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静
身份证号:22072219841210**** 137700,
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中一门具有一定历史的专业,仅从字面意思上我们就能够大体归纳出此专业的课程设置重点,即以汉语言和文学作为其专业课程教学的两个大类。其中汉语言,就是我们作为中国人所讲的汉语,包括语言的演变历史、演变规律、字词、语法的构成特点等等;而文学则是以语言为载体呈现的书面化文章,其中蕴含着我国五千年历史进程中的优秀文明、优秀精神。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优化策略
1在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的主要特点
1.1文学资源丰富多样,应用比较方便
在新媒体创设的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想要获得一定的发展机遇,就必须要合理应用教学资源,并利用互联网的传播扩散性和即时性的特征,扩大汉语言文学的作用区域。同时,相关人员可以在互联网环境下,应用新媒体查找自身需要的资源,例如图片资源、文字资源、视频资源等等,继而减少资料查找和存储的时间。相关人员可以根据自身对汉语言文学的掌握情况及个人的学习习惯对新媒体环境下的资源进行学习和整理,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文学机制。
1.2文学资源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学生和老师在新媒体环境下,可以自主的查找学习资源和教学资源,并在汉语言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对找到的资源进行编排,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从传播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新媒体和汉语言文学的有机融合已经成为教育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学生的口语练习为例,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网络中进行口语视频查找,促进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融合,继而形成词汇量较大的汉语言文学体系。
1.3文学资源具有良好的互动性
人们可以利用新媒体交流软件进行实时沟通,这种沟通模式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老师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环境将作业以网络的形式进行批改红外分配,为课堂教学时间留下更多的时间。
2新媒体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学发展的困境
2.1网络流行语的冲击
网络流行语是新媒体本身的一种特色与标签,这不仅体现着新环境下汉语言的新发展,同时体现着社会大众对新媒体的积极参与。网络流行语所彰显出的自身的特色与便捷性,同样也是汉语言文学本身的多意性与创造性的一种体现,但是这种体现由于存在语言应用等的不规范,也对传统汉语造成了冲击。并且,新媒体与网络发展到现在,也编织起了自身的用户网,而大学生群体正是这种用户网的关键构成,这也使得网络流行语通过影响大学生群体,进而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产生冲击。这种冲击性主要体现在网络流行语应用不规范、不文明等问题,与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规范性产生冲突,从而对学生产生误导,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
2.2汉语言文学教学知识脱离现实生活
在不断更新与变动的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到了自身的应用性,这也进一步推动汉语言文学教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脱离,造成大学生群体对汉语言文学本身的关注度有所降低。
同时,汉语言专业学生在与新媒体元素接触的过程中,由于接触的频度较高,影响到学生本身的汉语言使用习惯,这就对教学本身造成了影响,导致学生在学习结束以后,缺乏相对应的语言使用环境,影响到汉语言专业学生的专业思维培养和专业应用能力提升。
3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优化策略
3.1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加学员专业知识素养
本文中我们所探讨的是成人教育,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电大教育。而我们先要明确成人教育和普通的高等教育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最突出的两点:一是从教学现状来看,成人教育和普通教育相比,受重视程度明显较低,所以在教学改革方面受到的支持较少,步调相对较慢;二是从生源来看,成人教育面向的生源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来说相对较低。综上两个方面来看,成人教育不论是在内容规划,还是教学模式创新方面都會存在一定的问题,而要想在新媒体环境下做好成人教育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我们必须先从内容的优化入手,利用新媒体给知识一个不同的呈现形式。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汉语言文学课程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内容的丰富。就如上文中所讲,对于成人教育来说,其生源多来自于社会成员,其基础不一、学习能力不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而成人教育中的汉语言课程设置往往是考虑群体性需要,而不针对教学个体,所以在面对不同的教学实际时会有一定的不契合性。网络是一个资源开放和共享的平台,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和资源丰富性,进行教学内容的补充,从而使之更契合学员需求,避免照本宣科所带来的学员学习积极性下降的情况出现。另外通过网络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能够最大限度地拓宽学员的知识眼界,无形中增加其素养积累。
其次,网络具有包容性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喜新厌旧”特点,内容、信息快速迭代更新。而不论是语言还是文学的研究成果是层出不穷的,尤其是文学作品的出现如雨后春笋,所以通过网络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师合理的利用、搜集、整合有利于教学内容输出的各种网络资源,不仅能够间接地给学员筛选出最新的语言和文学成果,让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始终跟得上潮流,为教学过程中学员保持与时俱进的思维奠定基础,还能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化、形象化、生活化,丰富学员知识储备的同时,进一步通过社会热点内容培养学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问题思辨能力。
3.2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员学习兴趣
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将理论为主的扁平化知识输出模式转变为图片、数据、视频等立体化模式。互联网的发展带给教育最大的改变就是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更为有趣、直观地展现知识。尤其是对于成人教育来说,学员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理解能力,所以不一定需要教师手把手的去解读、去引导。如在文学作品分析过程中,我们通过图片、视频等可以全面的展现其所涉及的背景知识、人物特点等,让学员能够立体的感知作品背后的故事,进而对于深入作品更深层次产生兴趣。
其次,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包容性和资源的可塑性,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步骤。如结合网络资源,打破原有的知识结构,将互联网作为一个知识教学的大数据库使用,然后进行内容的重新贯穿,节奏进度的重新划分,使得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节奏紧凑,教学秩序稳定有序。同时通过利用互联网也让学员们在知识学习的同时正确看待网络流行语和“正统”语言之间的关系,明确其地位的优先顺序,避免在汉语言文学学习过程中陷入网络化、娱乐化误区。
结束语
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开展不仅需要积极创新,同时也需要进行有效分析和良性转化,直面新媒体环境对汉语言文学教学带来的冲击,在应对冲击过程中进行教学调整,以实现新媒体与汉语言教学的相辅相成。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支撑,能够集中呈现多元性资源和目标性资源,并引导大学生群体对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的应用与发展进行分析,为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的规范应用意识和创新应用意识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方钊.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评《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优化策略》[J].新闻与写作,2020(06):116.
[2]芮琼.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优化策略研究[J].教育评论,2019(12):1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