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钱琳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7月   作者:钱琳
[导读]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高中数学教学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发生转变,越来越多的教学活动被引进课堂,极大程度上丰富了高中课堂教学过程,创新了课堂教学形式,有效激发了班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简要分析了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发展情况,对探析分层教学法在苏教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深入探究。

钱琳    江苏省宜兴市和桥高级中学 214211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高中数学教学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发生转变,越来越多的教学活动被引进课堂,极大程度上丰富了高中课堂教学过程,创新了课堂教学形式,有效激发了班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简要分析了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发展情况,对探析分层教学法在苏教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1)07-254-01

        分层教学法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方法,高中教师将分层教学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其目的是充分启发班级每名学生的学习思维,调动班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班级各个学习水平的学生实现自我进步与发展,全面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遵循着“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原则,不放弃班级的每一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分层教学法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实现班级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发展。
        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发展情况
        从现阶段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况分析,很多数学教师仍然在延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会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制定一个较为明确的、均衡的教学计划与学习目标,但是,这种均衡的教学计划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适用于大多数的中等学生与中上等学生,对极为优异或者是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则不适用。这种均衡的教学计划对于极为优异的学生来说并不具备挑战性,无法激发此类学生的学习热情,无法满足其拓展性、发散性的学习需求;而对于学习水平较弱的学生,则难度较大,会打击此类学生的学习信息,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无法有效理解数学知识[1]。
        二、在高中课堂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法的具体规则
        第一,数学教师要遵循个体差异原则,不同的学生由于其不同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生存背景及学习经历,具有不同的个体情况,产生一定的学习差异。高中数学教师要尊重这种个体差异,遵循个体差异原则,开展差异性教学,将这种差异作为分层教学的主要依据,从而满足班级内不同情况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与心理需求。
        第二,高中数学教师要遵循主体性原则。分层教学是由“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理念衍生出来的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其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因此,高中数学教师需要立足于实际,从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角度出发,将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课堂教学需求,将学生的学习问题作为课堂教学问题,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促使学生主动寻求能够适合自身实际情况、满足自身学习发展的学习任务与问题,充分展示自身学习优势,实现个性化发展。
        三、如何在高中课堂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法
        (一)明确班级学生水平,掌握班级学生差异情况
        高中数学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法,就要明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班级学生划分为2-3个层次,掌握班级学生之间的差异情况及每一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综合能力。数学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几何知识素养、代数知识运用水平、图形空间概念认知能力、问题探索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等方面进行摸底测验,掌握班级学生在不同方面的不同能力,根据每一节课的学习需求,科学划分小组,保证各小组在这一节课的学习过程中综合能力均等,且教师能够结合学生在这一方面的情况,展开教学[2]。
        在《集合的含义》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之前进行的摸底测试结果,将班级学生按照数学思维水平与逻辑思维水平划分为3个等级,对这3个等级之间的差异进行掌握,比如:A等级学生具有理解集合含义、了解理论知识的能力;B等级学生具有能够主动探索集合,解决教师提出的集合问题的能力;C等级学生具有能够发散思考,探索集合领域,尝试初步将集合运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能力。



        (二)分层次安排学习任务,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
        高中数学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法,就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差异情况,开展差异化教学计划设计,再次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预习任务进行差异化设计。高中数学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分层教学资源,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明确提出教学目标,将实现教学目标的不同能力需求与班级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相结合,制定出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根据这种具有明显差异的学习任务展开预习,完成预习任务,获取数学知识,满足自身的学习需求。
        在《指数函数》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首先明确课堂教学目标为:“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掌握指数函数的性质”、“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函数的能力”、“分析、归纳、总结、自主建构指数函数的性质”,综合考虑班级学生的具体学习水平,进一步提出预习任务,分别为:“上网查找函数的相关资料”、“说说指数函数的定义与性质”、“学习绘制指数函数的图像”、“结合教材内容,说说生活中常见的指数函数现象”、“结合教材内容,说说指数函数的运用方向”等三个学习层次的问题,既能够启发优异学生的探索思维,有具有较低难度的预习任务,满足较低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设置不同层次问题,保障每名学生参与权利
        高中数学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法,就要将分层教学法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师生互动环节中。一般情况下,高中教师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互相交流或单独回答。此时,教师可以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体现分层教学理念,若对班级的中等水平学生提问题,则选择难度较低,练习题类型的问题;若针对较高水平的学生提问,则可以选择较为开放性、发散性的问题[3]。
        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具体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让班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交流,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你能够解决的问题站起来回答。高中教师要综合考虑班级学生情况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可以提出“已知一次函数y=2x+1,求点A(1,2)和点B(2,1)的位置”等复习性质的问题,帮助学生回忆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还可以提出“怎样用P2和P1的坐标来表示这条直线的斜率”等简单的问题,“直线l1的倾斜角α1=30°,直线l2⊥l1,求l1、l2的斜率”等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充分满足班级每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安排不同水平的课后作业,锻炼学生的学习运用能力
        高中数学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法,就要将分层教学法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不仅仅包括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过程,还包括课后练习及课后作业。高中数学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要遵循分层教学法,结合班级内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作业内容与课后巩固方向,保证课后作业的质量、数量等均与这个水平学生的能力相符合,充分发挥班级每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践行“因材施教”教学原则。此外,教师还可以安排“基础+强化+拓展”结构的课后作业,将三个层次学生的作业同一发放,让学生自己根据摸底测验的实际结果,选择符合自己能力的课后作业。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法,就要遵循个体差异原则与学生主体原则,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之间的差异,制定具有差异性的课堂教学计划与学习引导方式,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为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提出具体的学习问题,启发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思维,充分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发展需求,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促进高中数学教学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宝珠.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分组分层教学初探[J].学周刊,2019(20):34.
[2]金燕.分层教学法在苏教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名师在线,2017(02):24-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