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东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 湖南长沙
摘要: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我国传统的高校武术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着眼于“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简要分析当前高校武术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互联网+教育”视域下高校武术教学模式构建的新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武术教学模式
“互联网+教育”是随着当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互联网科技与教育领域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资源得以高效整合,高校武术教学模式也随之多样化。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只有充分合理利用“互联网+教育”模式,不断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高校武术教学工作效率才能不断提高。
一、高校武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目前,我国大部分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内容是以初级拳和简化太极拳为主,教材内容陈旧,学生认为套路的实用性不高,无内在的攻防实质,实用性差、利用率低,因此对教材不太感兴趣。而现代学生喜欢的武术教学内容是散打、攻防格斗、防身术等技击性和实用性较强的项目。
2.教学方式单一,学生主体地位难以体现
武术作为一项高级运动项目,其复杂的技术动作决定教师必须言传身教。传统的武术课堂教学是大部分教师按大纲要求,用固定模式教固定的动作。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但是武术因其自身项目特点(动作多、线路复杂等),这样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和武术自身的风格特点,使整个教学过程比较死板,让学生在课堂上几乎没有时间来消化和吸收,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受到严重挫伤,最终导致学习效率大大降低。
3.武术理论教学学时少,对武术文化了解不够
中华武术是中国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武术运动中所蕴含的哲理和传统文化是其他运动项目不能比的。目前我国高校的武术教学理论学时偏少,学生学习武术仅仅对动作规格有所了解掌握,但对动作的攻防技击含义和动作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目前高校武术教学只是让学生掌握了武术的躯壳,但是没有武术的灵魂。
4.考核评价体系单一,缺少灵活性
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与其他学科有相同之处,但与其他学科相比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它存在着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的差距。目前大部分高校武术考核比较侧重学生对的技术动作的掌握,不太注重实践能力、理论知识的运用,忽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考核。
二、“互联网+教育”视域下高校武术教学模式构建
1、优化武术教学内容
在“互联网+”时代,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一代教育模式发展迅速,高校武术教学内容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如何让武术教学内容丰富化、境域化是满足高校武术教育的关键之处。
武术是由技及道,备受中国传统哲学浸润的中国传统身体文化。武术的闪展腾挪、跌扑翻滚每一个动作都有武术技击的原型。因此在高校武术教学中,通过“互联网”展现武术某一拳种技击格斗动作的基本知识、技击规律、技击特点等,再经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让学生感知所学内容的知识本源,体悟“防身自卫之道”,以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2、融合武术教学方式
“互联网+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信息科技与现代教学的有效融合,是教育理念和思维的转变,也是教育数字化的转变。在“互联网+教育”的融合中,教师可以把武术内容和知识点巧妙地运用到互联网技术中,在互联网技术的辅助下向学生传授知识。比如学习“24式简化太极拳”中的“白鹤亮翅”这一式,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播放各个流派的“白鹤亮翅”动作,再引入“24式简化太极拳”中的“白鹤亮翅”动作;其次在学习动作的过程中,可以播放攻防技击的视频,让学生在掌握动作的基础上结合技击含义来理解动作。教师还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转变学生角色,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生根据老师所准备的武术资料、视频以及其他的武术学习资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和实践,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想法和心得,让学生的学习方法更有条理、有章法。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微信群、QQ群等方式,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课后指导和练习,达到武术理论知识和实践都提升的良好效果
3、传承武术传统文化
中国武术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1]。中国武术不仅仅是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是一种文化形态,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又一媒介。中华武术的吃苦耐劳、钢筋铁血、荡气回肠、侠肝义胆对于今天生活在这万般宠溺的社会中的子子孙孙有着举足轻重的价值。武术中最朴实、最能打动人,也最能代表中国人智慧的东西就是武术中蕴含的哲理。武术最大的魅力就是由武术的格斗功能衍生而出的格斗文化[2]。因此我们的高校武术教学要通过武术的技艺培育“刚健自强”的精神,凝聚“精气神”,铸就坚实的文化脊梁,塑造阳刚的文化精神,从而达到“以武育人”的目的。
4、构建“多元智能”评价体系
“多元智能”评价体系是提倡多元主体的综合评价,即除了老师评价以外,还包括学生自评、互评、班级、家长评价等。“多元智能”评价的评价主体变为多元,这不仅能从不同的视角发现问题、反馈信息,还能使主体从评价中受益。例如借助互联网,搭建武术课网络考核平台,将武术教学、武术考核评价搬上网络,学生完成学习情况实行月度通报, 进一步推动学生武术学习目标的完成。网络考核平台还可以设置“学业评价”和“创新创优”等模块。“学业评价”将教学大纲要求的学习内容, 以图表、照片、视频等形式直观展示,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及时反馈信息给老师,也可以同学之间进行小测试,便于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的教学。“创新创优”板块则主要呈现学生对武术理论前沿问题、技术动作创编等创新成果的展示,这一模块主要是在基础技术动作之上的加分评价。
“多元智能”评价体系不仅能够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学生知识的薄弱点,,便于后期有针对性的教学,还能通过学生互评使学生看到差距,树立竞争意识,促进学生不断强化所学知识, 提高武术修养。这种固定频率的学习和考核模式与传统学期末考核一次的模式相比,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
4 结论
“互联网+教育”是随着时代潮流而出现的新的教育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健康教育和终身体育教育为指导思想,适应新形势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既考虑到学生个体的需要,也考虑到国家教育方针对学生的具体要求。“互联网+教育”的出现,实现了线上线下教育模式的融合,有效减低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为学生的个性化能力发挥提供了基础。“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不仅能转变传统的武术教学思维,还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武术资源,为教师的多样化武术教学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冯晴.“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武术文化教育发展策略[J].武术研究,2020,11
[2]石华毕,翟少红.学校武术的教育性与开展形式的反思[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