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丹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金山谷学校 511400
摘要:小学阶段对一个人一生品德的形成起着基础性的作用,道德与法治教师理应为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教学实践,笔者深深地感受到良好品德的形成源于生活,重点是回归运用于生活。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教材中有很多环节是让学生分享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或是呈现或是分享他人过去的生活经验。这样的设计不只是为了导入新课的需要,也不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已有的生活经验,吸取有道德价值的东西。
关键词:法制意识培养;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策略
引言
教师应改变以往死板、专制的教学手段,将以往独断、权威的角色向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有效转变,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学会运用生活化教学理念来给学生创设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联系以往的经验对新知识展开自主地建构,逐步增强他们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从而将其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并掌握当堂的要点知识,促进有效教学的顺利实施。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的意义
(一)对学生的意义
在家里学生可以做到尊亲、敬长,保持健康的生活和行为习惯,更容易在生活中产生幸福感;在学校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准确地掌握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相关知识,更容易在学校或班级产生获得知识的成就感;在社会上学生可以做到正确地认识自我,平等地、友善地与他人相处,快速地融入这个社会。
(二)对学校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使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宝贵,从而学会合理地安排自己生活、学习的时间,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其次,有利于让学生体会到学校中的相关规则,使其形成遵守活动规则和纪律的良好意识和自我习惯,便于学校实施管理。最后,有利于学生之间和平相处,构建一个平安、和谐的校园。
(三)对家庭的意义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学会基础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生在家庭担任“老师”。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某些家长的法治观念甚为薄弱,而再往上的爷爷奶奶一辈也多半是文盲,他们的知识水平较低,在如此的家庭里,学生就可以发挥应有的感染作用,向其他家庭成员普及一些基本的道德和法律的知识,帮助家庭成员提高自身的道德意识以及法治观念。
二、基于法制意识培养的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策略
(一)教学理念:运用生活化教学理念,建立真实的情境
生活化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关注,尽可能地从日常生活出发寻找一些熟悉的、可利用的教学素材或资源,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呈现,从而建立一种真实的、贴近生活的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以往的相关经验,推动学生快速地进入专注、高效的学习状态,让学生体会到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连接,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认知,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我很诚实》时,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联想在生活中遇见哪些诚实的行为。其次,学生纷纷陈述,学生甲:有些同学多花了零花钱而撒谎说买了资料,但是张三就会坦白说自己买了零食,他的父母反而还夸奖他。学生乙:有一次别人问我家里有没有电脑,我并没有虚荣心作祟而撒谎,很诚实地回答了“没有”……最后,通过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懂得在今后的生活中克服虚荣心,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二)活动实践,培养学生成为会学习的人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活动性的课程,学生对道德的认知与感悟都是在活动中产生的,特别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都还很有限。但是这里的活动并不是简单的某项技能的展示或某种体验,而是在活动中获得实践技能,并学会学习。例如,笔者在教学《让我自己来整理》时,先让学生分组比赛整理书包,并总结整理书包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用总结的整理书包的方法来整理房间,学生在整理书包的基础上,很快就把房间整理得整整齐齐。这种实践整理的活动,让学生学会了整理的方法,学会了怎样学习。
(三)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小学生对一些社会问题会报有十分简单的想法,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面对这些问题,所以只凭教师简单的口头表述学生是很难理解其中深刻含义的,但是在课堂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观点,并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学生如果与教师在某个观点上有不同看法时,教师应该仔细聆听学生的观点,并且对学生观点进行解释,让学生可以清楚地明白相关的知识。例如老人倒地之后该不该扶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班上分为两支队伍,让学生自主进行辩论,讨论学生是否有义务去帮助倒地的人。学生辩论后教师再升华主题,要学生知道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要保护好自身的利益。这样的教学形式既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也可以让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不断提升课堂效率。
(四)教学评价: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优化教学的效果
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容分割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言、眼神或者情感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各种行为给予肯定,使学生产生一种获得肯定的成功体验。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变化以及学习进展,并对他们的具体表现进行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行为和表现,最终优化教学的整体效果。例如,在教学《同学相伴》时,设计了一个“蒙眼画脸谱”的合作类游戏,首先,给每个小组分一个布条,小组中的每位同学都负责一个部位。其次,让学生轮流用布条蒙住自己的眼睛开始在本子上作画,共同画出一个“脸谱”。最后,教师评价,师:甲组同学率先画完脸谱,速度最快!乙组的画的五官位置最为准确,我们为他们鼓掌……通过教师的评价有利于让每个小组的同学了解自己的表现,同时产生获得表扬的喜悦感,进一步实现有效教学。
结束语
小学生一般都缺乏系统的生活知识,教师不仅要做他们课堂上的领导者,也要做学生生活中的导师,教师要在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的魅力,并且正确地应用于生活中。
参考文献
[1]孙晓砺.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7(6).
[2]谭丽君.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J].新校园(学习),2018(4).
[3]秘芳云.分析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