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刚艳
重庆市云阳县双江小学 404500
[摘要]孩子对阅读,并不是天生就充满热情和渴望的。在阅读初始,孩子和图书之间,必须有媒人——父母、亲戚、邻居、老师等,即那些能将图书带进孩子的世界,或能带着孩子走进图书世界的“大人”。也就是说,孩子是经由和大人一起阅读,从而爱上阅读,学会阅读的。孩子身边爱阅读的大人越多,孩子爱上阅读的可能性就越大,阅读力会越强。
[关键词]课外阅读;共读;指导;兴趣
阅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尤其是精神成长,有着很重要的影响。统编教材主编温儒敏就说:“语文的功能是培养阅读的种子。”一年级统编教材新增了“和大人一起读”的栏目,将课外阅读纳入教材,是在告诉我们: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是每一位语文老师的份内事。作为一年级的语文教师,如何巧妙地利用这一新栏目,通过家校联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真正开启“大手”牵“小手”的共读模式呢?
一、寻找“和大人一起读”中的“大人”
(一)爸爸妈妈是共读中首选的大人
“和大人一起读”这个栏目的开设,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倡导家庭阅读,营造书香家庭的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而且“和大人一起读”强调的是在轻松、愉悦、无压力的阅读氛围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家庭对于儿童来说无疑是最轻松、最愉悦的。在家庭中最能有效指导儿童课外阅读的当然是孩子的父母了,所以,只要孩子在父母身边,“和大人一起读中”的“大人”最好的选择是孩子的父母。如今孩子的父母,都具有了陪孩子一起读书的基本素质,他们有能力和孩子一起展开读的过程,和孩子聊一聊与阅读内容有关的一些话题。比如,在学习《春节童谣》的时候,父母可以和孩子聊聊他们那个年代是如何过春节的,和现在过春节有什么不同,还可以让孩子说说过春节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在对春节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孩子再来和父母一起读,一定会更加有滋有味。
(二)哥哥姐姐是共读中帮扶的“大人”
“和大人一起读”开启了“大手”拉“小手”的共同阅读模式,然而在农村,尤其是山区,因为“留守儿童”这个不争的事实,不少孩子缺失可以时常陪伴在一起进行亲子阅读的爸爸妈妈,在家中只有爷爷奶奶在照顾,而爷爷奶奶阅读能力普遍不强,认字不多,普通话不会,很难引导孩子阅读。所以,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以及一些寄宿在校的孩子,最关键的是帮他们找到一位有能力进行共同阅读的“大人”。学校里同村又邻近的高年级大哥哥或大姐姐就成了“留守孩子”一对一共同阅读的“大人”,一同寄宿在校的高年级学生也可以成为“寄宿孩子”一对一共同阅读的“大人”。孩子们和这样的“大人”一起读,觉得特别好玩,而这些作为“大人”的共同阅读者,又觉得很是光荣。为了让这些定位的“大人”扮演好这个角色,既要有一定的激励机制,也要适时地做一些辅导。
(三)特殊孩子在共读中需要特殊的“大人”
在“和大人一起读”的阅读活动中,对大人的确定还真不是可以一刀切。特殊的孩子需要配备特殊的“大人”和他一起共读。我们班里有一个姓葛的孩子,性格十分内向,平时父母外出打工,家中也只有不识字的爷爷奶奶。怎么办?我发现,这孩子在学校午餐时和我们班中学习委员的关系特好,而且特别喜欢跟他一起学习,不如,让学习委员在自己家里和爸爸妈妈共读后,再去带葛同学一起共读。学习委员带着这个光荣的任务十分开心,而葛同学呢,也十分乐意和学习委员一起读书,看课外书。
因此,和怎样的“大人”一起读,应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而异。
当然,在共读中,能充当“大人”这个角色的人还有很多。
二、如何推进“和大人一起读”的内容
(一)延伸读同主题的儿歌、故事
“和大人一起读”,我把它看成是孩子阅读的起步,除了课本上的阅读内容以外,我还做了些课外的延伸。比如《小兔子乖乖》《拔萝卜》,这些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儿歌类型,读完儿歌后的几周内,再陆续推荐给孩子几首熟悉的儿歌,让孩子们继续和大人一起共读,一起唱。在此基础上,我组织孩子和爸爸妈妈们一起去寻找相关的儿歌,安排一个时间大家互相交流。通过孩子们和家长们的共同努力,大家学到了很多儿歌,比如《白龙马》《世上只有妈妈好》《数鸭子》《蜗牛与黄鹂鸟》等都成了孩子们后续共读的材料。
(二)拓展读同主题的绘本
绘本,不管是语言、图像,还是图、文的紧密结合,都为学生习得语言,发展想象、创意表达等提供了优秀的资源。因此,绘本可以作为低年级补充的共读资源。当然,我们在选择读绘本的时候,可以与教材每一单元的主题相配套。
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选取一本和单元主题相符的绘本故事,以课件的形式,让孩子们和老师这个“大人”一起读。比如:在新入学阶段,《大卫》系列的绘本能让学生反思如何做一个小学生。这系列书的特点是图多字少,适合刚入学的学生。在课堂上,学生通过看图、猜想等方法,轻松快乐地读完一本书,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快乐阅读中还明白了自己应该如何去做好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
从孩子入学起,就带着他们有计划、有选择地阅读一些绘本。课堂上,老师这个大人是孩子们阅读的领路人。回家后,我们可以给家长提供适合孩子阅读的绘本书目,继续开展“和大人一起读”的活动。
三、“和大人一起读”的方法指导
(一)在朗读中引导孩子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韵味
一年级上册一共有8片《和大人一起读》的文章,朗读的方式可以有所不同。比如说第1篇《小兔子乖乖》,是一首耳熟能详的儿歌,共4个小节,1、3小节完全相同,2、4小节个别字有变化,句式也完全相同。这样反复的构段方式,有利于孩子迁移朗读,可以跟读,也可以用对答的方式进行。
(二)在对话中引导孩子进入想象的世界
一是基于语言形式的对话,而是基于文本内容的对话。如《谁会飞》,我们可以在语言形式的基础上,展开多层次的对话。如我问你答,你问我答,这是文本对答。接着,我们还可以想象对答。如:我们问“谁会爬?”孩子会答“虫会爬。” “虫儿怎样爬?”孩子们想象的大门就这样打开了,虫儿在小脑海里以各种姿态爬行起来:扭扭身子爬呀爬、一拱一拱向前爬、弓着身子慢慢爬等等,无须过多的解释,就这样和孩子对话,自然而然地,就会吧他们带入想象的世界。基于文本内容的对话,如《拔萝卜》,萝卜长大了,老公公在地里拔萝卜,都有哪些人来帮他呢?这就是对文本信息的提取。
(三)在演练中体验用身体阅读的快乐
孩子越小,就是用身体来学习的。解放孩子的嘴、眼、耳朵和手脚,他们的学习能力就会大大提升,学习的愉悦感也会增强。
1.做一做。学习儿歌《谁会飞》时,可以让孩子一边读一边做小动物的动作,孩子们会异常喜欢。
2.唱一唱。《小兔子乖乖》,读一读,唱一唱,更显趣味。
3.仿一仿。《小鸟念书》中,有汉语谐音带来的乐趣:“淅淅沙沙”、“叽叽喳喳”,加上动作,让学生初步感受乐趣。
“和大人一起读”,是单篇的阅读,重在营造书香家庭的氛围,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我们还要让孩子阅读整本的书,要连滚带爬地读,在阅读中成长,在阅读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