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古诗词诵读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5期   作者:李传芳
[导读] 现在的小学生物质生活丰富,学的东西也很多,如:乐器、舞蹈、绘画、书法等等,但值得小学生背诵记忆的东西不是很多。
        李传芳
        山西省闻喜县城北小学,山西  运城  043800
        【摘要】:现在的小学生物质生活丰富,学的东西也很多,如:乐器、舞蹈、绘画、书法等等,但值得小学生背诵记忆的东西不是很多。古诗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博大精深,瑰丽灿烂,千百年来,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唱千古。小学生时期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强的时期,古诗篇幅短小,工于音韵,句式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在小学生期学习古诗、诵读古诗,可以让小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提高小学生审美能力,丰富知识、启迪智慧、发展潜能、陶冶情操。那么如何指导低段小学生诵读古诗词呢?
        【关键字】:小学生  古诗词  诵读  审美能力   
一、身教感染法
        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要学生对古诗文感兴趣,那么首先教师就要丰厚自己的诗文底蕴,应提高对古诗文教学价值的认识,平常要多读多诵经典的古诗文,正所谓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能读千赋,则能为之”。 教师如果能随口背诵许多诗文,就容易感染学生,这样学生就会不自觉地对古诗文感兴趣。
二、情境激趣法
        我们中国有着许多历史悠久的节日,在某个节日到来之际,学习有关这个节日的古诗,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此诗的兴趣。如在清明节可学习杜牧的《清明》或韩羽的《寒食》;在重阳节,可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春节可学习王安石的《元日》等。小学生很喜欢外出游玩,教师可利用这些机会适时教学。如在组织学生踏青赏春时,可在盎然春意中吟出朱熹的《春日》;在秋游观赏满山枫叶时,可诵读杜牧的《山行》。
        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古诗文有很强的音乐美和节奏美,并且一般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的多数作品更是如此),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在教学手段上辅以相应的音乐和画面,力求达到入情入境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岳阳楼记》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导入,先展示一幅幅迷人的自然风光画,配以优美的音乐,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巧妙配合,把学生领入了如诗如画的风景中,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三、想象入境法
        教学中假如老师用自己的讲解或抄诗词大意的方式代替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不仅将活生生的诗词弄得索然无味,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我们应该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去呈现诗词中的形象,从而获得美的体验和创造。即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如学习《悯农》(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想象农人艰辛劳作的情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熟读成诵,自然水到渠成。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再现画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课上学习兴趣盎然,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课下后自觉吟诵古诗词的热情。
四、激趣诵读法
小学生学习古诗,有时会出现倦怠的情绪,此时就需要教师利用一些游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时开展多种形式的“读儿歌,背古诗”的朝会课。以及“古诗对对碰”、“我与儿歌来跳舞”、“我来背一背”等活动,激发孩子们诵读的欲望,不给予他们展示的机会,也就激不起孩子们诵读的兴趣。

例如:学习《所见》时,让学生理解字、词、句后亲自装扮成牧童,去体会牧童的生活和心情,学生在表演中轻松而又快乐的体会出诗意。
五、归类背诵法
        它是根据古诗词所描绘的景色、或叙述的事件或抒发的感情等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这样能促使学生从某种角度上把握古诗词的脉搏,从而达到流畅记忆的目的。例如,按四季时令进行分类,从《早春》、《春江花月夜》到《夏日》、《小池》;从《秋浦歌》、《秋思》到《冬景》、《江雪》。学生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朗朗童音背过了灿烂的春天,缤纷的夏天,金色的秋天,绚丽的冬天,大大调动了学生背诵古诗词的兴趣。此外,还可按诗的不同内容,如“言志”、“送别”、“劝勉”等,进行分类背诵,这样为大量的背诵奠定了基础。
六、联系扩充法
就是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和同它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它古诗联系起来诵读,以获得较完整的诗词形象。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指导学生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如杜牧诗“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掩溪”中的柳是心事重重的形象;罗隐诗“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中的柳是送别的形象。将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对比诵读中强化了记忆效果,从而激起了学生读背的极大爱好。
七、读书笔记交流法
这是一种非常有趣而且有创意的方法。读古诗词,理解诗意是最大的障碍。如若不解地死背,不能体味到诗词的韵味,不仅易忘,而且兴趣亦会随之大减。根据儿童爱画画和爱幻想的特点,我们不妨将读书笔记变通一下,将诗词变成图画,变成童话、趣事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虽是王维的见长,但古诗词中许多诗句都具有这一特点。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理解的诗意自由、随意地涂画,在涂画中见景生情。此外,儿童是天生的童话大师、幻想家。让学生把诗词译成一则则有趣的童话、故事,幻想成奇趣的事,这也不失为一种创作,而且很受学生欢迎。将这样的读书笔记定期交流,评比优秀。学生的积极性更大,也为诵读古诗词提供诱因。
八、自查自悟法
是指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自行查阅资料,通过询问、调查、收集、阅读等手段,来理解、感悟古诗词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哲理等。为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自行理解、领悟的积极性,可以开展一些激励性活动,如“资料展示会”、“自主学习心得交流会”等。同学们进阅览室、跑书店、问老师、问家长、听讲座……积极性都很高,不仅获得了不少知识,还能够“旁征博引”,表达自如。
九、以点带面法
学生诵读古诗文,不仅使他们学习,理解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受到全面的素质教育,所以我们还应该把古诗词诵读活动还扩展到家庭中。通过“小手牵大手”活动,让学生教家长一起学,背古诗;有的家长主动承担起义务辅导,为学生指导断句、讲解诗句、示范诵读等,这一切,不仅密切了学校与家庭联系,还推进了家庭文化建设.
结语: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他的魅力,无不影响着我们语文教学素养的点点滴滴。我们有义务让“古老”的歌谣传唱、延续下去,让我们借用诗的甘霖去滋润学生的心田,让每一个孩子都徜徉在浩瀚的诗海之中,让他们的心智沐浴在诗风里,使他们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让学生从多彩的古诗文中去谛听到落叶的叹息、感受溪水的欢畅,探寻春花的芳踪!让孩子们在古诗文的百花园中深情诵读唇齿留香,看尽那满园春色!
【参考文献】:  
[1]张涵.《古诗词诵读》[M].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1日第1版.
[2]原影.《古诗词吟诵(二)》[M].江西高校出版社,2001年08月第1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