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红玉
朔州陶瓷职业技术学院 038300
摘要:本文对中国80年代中期“现代派”重要诗人之一海子和美国十九世纪开创象征主义诗歌先河的诗人埃德加·爱伦·坡的部分诗歌进行分析解读,揭示其中的死亡意识和意象,发现他们的共同点,阐释中西方诗人迷恋死亡之美的现象和原因。
关键字:死亡意识,海子,爱伦·坡
死亡既表明肉体的终结,也代表了灵魂获得安息。死之王国有无限神秘的色彩,无人曾去过又回来,无法描述其中的场景,让人战栗。正因如此,人的本性惧怕死亡,而在喜欢沉思的哲人和有丰富想象力的诗人看来,死亡却成了一种解脱,一种美。他们认为死亡并不恐怖,对现实处境的摆脱愿望与对死之美的憧憬终究让他们战胜了畏惧的心,一步步接近死亡。几千年前,中国古代诗人屈原之死和古希腊诗人萨福之死给世人以震撼的印象,他们代表着中西方早期诗人面对死亡的态度。本文试图从海子和埃德加·爱伦·坡这两位诗人的诗歌作品分析其中的死亡意识主题,阐明诗人倾心死亡的深沉原因。
一、海子诗歌中死亡意识的表现与解析
海子无疑是中国20世纪诗歌的最大神话,他从生到死,只有短短26年的光阴。15岁考取北京大学法律系,大三开始写诗,在仅仅7年的写作生涯当中却留下了200多万字的辉煌作品。1989年3月26日的黄昏,河北山海关的铁轨上,他静静的睡在那里,等待一列慢行的火车从他的胸膛上碾压而过。那一刻,中国诗歌感到了切身的疼痛。海子作品中涉及死亡主题的数量颇多。仅从题目来看,有《自杀者之歌》、《死亡之诗》两首;以自杀或迷狂的短命天才为主人公的有《阿尔的太阳》(称梵高为“瘦哥哥”)、《水抱屈原》、《尼采,你使我想起悲伤的热带》、《不幸——给荷尔德林》等。
照世俗看法,自杀者必是厌世弃世者,厌世者必是已经失去对生命的热爱,然而这结论并不适用于所有自杀者,尤其是诗人。身处绝境时,往往是那些热爱生命珍视生命的崇高与尊严的人,才以结束生命这一极端的方式,来留住生命的高贵。海子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他说“要热爱生命不要热爱自我”。可见,在他来看,生命不等于自我。热爱生命就必须直面生命,直面生命就必须直面生死。而死亡,有更大的魅力和未知。
在诗人的成名作《亚洲铜》(1984年10月)中,开篇直言:“亚洲铜,亚洲铜|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词与词之间表现出很强的张力;铜深埋于地下,暗示着人本属于土地,“亚洲铜”在诗中有明确的意旨:“亚洲文明”,第二句中,三个沉甸甸的“死”字,以及“埋人”味同鲁迅先生批判中国“吃人”的历史,从人的埋葬跳跃到文化的埋葬,诗人以“死”指出民族生命之本的强悍与坚强早已深埋进到文化的根部。
《我请求:雨》(1985年3月)我请求熄灭|生铁的光,爱人的光和阳光|我请求下雨|我请求|在夜里死去|我请求在早上|你碰见|埋我的人|岁月的尘埃无边|秋天|我请求:|下一场雨|洗清我的骨头|我的眼睛合上|我请求:|雨|雨是一生过错|雨是悲欢离合。这是一首绝望之诗,凄伤之诗。二十刚出头的海子“请求”的不是燃烧、朝花,而是“熄灭|生铁的光、爱人的光和阳光”,是请求|在夜里死去。第二节更进一步,那个“埋我的人”在早上被“碰见”,以至第三节诗人“请求:下一场雨|洗清我的骨头”。诗人对生活表现出如此决绝的态度,对死以及死后的情形想的如此的细致,浸透了一种彻骨的凄伤甚至颓废,其间的意象透露出诗人在生与死之间挣扎的痛苦,诸如“爱人的光”、“雨水是一生过错|雨是悲欢离合”,都暗示了海子在世间所遭受的心灵创伤。第二节中“你”是谁?可以理解为虚化的雨,也可理解为心中的“她”,因为海子的其他诗作中,“她”才是自己死亡的目击者和遗骨的收拾者。由此发现海子内心绝望的秘密之一:青春期的海子对爱情的渴望是如此强烈,但自卑的心使他只能将“雨”也视为“一生过错”。
《死亡之诗》两首直接以“死亡”为题,在海子的日记中可以找到他创作“死亡之诗”的精神根源和心境“我一直预感到今天是一个很大的难关。一生中最艰难、最凶险的关头。我差一点被毁了。两年来的情感和烦闷的枷锁,在这两个星期(尤其是前一个星期)充分显露的死神的面貌出现。我差一点自杀了:我的尸体或许沉下海水,或许已经焚化;…但那是另一个我——另一具尸体。那不是我。我坦然写下这句话:他死了。我曾以多种方式结束了他的生命。但我活下来了,我——一个更坚强的他活下来了,我第一次体会到强者的尊严、幸福和神圣。”[]另外,《死亡之诗》(之二:采摘菊花)和《阿尔的太阳》放在一起读最好,纵观全诗,海子梦幻般的写出另一种死亡过程,诗中的“我”是对梵高的虚拟,梵高贫穷潦倒,为艺术疯狂而不计后果的方式,令海子产生了深深的共鸣,海子对梵高的迷恋已到了连他的自杀过程也想虚拟一番的程度。
