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异家庭子女教育案例引发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7月   作者:赵学丽
[导读]

赵学丽    黑龙江省方正县方正林区第四中学校  黑龙江  方正  150822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1)07-279-01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国已婚男女个性越来越独立化,自我婚姻意识越来越强,对婚姻自由持有了多元个性化的理解!在经营婚姻过程中物质、精神获得不到自我满足(或延迟满足),以及抵挡不住外界的诱惑,或者是一些突然性生活的变故,很多人选择走上了离婚这条路。有统计显示现在离婚率竟然高达40%之多,这里我们不去考究统计的方法和其真实程度。单就本人现在所教八年级,112名学生,离异家庭学生28名,占25%。这里对所有持不同婚姻观,家庭观,提出任何理由的离婚,都赋予一定理解和尊重!
        但是,对于婚后育有孩子父母双方离婚后,双方对孩子富有养育的责任是无法逃避的。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一个典型的案例:
        场景一:噼里啪啦一阵东西摔落破碎刺耳的声音,夹杂着呼喝、怒吼、抽泣,声声入耳……;14岁的小强缩在墙角,眼里尽是不甘的委屈与泪花。屋里碗盘碎了一地,一片狼藉,爷爷的怒吼、奶奶的抽泣,上映着这个家庭中经常出现的“生活交响曲”。 “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想气死我么?啥时候能长大? 啥时候能不惹事儿?”一连窜的训斥、怒吼…… ,三年前小强的父母离异后,抛给爷爷、奶奶教养,这样的剧情就时常在上演着。
        场景二:原本聪明伶俐、开朗活泼的小强被离异的父母不负责任的的抛给了爷爷、奶奶后各奔东西去了。从那以后小强的性格开始变得偏激、冷漠、孤僻。厌学,课堂无心学习、作业经常不交。常与同学发生纷争,打架欺凌同学成了习性,班级里的“小霸王”,老师眼里的“刺儿头”,成为老师的无奈。之前的好孩子一去不复返了。爷爷面对小强只能暴跳如雷! 奶奶只能唉声叹气
        场景三:小强班级的门窗上玻璃因他与同学打仗碎了一地,同学的手也被玻璃扎破了,正在医务室包扎,好好的一节语文课就这样被破坏掉了,面对小强暴躁、叛逆、蛮横的个性,老师挠头,家长无奈。这一切的根源都来自于父母的离异、家庭的破裂。
        二、案例的剖析:
        1. 隔代教养成长环境。父母离异后各奔东西,追求所谓个人的幸福,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抚养,形成隔代教养的环境。隔代教养成为离异后孩子普遍成长环境,这种教养环境大约占离婚家庭60%以上。这种隔代教养方式,是其父母是没有履行主体教养责任,其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被动承担教养义务。加之隔代教养固有的,两代人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存在不一致性,这种隔代养育所产生教育方式的问题,正成为当下中国家庭最不和谐矛盾之一。重组家庭孩子成长更为复杂,尤其很多孩子,在看到爸爸或者妈妈重组家庭后又有了自己的孩子后,内心会受到极大的打击。很多离异家庭孩子成为问题孩子,就是从这时刻开始的。
        2. 父母逃避教养的责任。父母担负孩子教养责任是中华传统家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今多部法律明文所规定的,例如《民法典》第26条:“ 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 婚姻法第23条:“父母有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
        3. 孩子关键成长期爱和教育的缺失,一般来说,孩子18岁以前在每个阶段都是其关键成长期,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正确的教育引导,由于父母离异,孩子在关键成长期,缺失了父母的关爱,缺失了正确教育引导,极易使孩子心理产生扭曲变形,特别是处在青春期阶段的孩子,更容易使孩子走上歧途。
        4. 孩子被当做筹码寻找心理平衡,离婚后双方都没有进行深刻反思自己家庭婚姻所出现的过错,把孩子当做筹码来寻找过去的不平衡。



        三、对孩子所造成伤害:
        1. 心理伤害:孩子从小成长在缺少父爱或者母爱的家庭环境,内心也会缺乏安全感,那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就会被安全感所吸引,生活中只要能够给他们有安全感的人或者事都会对他们产生重要的影响。比如,对于男生来说,有一群讲道义的兄弟会给他安全感,那么他们就会去混社会;对于女生来说,男朋友会给她们安全感,那么她们就会早恋。
        2. 逆反行为引起关注。离异家庭孩子,往往心理是渴望得到关注的,他们往往以出格的行为来表现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酗酒、沉迷网络、离家出走、无心上学等等。还有采取过于极端方式比如割腕,喝药等方式。
        3. 走向了不正确人生发展方向。这些孩子渴望得到父母关爱,往往又得不到,多以叛逆出格行为来表达自己愿望,加之得不到正确的教育管控,长期以往就形成不良行为习惯,且又不能很好把握自己,干起违法犯罪勾当。
        4. 造成一生的生活不幸福感。这类孩子往往持有比较仇视父母的心态,他们总认为是父母抛弃了他们,对父母是有怨恨的,终生会有这种想法。
        四、学校对离异孩子教育策略:
        (一)离异家庭孩子教育难点
        对于这类孩子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大问题压力,对于学校教育很难!确实也是很难!
        1. 问题根源是父母离异所产生,虽然我们无比崇尚爱的教育,但老师不是其父母, 师爱不能代替父母的爱。教师也代替不了父母,给他们亲情。所以,就无法从根子上帮他们解决问题;
        2 这类孩子他们很多时候犯错,就是有意为之。就是引起老师关注,希望老师通知他们的家长,甚至他们会以过于极端行为表现在课堂上,其目的很明确,就是希望老师去叫家长。
        3. 我们老师是对这类孩子教育是很被动的,有些这类孩子往往不缺钱、也不缺社会经验,父母虽然直接给予关爱少,但是有些父母会给孩子较多钱进行补偿,另外这类孩子社会敏感性特别强,他们看得比普通学生透,我们一些常规的教育手段,对其教育作用效果很小。
        (二)离异家庭教育孩子教育策略
        1. 学校教师积极指导好这类孩子家长教育问题
        (1)  尽可能做好这类孩子家长积极承担起教育孩子责任思想工作。双方虽然离异,但教育孩子的心不能离心,应合心,承担好教育孩子的责任。
        (2)对于离异家庭如果孩子的教育出现了偏差,我们也可以帮助其父母签一份教育孩子责任合同书,协调父母承担好孩子教育责任。
         2. 要走进这类孩子心理多给与他们心理辅导.
        (1)走进这类孩子心理,了解他们,懂得他们,知道他们的需要?要做好这类孩子与其父母沟通中间人,让父母知道孩子要什么?让孩子知道父母难处?
        (2)做好这类孩子心理辅导工作,告诉孩子只要你的父母做到为你养育负责,应然是最好的父母。千万不要逆反抗争,而毁掉了你自己的人生。”
        3. 要多给这类孩子一些关爱
        (1)学校老师要多给与这类孩子关爱,淡化因父母离异缺少亲情关爱。
        (2)多给与这些孩子承担责任表现的机会。一个班集体要多让这类孩子承担责任的机会,增强自己存在价值感。
        作者简介:赵学丽,黑龙江省方正林区第四中学地理学科教师,哈尔滨市级骨干教师。基金项目: 此文为2020年度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专项重点课题“中小学家庭教育典型案例研究”编号:JYB1320094.课题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