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刘锋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7月   作者:刘锋
[导读] 道德与法治教学是提升初中生对社会感知的重要内容,期间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积极地将生活中的事物与教材中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而使得初中生能够对道德与法治的理念产生初步认知,本文将对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进行探究。

刘锋     利辛中学  236700
【摘要】道德与法治教学是提升初中生对社会感知的重要内容,期间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积极地将生活中的事物与教材中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而使得初中生能够对道德与法治的理念产生初步认知,本文将对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1)07-007-01

        1 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迈进了文明社会的大门,因而道德与法治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在新的历史时期,既要将法律贯彻落实,更要让道德支撑起整个社会的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只有尽可能传授道德与法治观念,其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而做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活动教学的反思,才能找到更好的教育形式。以下将对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进行分析:
        2 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2.1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情感共鸣
        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法治意识,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声音环境和生活环境,使学生建立基于基本认知的道德法治意识,在这段时间内,教师可以为初中生提供相应的帮助,促使他们参与游戏活动,将道德法治意识切实地融入到实际活动中,使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更强的情感共鸣,从而提高初中道德活动教学的质量。把初中生的现实生活情景与道德、法治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对道德、法治教育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讲道德》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组建学习小组的模式促使学生能够在相互交际的过程中培养尊重他人以及以礼待人的良好道德品质,同时也能够促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深化对教材内容的感知。通过对中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可以为中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道德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对道德活动的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使学生在道德活动中产生更深的情感共鸣,从而提高道德教学质量。将中学生的真实生活情景与道德、法治等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对道德、法治的理解。



        2.2 时事融入,提升学生法治意识
        时事政治是提升学生法治意识的重要基础,期间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平台为学生展现具有时效性的政治事件,以此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民族责任感。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维护国家利益》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平台向学生展示钓鱼岛事件以及香港暴乱事件等,以此更好地使得学生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及时了解时事热点,提升对国家形势动态的关注力度。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主题资料的收集,进而形成专题汇报的方式能够更好地提升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研究实践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研究工作,进而达到提升学生政治素养能力的目的。例如,可以让学生围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新疆西藏的民族问题、马航失联客机、南海与钓鱼岛问题等国内外大事主题对其中的政治现象进行搜集,其中包括电视、多媒体等途径,进而将所搜集的资料制作成PPT的形式进行课堂展示,由此更好地提高初中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学生完成课题的过程中,实际上对其搜集信息和动手实践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维护国家利益的法治的意识。
        2.3 合理利用提问,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
        提问是激发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热情的重要方式,在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把控提问的尺度,深度解读教材中的内容,并寻找期间合适的切入点优化整体的教学思维能力。例如在八年级下册《维护宪法权威》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宪法宣誓的视频,而后引导学生思考宪法宣誓有何意义?而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周记,以小眉所提的问题引发学生对人民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的思考,思考教材中提出的三个问题:(1)除了这三个国家机关外,还有哪些国家机关和场所悬挂国徽?提示:如检察院、驻外领事馆、出入境口岸等(2)为什么这些国家机关和场所要悬挂国徽?(3)为什么我国很多国家机关的名称里有“人民”二字?,最后引导学生对宪法以及国徽法的相关内容进行查阅,以此更好地深化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认知。再者,教师可以在学生初步感知宪法知识的基础上提出疑问: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宪法是如何确认的?最后,在学生思考和讨论之后,得出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宪法确认我国的国家性质,明确人民当家做主的结论,以此更好地深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的认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较为广泛,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内涵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进而才能更好地促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3 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优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其二是强化学生的道德素养,因此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教师需要融入不同的生活实例进行教案设计,进而为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以及法律意识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6):112-113.
[2]车建鑫.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常见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科技资讯,2020,18(17):104-1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