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永政
重庆市黔江区新华初级中学校,重庆 409000
摘要:美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靠一两门课程、一两次讲座、一两次参观就能达到美育目标的。作为中学审美提升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教育应当是多方位、多渠道、多元化的学习,并产生综合效能让广大学子受益。但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当前中学美育教育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影响着美育发挥效应和长久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中学;美育;现状
一、中学美育教育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当代中学美育教育教学理论体系尚未建成
美育教育在现代中学发展进程中,起步较晚,底子薄弱,理论探索偏少。人们对中学美育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大多都集中在一些实践活动上,相关学者专家对美学的研究也主要是针对学术方面,较少落实在教学教育层面。非艺术类学生课程体系中的美育课多大多作为一种通识课或拓展课程来进行,学校很少有建立专门的美育教研室,也较少编著专门的美育理论与实践教材。大部分采用“拿来主义”,借用现成的艺术学相关基础课程。教材趣味性不够,内容机械,偏重学习而非鉴赏审美,语言单调枯燥,上课形态也是填鸭式教学。大部分的美育理论只是在教育学研究中零星出现,尚未构成完善的理论体系,不能够匹配当前中学美育教学的发展现状。
(二)美育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建设停滞不前
从当前的教育政策来看,美育教育在中学课程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突出,然而雷声大雨点小,很多中学只是应付似的开设一些艺术鉴赏类的课程,课程建设方面也是重点考虑专业课,美育类课程建设成了一个摆设。在有些中学中,美育就是开展点文艺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对美育的概念理解得非常模糊,没有把美育与传统教育中的德育、智育和体育并列起来。
(三)美育类课程教学方法单调,经费投入不足
美育发展的趋势是从实践的角度对美学、对教育学提出一系列崭新的课题,美育理论是美育实践的起点与基础,美育实践是验证美育理论的金标准。但从当前美育教育现状来看,中学美育课堂仍然停留在传统课堂中,由于师资力量参差不齐,专业教师少,客串教师多,美育老师并没有在教学中投入太多的热情和创新精神,理论性的教材,搭配一些课件材料,比如图片、视频,就是美育课程的全部。以古典音乐为例,需要配套相关的多媒体室、视听室、展示厅等,有条件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方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美育的目标。但是当前各中学鲜有将经费来建设这说起来重要但实施起来仍然敷衍了事的美育课程。
二、中学美育教育的应对策略与实践路径探究
在这个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科技当道情感冷漠的年代,要塑造健康完整的人格,丰富人的本质与内在,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就必须要加强美育,促进人们与和谐社会的融合。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高等教育有责任去建构当代青年新的精神家园,促成人的自我实现,中学美育工作应当探索一条符合时代发展、符合人性特点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美育课程建设,开发多元化的美育形态
目前我国普通中学基本都开展了美育教学活动,有的也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大学里普遍强调专业知识的培训,对人文素养审美意识的提升始终没有真正落一实处。
我们应当注重理论,开设生动有趣的理论课,如《美学原理》《艺术修养》,讲授交流美育相关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思想;我们要注重鉴赏,开设丰富多彩的艺术鉴赏课,如《古典音乐鉴赏》《世界名画鉴赏》等,让学生超脱物欲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体会艺术境界的美妙;我们还要注重创造,开设形式多样的创造课程,如《艺术摄影》《朗读与演讲》,让学生通过实践锻炼得到真正的提高和发展。同时我们要注重开发多形态的美育教学方式,与其他学科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放宽思路,大胆创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美育渗透,让美育具有广阔的生长空间。
(二)抓住隐性课堂,营造校园审美氛围
美育是通过审美实践有意识地培养人的审美能力的教育活动,是与美的感受相结合的教育,因此在学生感情所能及的任何地方都有审美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校园环境就相当于美育的隐性课堂,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应当是纯净、安宁,体现着浓郁人文氛围的。因此,我们校园美育环境建设也要遵循一定的审美原则,保护学生的视觉,搭建精神载体,把校园内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有机结合,唤起大学生内心深处的热情与持久的动力,发挥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功能。
(三)科学运用新媒体,实行混合教学模式
以往的美育教学方式是通过课堂现场教学进行的,以班集体为单位,按照课程时间表进行学期阶段的课程学习,这种方式禁锢了学生的发展思维,很难做到因材施教。不少中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结合新媒体手段,开发各种线上教学模式,通过研发教学APP,让学生的学习不再受到课程时间、地点的限制,让学习自由化成为可能,并且注重个性发展,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课程学习,防止产生教学疲劳,重视了学生的兴趣选择,还可以通过新媒体对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对需要完善的课程及时改进,提高了课程质量。如今的中学教学结合传统教学和新形式教学手段,有机融合,彼此促进,最终高质量完成教学活动。
(四)中学要加大新媒体软件的投资和开发,建立具有公信力的校园文化新媒体平台
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大量的美育教学APP和网站相继应运而生,在这些平台上,丰富多彩的课程形式新颖、内容多样,反观传统教学课堂,缺乏新意,相对死板的教授方法,显得更加力不从心,因此,中学美育教学应针对自身不足,加大技术投入和人才投入,积极开发新媒体软件,设立新的教学网络平台,优化教学资源,合理配置教师,增加课程选项,提升教学效果。
(五)协同艺术机构整合资源,互动关联共同育人
美育有很多的协同机构,如美术馆、展览馆、音乐厅、图书馆等,这些场所艺术资源丰富。依托新媒体技术,学生可以及时高效地获取艺术资源,进行资源整合和学习,扩展了视野,锻炼了能力,转变了知识结构。协同艺术机构,可以推动学生的美育培养,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六)建立重过程重能力的考核机制
美育的评价标准不应是单纯地通过考试看成绩、看分数,应该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增加考核类型,增加考核时间段,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学生评价。考核形式也应该是多种的,不单是教师打分,还可以包括课程学分累计和网络后台评价等。例如,在新媒体平台上,每个人都可以是话题的提出者、评论者、参与者、观看者。
三、结语
中学教育发展离不开创新这一不竭动力源泉,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丰富中学美育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仅因为新媒体是时代的必然要求,还因为新媒体能完美结合学生的需求。中学必须结合实际不断创新摸索,最终形成完善的中学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郑藤.互联网+时代下中学美育教学工作的现实问题及对策研究[J].法制博览,2019(09):288.
[2]刘晓峰.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中学美育教学方式的改革[J].青年记者,2016(26):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