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的故事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5期   作者:吴相琴
[导读] 我不是医生,无法减轻他们身体的痛楚;我不是慈善家,无法给予他们物质的帮助;我只是一名教师,一名只能用文字记录我的所见,用文字表达我的愧怍之情的教师。
        吴相琴
        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第二中学,陕西  商洛  711500
        我不是医生,无法减轻他们身体的痛楚;我不是慈善家,无法给予他们物质的帮助;我只是一名教师,一名只能用文字记录我的所见,用文字表达我的愧怍之情的教师。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我所走访的这几个家庭,正是如此。
        一
        2017年九月的一天,天气晴好,怀着愉悦的心情,我走访了第一个家庭,我所带班级的一个孩子的家。
        这个孩子叫张馨,别看个子矮矮小小的,上课不多言,挺腼腆,但学习方面却毫不含糊,善思考,肯动脑,上进心强,各科老师都很喜欢他。
        按照电话里的约定,我摁响了滨河家园三单元十楼的门铃。门开了,“老师,您来了,快请进。”那个叫张馨的孩子说话时既有些欢喜,又有些腼腆。“老师,害您走这么远的路,您快歇着,我给您泡杯茶。”孩子的妈妈一脸歉意地说着。“老师,我们家的条件还是太差了……”孩子的爸爸显得有些尴尬。
        坐下之后,我有机会更细致地观察了两位家长。妈妈四十来岁,瘦瘦小小,像一棵失了水分的黄瓜秧;爸爸也是四十来岁,左臂屈伸不够灵活,右脚走路有点向后拖 ,整个身体看起来不太平衡。不过,给我留下最深映像的是,从始至终,我在两人的脸上都看不见一丝的阴霾,相反,是满满的笑容。
        喝口茶后,我仔细地打量了这间房子。虽然两室一厅一厕一厨,但只有五十个平方左右,极为袖珍。客厅,一张窄窄的沙发,一张窄窄的茶几,一方小小的电视,走路似乎都得侧着身子;卧室,一床一椅而已(孩子的卧室多了一张桌子,床是复式,上下两层的那种);厨房,一煤气灶一电饭锅而已。一切的陈设,都是极简的模式。
        一番寒暄之后,我了解到了这个家庭贫困的根源。
        爸爸早年是民办教师,因长期不得转正边回家务农。后来,莫名其妙地被脾气暴躁的本家兄弟用菜刀砍坏了左手。干不了农活,只得进城务工,在超市上班时,又不幸摔折了右腿……
妈妈,农村妇女一名,随丈夫进城,也在超市打工。夫妻俩月工资合起来不足四千。大女儿成绩优秀,目前在外省上大学;小儿子就在我所带的七年级四班,成绩名列年级前十。
后来,根据他们家的实际经济状况,他们被安排住进了政府出资建的廉租房滨河家园。房子虽小,但设施齐全,他们家从此了结束租房的时代。
        临走时,夫妻俩一再满含歉意地说:“条件太差了,没招待好老师,不好意思……”。又一再悄悄地说:“麻烦老师给娃说一定要吃早点,这孩子打小就懂事,总想给家里省钱……”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心情再也轻松不起来。我既愧疚于自己工作中对这个孩子关心得太少,更愧疚于自己的无能为力,在因病致贫的灾难面前,一切的安慰似乎都是最没有力量感的。不过,转念一想又释然了,知识改变命运,两个娃学习这么上进,这不就是这个家庭脱贫的巨大希望吗?
