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发的情绪造就有效的课堂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7月   作者:张莉
[导读]

张莉   绍兴市长城中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1)07-187-02

        案例呈现
        超长寒假结束后复学的第二天,好久没见到学生的我兴致勃勃走进教室开始上课。“这个超长假期大家过得如何?上了这么久的网课终于又和大家隔着口罩相见了。”突然一声“我受够了”的声音打断了我的课堂。
        我打量四周,发现初三上学期刚转学来的小沈正一边用怒气冲冲的眼神盯着我,一边把自己课桌上的书本丢进书包里,大有一股背上书包就要离开的架势。我想如果这时候我和他正面冲突,整节课估计就泡汤了。作为班主任和思政老师,我佯装镇静,脑子里拼命搜索与他相关的信息。联系假期中经常迟交晚交作业的现象以及爸爸拜托我不要告诉孩子爸妈离婚的事实,我隐约感觉到孩子的问题所在,毕竟这在假期前还是一个努力上进的孩子。
        于是我假装轻松,对着全班讲:“看来我们小沈同学是受够了这个假期对老师漫长的思念了,今天再不听老师的面授,估计就要受不了啦,是吧,小沈。”顺势把手在他的背上轻轻一抚(用老师的爱触动一下他)。看着我的微笑和坚定的眼神,小沈眼里的怒气渐渐减弱,总算暂时压下,慢慢坐回了座位。
        暂时稳住他之后,我想这节课肯定不能再按原计划进行下去了。在上课之前我必须得花几分钟了解一下情况。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课后练习,把它布置成课前预习小练习,赶紧利用这几分钟时间去打电话了解情况。
        原来在这个疫情超长假期,爸爸以妈妈暂时在老家不能回来为由,父子两独自过完了年。但因为过于相信孩子,在上网课期间没有没收手机,小沈就因此沉迷于手机游戏、网络交友,渐渐脱离正轨,而就在昨晚,开学第一天晚上还无意间让孩子知道了父母离异的现实,父子大吵一架,小沈甚至扬言这样的日子他受够了,不如死了算了,于是才有了今天课堂这一幕,爸爸估计他是想独自回老家去找妈妈。
        5分钟之后,我已经决定就把今天的课堂改成一节七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的复习课,就复习七年级的《生命教育》和八年级的《网络是把双刃剑》这两个知识点,还好这个疫情提供了很多现实素材,因时因事的教育才最能感同身受。
        我从疫情期间有一部分人在网络上散播谣言,传播一些不实信息,让我们陷入恐慌到我们通过网络平台,发起捐款捐物资活动,再通过网络大V转发,帮助北京网友送其远在武汉的独居父母成功就医的案例,让学生们感受到了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如何利用好这把双刃剑,大有学问。又利用网上一张张(教室一体机直接联网)援鄂医护人员只能通过网络和亲人视频联系的照片、一个个感人的抗疫事迹、一段段动情的文章对比着低头族们蓬头垢面,萎靡不正地打手游照片,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下,孩子们都深刻感受到了网络这把双刃剑,利弊共存,合理利用,收获无穷;被其反牵制,将危害我们的健康成长。
        我慢慢注意到小沈从一开始的不想上课,不知不觉也加入了我们的讨论队伍中,和我们一起点头、摇头,一起情绪起伏。我知道他脱离正轨还不远,还是能够通过不断地共情共鸣把他叫回来的。
        我继续读了一封援鄂医生出发前给女儿的信,通过这封信,顺势抛出:无论何时何地,父母最最牵挂的一定是孩子,而每一个孩子都是在几千几万个细胞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生命的独一无二,无可替代,容不得任何剥夺。中国老话说的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你们的生命父母给予,任何人都不能因为任何理由来剥夺生命。
        此时,小沈的眼神已经变得十分柔和,激动的情绪几乎已经褪去。我故意问学生:“如果你的爸妈要去支援武汉,你会怎么做?”请大家分组讨论五分钟。有的孩子表示自己太爱爸爸妈妈了,不想让他们有任何危险,很自私的想法是不想让爸妈赴一线支援。有的孩子表示虽然很爱自己的爸妈,但是如果疫情控制不住,“大家”都没了还哪来我们的小家。轮到小沈一组,我说:“我知道小沈是个对自己爸爸特别盲目崇拜的家伙,爸爸的警察职业让他自豪,我们请他来讲一讲。”(试图缓和父子之间的心结)小沈站起来,停了一会儿答道:“爸爸的工作我从来都是支持的,我觉得他在工作的时候特别帅,如果他要去一线支援,我举双手赞成,可能因为有像他这样许许多多勇敢的人,疫情就能马上结束,妈妈就会回家了。”说完,坐下,安静地坐着。我知道此时他的内心一定思绪万千。
        下课后,在我打算找他谈心之时,小沈低着头走到我身边,轻轻和我说了一声“对不起”,虽然是个比我高的孩子,但我还是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此时的无声胜有声。



