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语文课腾飞的翅膀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第5期   作者:黄建珠
[导读]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表现力、参与性和受控性强的特点,达到既能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又能培养能力和情趣,提高能力的作用。
        黄建珠
        福建省德化县第六中学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表现力、参与性和受控性强的特点,达到既能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又能培养能力和情趣,提高能力的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通过尝试和探索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欣喜地看到它在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效果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作用,现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几点体会:
        一、合理采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明显感觉到,上课前如果运用音乐、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导入新课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更易于被学生接受。运用音乐导入,例如讲授《音乐巨人贝多芬》《黄河颂》《雷电颂》等课文时就可以采用音乐导入。以《音乐巨人贝多芬》为例,导入时可以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由震撼人心的音乐过渡到贝多芬的坎坷经历再到伟大的人格。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又能加深学生对贝多芬的音乐、人格的理解。通过实践我们发现,适当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导入新课,在课的起始阶段,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有效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
二、结合课文需要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凸现重点难点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说明性文字,如《桥梁远景图》等,由于学生记忆中缺乏相应的认识图式,教学中仅靠语言的理解,既枯燥又难懂,往往构成了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浩大的信息量、丰富的内容,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展示事物特点,从结构到功能、用途等,展示得更直观、更逼真,使复杂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可感,那么,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就更容易了。
        教学《桥梁远景图》,提供画面给学生,让他们体会课文中的桥梁结构的多变性,造型的优美,很显然比起只让学生想象要容易得多,而且,学生的理解要更深入,记忆要更持久些。
         媒体手段有利于对重点的理解,如讲授周敦颐的《爱莲说》,如果首先运用多媒体图、音、色来展示荷花的生长环境、习性,以及外观、颜色、姿态等,改变单一的分析法,那么,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投入到对荷花的欣赏想象中,而且有助于学生对于“借景抒情”这一教学重点的理解。
         传统教学靠语文教师支离破碎的分析,多媒体能以其丰富的内容,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淡化难点,理解重点,使学生得到形象直观的答案。
        三、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益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多数教师会把生字词、课堂练习等书写在黑板上,这样费时费力。而如今,我们可以把生字词、练习等做成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根据需要使用,这样就大大节省了时间。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在课件中链接相关的知识或资料。如在讲《马说》一课时,我们就可以将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等材料制成多媒体课件,同时还可以列举古今中外怀才不遇的名人实例,让学生以视听的方式直面学习材料,相互发表不同感受,激发了学习兴趣,开阔了视野。

我们还可以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和处理,使之更直观形象,更贴近学生生活;同时也减少了教师板书、绘图、列表等不必要的时间,让教师更有精力和时间来关注学情、组织教学。这样的课堂形式一方面增大了课堂信息量,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另一方面也吸引了学生的多个感官的积极参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实际教学效率。
三、运用多媒体,可以使总结拓展,余味无穷
        古罗马奥维得说:“凡事的收尾贵如皇冠”  俄国托尔斯泰说:“好的那种结尾,就是当读者把作品读完之后,愿把他的第一页翻开来重新读一遍。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语文课也是如此,在一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要给学生留下回味的东西,让他们真真体会到语文的魅力。
如在教学《社戏》时,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鲁迅的思想感情,我在导入阶段就注意将学生的思绪引向童年美好的回忆中去。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演示浙江海边农村纯净优美的田园风光,突出“社戏”片断。教师导入时,可以指出,被誉为民族文化瑰宝的戏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韵味,为大家所喜爱。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社戏》,就是鲁迅先生记叙童年看社戏的一段经历,文中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么,是一场什么样的好戏,让先生这样倾心呢?让我们走进作品去看个究竟。这一导入,具有凤头的特点。如,配有特色的背景音乐,悬念的设置等,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被吸引到了课文中来。 经过一节课的教学,教师利用多媒体再次展示平桥村优美的风光、平桥村淳朴的村民和平桥村一群活泼、健康、可爱的少年,进行课堂小结,与导语遥相呼应,篇末点题:“是什么那样吸引人呢?哦!是因为有乐土、有美景、有趣事、有玩伴。作者采用写意的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渲染描绘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给读者以冲击,而产生精神愉悦,富有美感。”这样结尾,从多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总结。与导语相互结合,构成了一个完整、严密的教学整体。
        五、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拓展学生视野
        传统的语文教学最棘手的问题,就是语文材料的容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需要广泛的涉猎,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单靠一两天、一两次强化训练,一两篇优秀范文的讲解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没有一定的训练量,要想切实提高语文方面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很困难的,这个问题电脑便能解决。电脑不但能储存大量的语言文字材料,还可以随时进行超文本链接、检索和显示,利用信息平台,我们可以轻轻松松地得到我们所需的任何一种像“大海捞针”一样的信息,提取量大,显示质量高,可使语文教学做到大容量。
        在教学《鲁迅自传》时,事先在Internet冲浪,了解网上一些鲁迅的资料、他人对鲁迅的看法,下载相关内容,做成网页作为教学导引。在课堂上的演示,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收集信息的方向,通过宽广信息的收集,既增强对课文、作者的深入了解,而且以一篇(课文)带出几篇,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品读多篇好文,从而拓展学生原有狭窄的文学视野。
        总之,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既可活化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又可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了课堂效率。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只下山的猛虎,多媒体就给它插上了梦想的翅膀。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从而提高了语文的教学质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