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星“学习通”助力师范生资源准备能力的提升—基于群体行为视角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5期   作者:钟燕兰 谢才旺
[导读] 嘉应学院第十五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超星‘学习通’支持下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YJG20180310);
        钟燕兰    谢才旺
        嘉应学院  广东 梅州 514000  广东梅县东山中学  广东 梅州  514000
        基金:嘉应学院第十五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超星‘学习通’支持下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YJG20180310);广东客家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协同育人中心项目“面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情境问题分析框架——基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项目编号:GDKJ2021);        
        摘要:数字化校园建设背景下,教与学方式的创新总是以优质数字资源的建设与利用作为起点。包含设计制作、评估优化、资源管理和资源储备四个方面的“资源准备”能力,成为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中极为关键的组成部分。超星“学习通”多样化学习支持服务赋能下围绕资源的群体学习行为成为影响和考量师范生资源准备能力的重要方面。本文从群体行为视角下分析超星“学习通”助力师范生资源准备能力提升的可行途径,为引入超星“学习通”支持教与学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字:学习通;师范生;资源准备;        
        虽然我国早在2014年就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但如果直接套用教师标准作为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指引,而不对师范生的特质差异做分析,势必影响培养实效。与在职教师相比,师范生存在诸如数字土著的公民角色、富媒体环境下的学习经历、实践经验匮乏的现实,以及潜在迁移能力、教学创新能力有待释放的真实境况等系列特质。
        一、师范生资源准备能力的重要性
        2018年教育部—中移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与培养模式实证研究”课题组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承接性出发,以在职教师能力标准为逻辑起点,关注师范生的双重角色和相关能力,研制并颁布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1]。该标准从基础技术素养、技术支持学习、技术支持教学三个维度阐述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其中“技术支持学习”来自学生视角、“技术支持教学”来自未来教师视角,是师范生双重角色的重要体现。当前,混合学习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新常态,师范生甚至在非正式学习中更能激发出未来从教的价值志趣,也更愿意从自主选定的优质资源中观察、反思和总结出能够迁移到未来职业中的技术支持教学方式和方法。因此包括设计制作、评估优化、资源管理和资源储备四个方面的“资源准备”能力,成为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中极为关键的组成部分。师范生相互间的资源分享、资源评论、资源成果展示、资源互评等群体行为将成为影响和考量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方面和渠道。本文从群体行为视角分析超星“学习通”平台在支持和评估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方面的作用,提出超星“学习通”助力师范生资源准备能力提升的可行方案。
        二、超星“学习通”学习支持服务概述
        超星“学习通”是为移动终端用户提供的集阅读、科研、学习、交流、管理等用途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移动服务终端,包括文献、图片、音频、视频、论坛和授课等多媒体互动功能[2]。超星“学习通”具备知识服务、智慧阅读和组织神经系统三大功能。
        (一)知识服务
        “物质-社会-信息”融合时代,知识的海量、异构、动态、境域化、参差不齐、综合性与学习者碎片化、个性化的知识需求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制约学习者与学习资源交互积极性和交互深度的首要障碍。知识服务从问题境脉出发,协助用户发现知识需求,主动提供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为资源获取和利用提供指引和导航。超星“学习通”集传统知识内容、专域知识内容和再生知识内容为一体,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超星“学习通”已有的高质量图情、教育和期刊资源以及资源基础上严谨、科学的分类体系都有助于面向学习者的知识服务。


        (二)智慧阅读服务
        智慧阅读服务是阅读服务与人的智慧、机器智慧的融合。智慧阅读依靠实时“查看”“倾听”“理解”“交谈”和“分析”读物和各类阅读服务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与决策,并与人(服务人员、用户)交互、融合,实现快速、精准、个性化的阅读素养教育、读物供给、辅助阅读等服务,更好地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提升阅读服务效果。超星“学习通”通过“智能推送”“动态测评”“指纹采集”“全媒聚合”“跨库检索”等特色功能,实现智慧阅读。
        (三)组织神经系统服务
        超星“学习通”兼顾个体与群体的学习。通过笔记—感知系统,消息—运动控制,小组—思维系统,书房—记忆系统跟踪、分析个体与群体学习过程,发现隐含的主题关联、社会关系、相似性学习者等过程性知识,从而做出支持学习的科学决策。
        三、群体行为视角下超星“学习通”助力师范生资源准备能力提升的可为之处
        在超星“学习通”三大类学习支持服务的赋能下,师范生围绕资源的系列交互行为包括浏览、分享、评论、创生、展示、互评等。从群体角度对上述行为进行多维建模,并借助聚类、序列分析和差异性分析等方法,可寻求影响或反映师范生资源准备能力的重要参数或指标,从而规划和完善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比如,基于群体的观看行为构建视频吸引力模型,实时诊断视频吸引力指数[3],通过对比专家学者与普通学者在资源选取行为方面的差异,有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师范生资源评估与管理能力培养。具体来看,群体行为视角下超星“学习通”助力师范生资源准备能力提升的可行途径:
        (一)同伴互评提升资源设计制作能力
        点赞、评论、分享、转发等显性或隐性的同伴互评行为,将启发资源的开发者从支持教学、获取优质素材的途径以及选取适配的软件工具等方面提升资源的设计与制作。
        (二)协作反思提升资源评估优化能力
        超星“学习通”主要服务于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移动学习具有泛在性,围绕资源的评论、建议起到协作反思的作用,引发参与者在认知、情感方面的共鸣。协作反思过程是一个理智与情感交织的过程,当参与群体具有适当的互补于差异性时,容易带来资源评估的深度体验,有助于提升全体参与者的资源评估能力。
        (三)群体差异化资源检索与利用提升资源管理能力
        由于超星“学习通”信息检索类别的多样性,学生可在学习共同体中观察、了解到专业学术期刊和其他网络资源的选取和利用的多种方案。而且师范生作为学生与未来教师在面对学习或教学任务时各类资源的价值存在差异,双重角色的交替思考有助学提升师范生管理(规划、备份、分享等)数字教育资源的能力。
        (四)他者互助提升资源整合能力
        个体学生在学习机会和学习体验方面有不同的需求,比如有的学习者希望获得或者需要获得时间管理、作业提示、笔记推送等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在技术、服务丰富的“学习通”平台中如何合理选择与整合技术资源支持学习和教学是师范生的一项考验。如何做到“当用则用、物尽其用”需要群体来摸索,因此他者互助成为提升资源整合能力的可行途径。

参考文献
[1]任友群,闫寒冰,李笑樱.《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解读[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10):5-14+40.
[2]康明慧.“互联网+”背景下“域出版”战略探讨——以“超星学习通”为例[J].传媒,2017(05):55-57.
[3]云虹,王思懿.基于视频吸引力分析的 MOOC课程视频质量评价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04):152-1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