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育视角下学前儿童饮食行为的调查研究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5期   作者:郑丽婷
[导读] 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教育部门对于幼儿饮食的重视度逐渐提高。
        郑丽婷
        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幼儿园   邮编363122
        摘要: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教育部门对于幼儿饮食的重视度逐渐提高。根据一些资料显示,如果学龄前儿童的营养状况不够理想,那么他们以后的身体状况和体质也不会很好,这一阶段的营养将直接影响未来身体的健康状况。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很多父母已经学习了健康合理的营养结构,但是其普及率依旧不足。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且人口众多的国家,普及健康的学龄前儿童营养膳食结构以及饮食行为方式依旧任重而道远。本文就食育视角下学前儿童饮食行为的调查展开探讨。
        关键词:学前儿童;饮食行为;食育
        引言
        我国食育文化源远流长,学校和家庭也都极为关注儿童的饮食健康,但关于饮食健康的教育仍主要停留在生活教育的层面,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饮食教育的内容上。目前,食育已经成为各国教育的新重点,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已逐渐成为保育和教育的新趋势。
        1学龄前儿童的饮食结构与习惯
        学前儿童对各类营养素都有着极高的需求,但是由于学龄前儿童的身体尚且发育不够完全,咀嚼能力以及消化系统尚且稚嫩,所以对于食物的制作方式也应该有别于成年人。学龄前儿童与成年人一样,每天需要三餐,其中粗纤维以及蔬菜水果,肉蛋禽鱼以及坚果和优质蛋白与奶制品都应该以合理的方式融入孩子的饮食中。养成不挑食的习惯有利于学前儿童培养出强健的体魄。
        2学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
        2.1学前儿童自身因素
        2.1.1年龄与性别
        研究表明,学前儿童时期如果存在饮食行为问题,学龄期和青春期发生饮食行为问题发生的几率也会增加,研究表明约40%在5岁以下的挑食孩子到14岁时仍会饮食不规律。研究发现女童的饮食问题行为检出率比男童高得多,且在托幼机构中不同年龄班的问题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2.1.2认知水平
        “知信行”模式理论认为知识是行为的基础。认知水平和行为的产生关系密切。相关专家介绍了国外一些关于儿童对食物的认知研究,认为“如果儿童可以依据食物的营养成分进行分类,将食物正确分为健康食品和垃圾食品,那么他们可能已经建立起了有关营养的评估系统”;通过访谈300名幼儿得出幼儿对饮食营养相关概念定义有11种形式。这些研究为探讨认知水平与学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2.1.3感知觉发育
        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还指出口腔感觉运动功能障碍会导致学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发生,国内也有学者做过味觉与饮食行为关系研究,强调平衡、动作发育是进食技能发育必要的运动技能。
        2.1.4情绪与气质
        心理学理论指出气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影响,而在交互过程中又伴随着学前儿童情绪的体验,进食的节律性是气质的维度之一。
        2.2社会环境因素
        进食行为也是一种社会行为。社会环境因素对学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影响不容忽视。家庭与托幼机构是学前儿童主要的生活环境,环境包括了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两个方面。家庭环境中父母和其他主要家庭成员、家庭收入、居住面积等是许多研究者考虑的影响学前儿童饮食行为因素。而托幼机构作为学前儿童另一个重要的生活场所,其教师、幼儿园办学条件、保教水平等也是研究者考虑的影响学前儿童饮食行为因素。


        3促进学前儿童良好饮食行为的策略
        3.1了解儿童饮食现状,制定适宜的食育课程规划
        任何课程的设计与开展都应基于儿童的需求。了解儿童的饮食行为的发展现状,是我们制定食育课程规划的起点。研究发现,年龄和生活经历是学前儿童饮食行为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在饮食习惯、饮食内容、饮食礼仪、饮食技巧和对食品的认识这五方面都存在差异,且同一年龄段儿童的饮食行为的发展会受到外界食育理念的影响,进而出现前进或倒退的现象。我们应了解学前儿童饮食行为发展的阶段表现和差异,抓住儿童对食物的好奇心,把握儿童会对成人日常饮食观察学习的特点,制定各年龄段儿童的食育课程方案,包括目标、内容、过程、方法、评价等,开展以食物为起点的保育和教育活动。
        3.2更新食育知识和理念,转变传统育儿方式
        儿童营养一直为社会所重视,但基本侧重于吃饱不饿、食品卫生、身体正常发育这些基本要求,这一传统的喂养理念一直影响着家庭和幼儿园的育儿方式。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改革的推进,部分家长和幼儿园开始意识到食育不仅能促进儿童身体发育,而且有利于儿童身心平衡,形成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必备的能力,发展艺术想象,形成完整人格。我们应关注儿童的饮食行为的发展现状,主动学习国内外有关食育的营养学、卫生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及时更新关于食育的理念,以食育之,寓教于食,形成科学的育儿理念。
        3.3立足儿童的生活,家园合作开展食育活动
        儿童每天与父母一起生活,许多行为习惯的养成都受到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家长对于儿童的不良饮食行为采取放任自流甚至是支持的态度,那儿童就很难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开展食育活动必须立足于儿童的现实生活,结合儿童生会背景下,由幼儿园及教师、幼儿家庭及家长、社区及社区服务人员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各尽其责,各尽所能,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首先,相关部门应制定协同共育的文件,扩大学前教育资金投入,为三方有效利用资源和参与课程提供保障与指导建议。其次,地方教育部门应根据当地教育现状联合高校专家、名师为幼儿园、社区和家庭提供指导,深入分享、探讨协同共育内容和学前课程信息。最后,家庭、幼儿园和社区三方应主动增加互动机会,建立起深层次的交流合作关系,通过家长、社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幼儿园课程设置与实施,为课程提供资源和建议,发挥三方协同共育作用,构建优质的幼儿园课程。
        3.4加强家庭教育,共育健康饮食
        在构建幼儿健康饮食行为时,幼儿园的教师要意识到,家长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若是缺乏家长的配合,那么教师的管理与纠正就会失去绝大部分的效果,导致在学校孩子乖乖听教师的命令吃饭,在家中家长乖乖听孩子的命令吃饭,这种情况发生,因此,在家园共育幼儿健康饮食行为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引导家长重视起家庭教育,严格地管理自己的孩子,不能因为心软而放纵自己的孩子,功败垂成。例如,幼儿园的教师可以将在家长群中要求家长每日发送对自己孩子饮食的控制情况,在发现家长没有控制好孩子饮食时要及时和家长沟通,向家长讲明构建健康饮食的重要性,让家长狠下心来管理自己的孩子,逐步消除孩子挑食的坏习惯,教师也要及时向家长汇报孩子在饮食行为方面的进步,让家长感觉到实实在在的进步,给予家长足够的信心,使得家长能够继续坚持下去,帮助孩子构建健康合理的饮食行为,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结语
        在学前打好身体基础才能为日后的成长做好保障,重视学前儿童的营养是每位父母、教师乃至社会都应该给予重视的事。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地区的经济水平,保障儿童的营养需求,推广健康合理的饮食方式,普及健康的营养比重,再加上一定的体育锻炼,这样才能为学前儿童日后的成长打好身体基础。
        参考文献
        [1]徐斌.关于我国推进“食育”的思考[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9(9):86-88.
        [2]李德应,徐友才.开展健康教育改善学前儿童营养措施的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8(6):33-35.
        [3]吕冰,金水高.幼儿园食育课程的建构与实施[J].卫生研究,2018,14(5):328-3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