        事后,我赶紧给他写了一封信,信里有对他的期许和鼓励,更有署名时“老师妈妈”的小心机,并告诉他无论爸妈之间发生什么,你一定永远是他们最爱的孩子,没有人会放弃你不要你,一切都会和以前一样。在放学他和我说再见时,偷偷塞给他,并告诉他:“我相信明天的你,一定是一如既往努力前进的那个你。”
        第二天,阳光灿烂,一如孩子脸上的微笑。
        思考题
        1.当课堂中遇到这样的“突发事件”,任课教师是继续自己的课堂还是交给班主任处理事件?
        2.如果你是社会思政教师,遇见这样的突发事件能否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更有效的因势利导,让学生更感同身受?
        3.道德与法治课堂是该拘泥于课堂知识的传授还是更重于学生情感的共鸣?
        4.教师该如何提升自身能力,更好应对课堂中的这些“爆发点”?
        案例分析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和品德养成的重要基石,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立德树人,创设教学情境,设定学习目标,回归课堂本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初衷。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由此判断学生的行为动机、观察学生的思维养成,最终引领学生实现学科所要达到的核心素养。针对网上和学生身边热议的事例,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表演和观看的过程中,分析各类现象的成因,对于这些行为可能引发的社会影响进行讨论,并从中得到启示。学生会在一系列鞭辟入里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并真正把课堂知识融入现实生活,增强课堂的实效性。
        回顾本案例,我在这个案例中抓住了三个有效的时间节点进行因时因势的诱导教育,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第一,在课堂上遇到突发事件时,没有采取命令式的语气和行为,强令学生照着我的既定课堂模式走下去,而是以一句玩笑性质却又温暖的话劝住了学生,既保留了孩子在同学面前的自尊,也是给自己的课堂避免了一次师生正面冲突的可能,为之后的课堂教学抓住了时机。
        第二,在试图稳定学生让孩子原位坐下时,在他后背上的轻轻一抚和看着他的坚定眼神,又再次避免了学生有可能继续对着干的可能,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关爱和信任。
        第三,立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课后练习,及时改成课前预习小练习,为自己了解情况争取了时间,也为之后的课堂共情抓住了切入点。
        正是由于抓住了这三点契机,才为之后的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提供了充裕的时间和可能。对于初三知识点的复习,老师常常以讲授和习题为主,其实初三这个压力最大的时刻,也是孩子最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危机的时候,道德与法治课堂如果能用学生现实产生的问题,因势利导,让他们用真情实感去理解知识点,解决材料题,应该会大大提高学生对抽象问题的理解力,也能让这门在家长们看来实用性不及其他几门课的观点得以转变。
        但其实临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有很大的风险,对于老师本身的知识点体系是否完整,脑中素材库是否充盈都有很高的要求。七年级生命教育的内容和八年级网络新时空的内容又是两个中考重点,是按照课本和复习手册按部就班复习,以考试为重心还是利用手边现实的、学生感兴趣的素材来上一节更能让学生产生共鸣,对学生生活更有实质性帮助的课,都是对任课老师的一种挑战。
        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幸而有疫情期间大量先进事迹可供提取,也幸而小沈并没有偏离轨道太远,不然这样一节随性而起的课堂怕是还会大打折扣。这也给我了一个启示:平时的积累越丰富,越能在突发状况下应对自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及时搜集身边的各类素材,及时规整到相应的知识点框架中,成就教学取之无尽的素材库。
        道德与法治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心灵共享的土壤。只有教师心中充满对学生的关爱、平等,学生才能回报教师以信任和亲近,才能把所学运用于生活之实际。饱含情感温度的教学,不留痕迹地传播正能量,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应该是所有道德与法治教师之所求。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因“情”而生发,因“情”而动人;师生之间因“情”而美丽,因“情”而和谐。这一节由“我受够了”开始的课堂,在“我明白了”中落下帷幕,但相信孩子们对生命的理解和对网络的认识会持续更新中。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