        二
        2017年十月初的某天,我来到了县河姚家湾一处出租屋前。不料,那时天空突然乌云密布,不一会儿,竟下起了豆大的雨。
        正踌躇间,向前一看,路旁的出租车上跑下来两个人。一个正是我要家访的学李杨,只见他脚穿黑布鞋,身着白体恤,下车后急急忙忙拉开出租车后排的门;另一位是个中年妇女,面容饱满,穿着得体,看样子,应该是李杨的妈妈,此时只见她低下头,弯着腰,很使劲地把后座上的一个男人往车外扶。

我见状,急忙撑着伞跑过去:“我能帮什么忙吗?”“哦,老师来了,那麻烦老师帮我把我爸爸的拐杖拿着。”
        走到屋檐下的时候,李杨和她妈妈头发已经是湿哒哒地凌乱地贴在脸上,那脸上流下来的也不知是雨水还是汗水。
        “老师,我家在三楼,我扶我爸走在前面,您跟着我们,慢点走。”抬头一看,逼仄的台阶大概有二十来级,台阶黏腻潮湿,一股霉味只扑鼻而来,楼道光线昏暗。虽然我也租过几年的房,但陡然面对这样的环境,我还是一下子缓不过神来。
        到了三楼,我了解到,他们家租了两间屋子,每间大概七八个平方左右,靠街道的一间,光线较好,是李杨的卧室,又兼做了家里的餐厅;靠山脚的一间,光线昏暗,是其爸爸妈妈的卧室,又兼做了家里的厨房。两间房子通风差,东西摆放较为凌乱,屋里弥漫着浓浓的饭菜味和霉湿味,这应该是既要照顾上初二的小儿子, 又要照顾生病后做康复训练的丈夫,无暇整理家里的原因。
        和李杨一家交谈之后,我更全面地了解了他家的情况。
        李杨的爸爸,生病之前在外省的一个矿山上上班,工资较高,人也勤快实在;他的妈妈,漂亮能干,在一家超市上班,捎带管着两个孩子上学吃饭:小日子过得还算宽裕。
        但2016年,爸爸的一场病让这个家庭从此陷入困境。那年春天,正在上班的爸爸突发突发脑梗,急需住院,手术费用高达三十多万;那时,大儿子才考上大学,二本,费用不低,小儿子正上小学六年级……处处需要钱,处处需要人。 无奈之下,妈妈只好低下头,弯下腰,背起人事不省的丈夫,然后央求本家的叔叔伯伯陪自己一起去矿山讨要赔偿。她妈妈说,那一个月里,她没洗过脸,没洗过脚,晚上一条毡子睡矿厂门口,早上八点矿场刚上班,她就急忙挽起裤腿,提着尿壶,背着丈夫,气喘吁吁地爬上百个台阶,在众目睽睽之下,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向厂领导哭诉,哀求,继而撒泼 ,胡闹……最终,获赔。我没法想象,这样一个漂亮讲究,曾经被丈夫宠着的女人,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是经历了怎样的挣扎煎熬,惊慌失措,最终变得无所畏惧,独挡一面!
        但,灾难远远没有结束。
        2016年手术后,丈夫留下严重的术后后遗症-癫痫病,平均不到一个月发一次,发作时,人事不省,牙齿经常把舌头咬破,以至于满嘴是血,身旁片刻离不了人。
        2017年,病情加重,多次住院。……
        2018年春节,我来到中医院探望病人,发现病人病人大脑一片混沌,两个儿子也分辨不清……至今如是。
        因病致贫!又一个因病致贫的家庭!面对如此灾难深重的家庭,我除了愧疚,除了聆听他们的倾诉,除了毫无力量的安慰,我真的什么都做不了!不过,幸好有国家扶贫政策的扶持,丈夫的病才得到有效医治,孩子们上学才得到有力补助,家里的燃眉之急才得到缓解。国家,政府,这才是贫困家庭最大的靠山啊!
        三
        第三个家庭,母亲离异再婚,务农,兼带照顾因摘春芽从树上摔下而常年瘫痪在床的婆婆;继父,在外地工地上打工,极少回家;女儿正上高三,音乐班的,花费较大;小儿子,母亲带着,上小学四年级。
        第四个家庭,一家四口。大的是儿子,十三岁,看起来白白净净,可惜得的是软骨病,一出生就站不起来,也自然也没法上学。也许因为这个原因吧,这个孩子很内向,几乎不说一句话。小的是女孩,上小学五年级,聪明伶俐,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就帮着照顾哥哥。
        这些意外和疾病,几乎看不到治愈的希望!一个一个因病致贫的家庭,让我的心情压抑得快要窒息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无数次地感动于他们的坚强和彼此在苦难中的相互扶持!
        扶贫路上,感慨万千。总而言之,就是杨绛老先生一句话:这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最后,愿我们这些幸运者珍惜幸运,愿不幸者早日走出不幸!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