一课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关于人体自身的小实验,提升趣味性和神经系统调节的认识,在教学方式上要组织学生做实验总结,分析实验的过程,探讨实验的结果,以此分解和解释实验内容,达成高效教学,也培养生物核心素养。
结论:总而言之,高中生物教学效率的提升一定要在教学方式上做出转变,让教学方式成为学生的指导帮助,减少固定知识的讲解和要求,以此形式一个引领科学探究的教学氛围,实效解决学生在生物课程知识学习中的困境,完成有效的素质教育。同时在教学方式的设计和实施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把握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行为的关系,不断优化调整,以此为自主学习提供支持,也培养核心素养,让学生能够高效完成生物知识的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蔡益凤.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途径[J].高考,2021(11):41-42.
[2]张艳.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01):25-26.
[3]王文欣.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效率[J].求知导刊,2020(48):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