在《自杀者之歌》中,他表达了欣赏自杀的态度“伏在一具斧子|像伏在一具琴上”,同时我们还隐约看到多种自杀方式——进入水中、伏于斧上、用绳索、开枪等等。正如海子的生前挚友西川所说[],海子是一个有自杀情结的人,死亡的意象是他诗中一个重要的命题,而突现出诗人自杀意识最强的无疑是他自杀前的最后几首诗。其中《春天,十个海子》(1989年3月):在春天,野蛮而悲伤的海子|就剩下这一个,最后一个|这是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于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海子无疑借诗歌发出了死亡的宣告,这是一个悲伤的海子,陷于死亡不能自拔;这是一个绝望的诗人,一个对未来毫无留恋的灵魂:大风从东刮到西,从北刮到南,无视黑夜和黎明|你所说的曙光是什么意思?他内心的冰冷与无奈已到了不可解脱的地步,此时死亡也许是绝望中的唯一希望,是灵魂得以拯救的唯一方式。
二、埃德加·爱伦·坡诗歌中死亡意识的表现与解析
美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埃德加·爱伦·坡,不仅创新了短篇小说,为文学批评注入新的活力,还开创了象征主义诗歌的先河,被英国诗人叶芝誉为“永为世人共赏的伟大抒情诗人”。坡的一生短暂而不幸,饱受贫穷、动荡和悲剧。他的人生经历尤其投射在诗歌中。坡的诗歌创作理念集中反映在《诗歌原则》和《创作哲学》这两部诗歌理论著作中。坡认为,诗歌就应该短小精悍,一口气读完。诗歌的主要目的是美感,旨在“激荡灵魂”,“不管是什么形式的美好,只要达到最高境界,就能使敏感的灵魂落下泪来。所以悲伤是诗歌最好的基调。”坡精心营造的哥特式氛围和忧郁基调,让许多诗歌蒙上了死亡与感伤的阴影。他直言“毫无疑问,一个美丽女子的死亡是诗歌创作的最佳主题。”[]
《海中的城市》原名《衰败的城市》,是一首短诗,全诗53行,以其梦幻的意境和恐怖阴森的氛围著称,读来让人十分不安。灵感源于很多有关沉埋于地下城市的传说,诗中描写了死神在宝座上俯视着衰败城市的情景。
Lo!Death has reared himself a throne | In a strange city lying alone| Far down within the dim West| Where the good and the bad and the worst and the best| Have gone to their eternal rest. (1-5)呼语“看”字之后紧接一个长句,气氛紧张,令人窒息,?strange city、dim West”让人感受到死神统治下的城市,阴暗怪异。Resignedly beneath the sky| The melancholy waters lie.| So blend the turrets and shadows there| That all seem pendulous in air| While from a proud tower in the town| Death looks gigantically down.(24-29)在那静寂的时空中,死神居身塔楼,高傲的俯视一切,犹如黑色旋涡吞没一切。读者除了能听到死神的沉寂外,再没有任何生命的脉动。
《沉睡的人》这首诗中,坡的诗歌理论和死亡意象尤为突出。诗人沐浴在午夜神秘的月光中嗅到了一股催人睡去的味道,他发现世界笼罩在迷雾里,更在安静躺在坟墓中死去的美人的梦境里。At midnight, in the month of June|I stand beneath the mystic moon.(1-2)The rosemary nods upon the grave | The lily lolls upon the wave| Wrapping the fog about its breast| The ruin molders into rest(9-12)The wanton airs, from the tree-top| Laughingly through the lattice drop| The bodiless airs, a wizard rout| Flit through thy chamber in and out| And wave the curtain canopy | So fitfully- so fearfully(20-25)午夜、神秘的月亮、坟墓、腐烂、坠入长眠、无形的空气掠过房间,进进出出,每一个字眼和意象都充溢着哥特元素,让人寒战心惊。全诗共60行,以“沉睡与死亡”为主调,字里行间都透露出诗人对美人死亡的极度悲痛之情,诗歌的气氛也达到了高潮。
《黑鸦》可谓坡历久不衰的作品,全诗108行,诗歌描绘了一个年轻人因逝去的爱人而悲痛万分,精神快要崩溃,在半梦半醒之间对着出现的小鸟倾吐着自己的痛。
Once?upon?a?midnight?dreary,?while?I?pondered,?weak?and?weakry.?
