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欣
太原市第三十七中学校 山西 太原 030001
摘要:在教学中核心素养是我国目前改革的热点问题,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怎样去增强核心素养也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打造学生的品格,还要拥有审美能力。
关键词:教育;核心素养;教学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核心素养是是在教学中形成的,要培养好核心素养就要有好的教学方法,从而使个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打造人格品质和关键能力,重视义务教育改革的发展,义务教育改革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也是现在时代的重点话题。核心素养的基本思想主要是:学生敢于去尝试,敢于去尝试才能成功,最后才能实现创新。语文的课程核心在于对语言的应用,并且突出人文性的特点,在教学中要重要培养创造能力,人格的品质,与社会相符合的审美能力。
一、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这个名词我们并不陌生,创新就是对现在的改变,创新并不是对原来的事物进行完全的否定,而是对不合理的部分进行改进,进行自我否定才能进步,在语文的教学过程当中,就是对汉语言的学习和应用,在继承中华民族文化的同时进行创新,相对于初中语文来说,拥有新的创新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在实行的过程当中要以学习时间为基础,把需要掌握的内容积累下来,这是就需要应用好的方法,首先;会比较和鉴别的方法,进行的知识的深刻领会,同时发展同学的思维,让同学可以自由的发挥,发挥出自己的状态。还可以让同学进行话剧式的扮演,对文中的人物深刻的理解,深入的审视人物的形象,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注重创新和实践,创新和实践是一个过程,在学生互相讨论的过程之中可以提高对课题的深入理解,让学生更有兴趣的参与。
二、对自己品格的打造
人格品质对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其就是学生的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是我国教育的改革方向的重点,同时也是提高民族思想的主要途径,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格外重视品格的教育,作为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利用好语文学科的德育优势,悄无声息的进行德育渗透,立德树人教育。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素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既要讲授语文知识,也要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中做到寓教于情,寓教于理,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效果。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所选作品都是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木兰诗》展现了替父从军,建立赫赫战功的巾帼女英雄木兰的风采;《黄河颂》描绘了气势磅礴的黄河,彰显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磅礴的爱国激情;《土地的誓言》中发出了誓死保卫家园的呐喊,综合实践活动(天下家国)中爱国诗词朗诵会、爱国人物故事会、爱国名言展示会活动,无一不是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人的爱国情怀,让学生在学习这些文章时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刻在骨血里的爱国情怀,教学中结合2020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发现在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中,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得以凝聚、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每个中国人对于祖国的热爱,近乎于出自本能,关心国家命运,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为之感动为之沉醉……这都是爱国的表现,每个人都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在教学中不断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祖国的爱,树立“吾辈当自强”的意识,用自己的言行践行“爱我中华”。
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平时就要认真的观察,主动地听取学生的意见,要求学生诚实,言行得体。在学生的作文教学上要求学生要有真情实感,符合实际的情况,在读文章时要有感情,还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培养学生的独特性,让学生有自己的创造性。
三、有符合和谐社会的审美能力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教育进步,美育对于基础教育阶段育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出来。美育的价值和吸引力在于它是从人的生命发展需要出发,通过审美感化和精神引导活动,不断给人提供克服具体生活有限性、寻求现实处境中的个体精神超越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回信中,明确传达出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做好新时代美育工作”的重要精神。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对美育评价方面的改革要求是“改进”,重点放在美育评价方式的学业认证上。具体要求是:“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促进学生形成艺术爱好、增强艺术素养,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 我国一直对教育特别支持美育的发展,我国提倡“五讲四美”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在教学中也有许多的四美内容,如《我的老师》作者在以一个儿童的心理和眼光,回忆儿时在老师身边发生的事情,表达了对老师的热爱,尊敬和感激之情。《最后一课》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小弗郎士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不仅让学生理解诗中的含义,也使得同学的心灵得到美学的教育,是同学对文学的认识更加深刻,从而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文学的感染力。在心灵美的同时还要增加语言美的教育,初中的语文教材,都有语言美的特点,内容有语言美的内容,教师要结合内容对学生的语言进行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快学生的进步。还要进行对学生的行为美的教育,例如:《最苦和最乐》梁启超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责任有大有小,我们不能躲避、卸却责任,只能尽责任,完成自己的责任,在完成责任中获得快乐。如果每个人都努力完成自己的责任,那么个人、他人、家庭、社会、国家都会越来越好。引导学生明白要承担起自己的家国之责,在责任中收获人生之乐。通过对行为美的学习,让同学产生自己的价值观,不断提高自己对美的理解,同时规范自己。
对学生环境美教育,环境美包括很多的方面,首先就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在人和人交流上要和谐相处,互相尊重,有着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在自然环境的美上,主要是指人与自然之间,例如:人类打造的万里长城,使得中华民族出现了雄伟的地标,还有北京的故宫,颐和园等人文的景观,还有对环境的改造治理,美化城市,沙漠的治理、草原的治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等,更好的教育学生对环境美的认识。
结束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非常需要的,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教育要顺应时代也必须进行改革,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也是改革的部分,要重视学生的素养问题,它关系到国民的素质,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培育好初中语文教学的关键,在教学的具体实行过程当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品格打造,打造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学习具体的文章时可以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培养学生“五讲四美”精神,让学生深刻的理解其含义,从而打造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