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7月   作者:李江
[导读] 小学科学学科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探究欲和科学素养。教学中,如何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更成为了每一位科学教师思考的问题。本文着重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就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谈谈几点肤浅的认识,以期抛砖引玉,共同探讨。

李江   四川省宜宾市中山街小学校
【摘要】小学科学学科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探究欲和科学素养。教学中,如何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更成为了每一位科学教师思考的问题。本文着重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就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谈谈几点肤浅的认识,以期抛砖引玉,共同探讨。
【主题词】科学教学;有效性;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1)07-222-01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要想让儿童喜欢科学、学好科学,教师就要用一颗童心走进儿童那奥妙无穷、新鲜无比的世界,去理解他们的大脑以及他们的发展方式,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自由发展,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一、用儿童的眼光看科学
        儿童眼中的科学和成人眼中的科学是大不一样的。在成人看来,科学是神圣而崇高的,是严肃而抽象的,是实验室中各种精密的玻璃仪器,是包含着巨大智慧的一连串严谨而缜密的定律、公式、法则。而儿童却不这样认为,在他们眼中,科学是一群蚂蚁在搬几倍于它们体重的一块骨头,是一颗在荷叶上闪烁着晶莹光芒的露珠,是小伙伴间玩耍的吹肥皂泡、搭纸桥之类的游戏。科学世界在儿童眼中永远是妙趣横生的。所以,在科学学习中,不是知识的简单呈现,不是将科学学习与儿童多姿多彩的生活背景的生硬剥离,而是关注儿童的生活经验,以儿童天生的好奇心作为科学学习的起点,赋予科学教学内容以更多的生命色彩。用儿童的眼光去看科学、想科学,教师才能走近孩子,聆听他们内心的所思所想,关注他们所经历的,关注他们的兴趣和需要,才能不拘泥于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及时地把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的蕴含科学探究价值的趣事、奇事,纳入到科学学习的范围之内,让科学在孩子们的身边看得见、摸得着。
        二、用儿童喜欢的方式教科学
        对于儿童来说,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地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他们常常依靠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而他们所能认识和理解的也往往局限于他们自己可以动手操作的具体事物。所以,科学教学要切合儿童的这一特点,以儿童喜欢的方式指导儿童展开科学学习。
        个人认为,教师在指导儿童学习科学时要注意这样几点:
        (一)突出活动性。科学教学要克服单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的弊端,必须强调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使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只有在活动中才能“一箭多雕”,实现教育目标的多元化,从而使科学教育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宗旨落到实处。
        (二)突出探究性。有人说,“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在他们身上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究欲。探究不仅是科学教学的目标,也是科学教学的主要方式。经历探究过程,可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科学课上,教师要满足孩子们的这种探究欲,设法把科学教学设置成一个个富有情景性的适于学生心理特点的探究活动。
        (三)体现自主性。学生学习科学过程,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积极构建他们自己的意义的主动建构过程。


建构者只能是学生本人。人的思维是不能代替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思考、汇报等形式,让学生的眼、手、脑、口等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活动,并留充足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实验、查阅资料等去探索和发现规律,学会新知识。
        (四)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需要一个反复的过程。当学生初步形成了某一概念或对某一知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以后,还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通过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如教学《溶解》一课时,当学生建立了溶解概念之后,还应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启发学生回忆所见过的有关溶解的实例。如:白糖在水中溶解的现象,食盐放入水中或汤中出现的现象等。再如教学《杠杆》一课时,当学生知道像撬棍这样的机械叫做杠杆,并知道它们的作用后,还应充分联系实际,让学生说说钢丝钳、火钳是不是杠杆,它们哪个是省力的杠杆,哪个是费力的杠杆,为什么?学生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思考、讨论、交流,就能加深对杠杆作用的进一步认识。
        (五)加强小组合作。要使学生确立这样的观念:科学教学是一种交往,是一种分享。如教《植物的营养繁殖》一课,常用的是扦插法、压条法和嫁接法,教材中对每一种方法只作简单的介绍,要真正学会这些方法要让孩子们去实践。我根据其爱好,每四个学生为一组,每组研究一个课题。要求是“怎样才能使新的植物体成活率高。”课后有的同学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有的到苗圃考察,有的问父母和亲戚邻居。家里的花盆、盆里的植物枝条成了他们的实验条件材料。经过一段时间搜集资料和动手操作,我又在课堂上让他们讨论、探究,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各抒己见,有的引经据典,有的用实物比较,有的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见解各个不同。有的认为植物的营养繁殖要在适宜的季节。有的认为扦插要把茎的上部剪成平的,下部用刀削成斜的,有的认为要适当增加温度、湿度和光照……最后经过归纳、总结得出全体同学认可的结论。合作使孩子们构成了一个个科学学习的共同体。
        三、用儿童的眼神读儿童
        儿童的表达是伴随着感觉、感情的认识活动。在以儿童为主体的科学教育中,伴随体验、经验的表达活动,是发展儿童个性不可缺少的因素。在教育中如何读懂儿童世界的表达是十分重要的。新的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过程和结果,表达方式包括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这种表达闪烁着个性化的光芒。读懂孩子们的表达,首先需要我们予以尊重和理解。因为这种表达带着孩子们的独特的特点,仅以成人的眼光去想,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难以理解。它需要我们以孩子的眼光去想,然后去推测,以使自己能理解他们的表达。其次,要善于倾听。一要有足够的耐心,学生的表达水平不是很高,有时说话要绕圈子,教师不可急噪,要允许学生把他们的话说完整。二要能敏锐地捕捉到孩子们表达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如在“设计船的活动”中,有的孩子说“我的船的舷旁要设计一些网一样的东西”。我就问为什么,那孩子说:“因为现在海上污染物很多,这个网就是打捞这些污染物的。”尽管这个设计不是完美的,但其中蕴涵的环保的设计理念博得了我和孩子们的掌声。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尊重儿童的研究及成果。尊重应贯穿于科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尤其是在对待孩子们的研究及其成果上,更应表现出我们应有的尊重。孩子们的研究及其成果,就其水平、层次而言,在成人眼里,是低水平浅层次的,但从他们研究的过程来看,有问题的提出,有猜想与假设,有验证与结论等步骤,从本质上讲,几近于科学家的研究,因而对于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质有着难以估量的价值。就其成果来讲,在成人眼里也许算不上什么,但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是他们的原创发现,带给他们的成就感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所以,欣赏孩子们的研究,对他们的研究成果予以尊重,能树立起孩子们对科学研究的自信心,对培养孩子的科学探究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大有裨益。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