Over?many?a?quint?and?curious?volume?of?forgotten?lore.?
While?I?nodded,?nearly?napping,?suddenly?there?came?a?tapping,?
As?of?some?one?rapping,?rapping?at?my?chamber?door.?
'Tis?some?visitor,"?I?muttered,?"tapping?at?my?chamber?door--?
Only?this,?and?nothing?more."?
诗歌开篇就渲染出“寒冬雪夜恶风响,独人忽闻鬼敲门”的阴森氛围,年轻人向黑鸦述心中的悲苦,但听到黑鸦的回答只有"nothing more、never more",虽是想象,却像咒语似的不停地撕裂年轻人的伤口,直至精神濒于崩溃:
And?the?raven,?never?flitting,?still?is?sitting,?still?is?sitting
On?the?pallid?bust?of?Pallas?just?above?my?chamber?door;
And?his?eyes?have?all?the?seeming?of?a?demon?that?is?dreaming,
And?the?lamp-light?o'?er?him?streaming?throve?his?shadow?on?the?floor;
And?my?soul?from?out?chat?shadow?that?lies?floating?on?the?floor Shall?be?lifted-nevermore!
坡在创作时,不仅注重诗歌的韵律和形式结构,还使用一系列的象征手法,将本诗推向一个新高度。乌鸦作为“不详之鸟”的传统象征,与死亡紧密相连。另一重要象征是帕拉斯雕像,乌鸦停在智慧女神的雕像上,一黑一白、一动一静、死亡与智慧的对比,巨大反差尽显艺术张力,突出了主题表达。
《安娜贝尔·李》主题与《黑鸦》十分相似,全诗仅有6节,情节简单,感情纯粹,诗歌叙述者沉浸在痛苦回忆中不能自拔,但该诗展现了诗人对命运的反抗,不向现实屈服与妥协,他喊出死亡不能分开他与爱人的灵魂,倾诉了对亡妻的无限眷恋。身处生命的黑暗深渊刺激他认为自己能找到心爱妻子所在的世界,为此而沉醉于死亡之美,注定坡会与死亡融为一体。
三、结语:诗人与死亡
纵观海子和埃德加?爱伦?坡两位不同时代与国家的诗人作品,死亡是诗人的宿命,也是诗人的至尊,诗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决定了他们奇异的想象力和丰富敏感的感官体验,决定了他们的经验异于常人,精神更加孤独,灵魂更渴望安息。
常人惧怕死亡,可诗人们却说:死神,你莫骄傲,尽管有人说你|如何强大,如何可怕,你并不是这样;|你以为你把谁谁打倒了,其实|可怜的死神,他们没死;你现在还杀不死我|休息、睡眠,这些不过是你的写照,|既给人享受,那你本人提供的一定更多;|我们最美好的人随你去的越早|越能早日获得身体的休息,灵魂的解脱[](约翰·多恩);我多次想到死亡,他可以给人安宁[](济慈);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于诗人而言,死亡之美或有以下原因:第一,死亡给人以安慰,经历了尘世种种苦难后,诗人渴望摆脱世间的苦楚,死亡是长久的睡眠,是安息之母;第二,死亡能使灵魂最终宁静,不再经历日光之下的伤痛,通向无限,获得一种永恒感,因而死是美的。
参考文献:
[1] 丁来先,诗人的价值之根[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 金肽频,海子诗歌纪念文集评论卷[C].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3] 金肽频,海子诗歌纪念文集散文卷[C].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4] 黄其恕,被带到“葵花之外”的“孤独之王”——海子诗歌中的死亡意识解读[D].《当代文坛》2002年第2期
[5] 吴伟仁,美国文学史及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6] 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7] 叶蔚芳,一颗孤寂的灵魂——埃德加·爱伦·坡诗歌伤感性主题的探寻[D].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12月第23卷第6期
[8] 任翔,爱伦·坡的诗歌:书写与死亡的生命沉思[D].《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4期
[9] 朱晓宁,试论埃德加·爱伦·坡的死亡观[D].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1月第25卷第一期
[10] 埃德加·爱伦·坡,《创作哲学》(The Philosophy of Composition)来源于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