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林
浙江省临海市挑渚镇戚城小学 浙江 临海 317013
摘要:在科学课上,教师要顺应素质课改所提出的主导思想,要重点关注学生能力养成对促进高效课堂有效构建所发挥的支撑作用,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并采取有效的手段对具体的育人活动进行有效创新。下面,主要从问题导向、情景设置 、分组实验以及生活拓展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探索。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究能力;养成
前言:科学在小学教育领域,之所以功能显著,是因为其所具有的实践性和探究性特征比较突出,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科学意识,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掌握丰富的科学常识,从而更好地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当中。因此,教师需要关注科学课教学规划,将自主探究能力的培育目标深入贯彻下去,在此基础上探索有效的育人模式。
一、问题导向,明确科学探究思路
问题在帮助学生明确具体探究目标上所具有的支撑作用比较显著[1]。教师可以结合课程中的内容设置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上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指导,让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以问题为引导更自主地参与到科学探索活动当中。
例如,在“我们关心天气”授课期间,则可以践行问题导学的育人思想,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即“天气对我们的日常有哪些影响?我们知道几种天气?分别具有着怎样的特点?对应着的生活案例是什么?”在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上进行热烈讨论,有效启迪他们的科学思维,也能够在生活问题探索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有效掌握科学知识,提高整体学习效能。
二、情境创设,激发自主探究兴趣
教师需要切实关注情境创设,将基础科学内容进行动态展示,让学生拥有直观的观察条件。通过对情境进行有效观察和探索,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科学意识[2]。同时也能够促使其对自主探究形成良好的兴趣意识,提高课程学习的自主性。
例如,“天气日历”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先根据对课程目标的了解搜集 丰富的生活材料,将生活中的不同天气信息,进行图片整理,然后制作课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引发学生在此基础上展开思考,探究不同天气所具有的特征有哪些?学生在观察中认识到天气的变化性与多元性。
教师还可以有效设置实验情境,展示实验中的具体内容,所涉及的器材,以及动态呈现实验的操作要点,让学生有效掌握实验基础内容,并助力其深入参与到实验探索活动当中。
三、分组实验,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实验是科学课教学中的重要组成要素,教师需要积极转变实验育人思路,在传统演示教学的基础上,积极践行分组探究理念,合理设置实验探究活动。从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有效掌握相关的实验内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思路,全面提高其在实验领域的综合探究水平。
比如说,在“风向与风速”的授课中,则可以有效设置分组实验,为学生准备好实验方案和实验的相关器具,之后让各个小组对风向与风速进行测量,通过对测量设备科学操作等举措进行实验探究。这样一来能够让学生在分组探究中掌握科学规律,感受科学力量,培育其形成正确科学观。在分组实验中,教师不妨引导各个小组先在内部就具体的实验探究结果进行有效讨论,之后在小组之间进行有效分享,针对实验探究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所提出的科学解决方法进行有效探索。在学生进行分组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有效干预和指导,帮助其有效梳理探究思路,渗透科学的探究方法,从而保证学生的探究效能更加显著,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自主性思想认知。
四、生活拓展,丰富自主探究空间
教师需要切实关注生活拓展对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自主探究意识所具有的促进作用。积极开展生活拓展活动,对具体的探究实践空间进行有效拓展[3]。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发掘丰富的科学要素,就具体的科学资源进行有效整理,改善和创新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科学意识,也能够全面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索习惯。
比如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深入到生活当中,进行云的观测,思考所呈现的规律。例如,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善于观察生活,就不同的云的形态进行观测、记录、整理。在观测实践中让学生产生明显的好奇心,并自主设计实验,探索生活中与云有关的科学常识,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分析,积累和扎实对云的掌握,从而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科学意识。
结论:依前所述,在科学课上,教师需要做的是要积极调整和转变授课的思想,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合理设置问题,创设情境,积极开展分组实验,通过生活拓展等方面构建优质的科学探究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真正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并推动学生更高效地参与到科学探索活动当中。
参考文献:
[1]刘金银.试论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03):102-103.
[2]静恩海.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8):127.
[3]江枫.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