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学生思政课满意度的对策路径探析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5期   作者:刘方现
[导读] 提高大学生课程满意度是当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
        刘方现
        天津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070
        【摘 要】提高大学生课程满意度是当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是进行教学改革创新,而改革创新要产生实效必须遵循四个基本维度: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教授内容的与时俱进、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水平、探索多样性的教学方法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思政课 ,满意度,对策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改变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状况,提升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满意度,教学改革是唯一的途径。正如习近平指出的那样,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于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改革创新能真正产生实效从而提升课程满意度必须紧紧围绕以下原则:在掌握大学生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的基础上,把符合时代需要的内容,以他们接受的方式,深刻透彻的教授给大学生。
一、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
        众所周知,从2018年开始,“00后”迈进大学校园成为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00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显著区别于以前的大学生群体,高等教育开始面临一个新的时代群体。诞生于千禧之年的“00后”大学生们成长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剧烈的社会转型,不同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交织碰撞,在一个思想多元化和异质化的环境中成长的“00后”新一代,其思想发展和心理倾向呈现出新变化、新表征。
        “00后”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面临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于20世纪70年代对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进行过描绘,认为后工业社会是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宽大温床。对一切崇高的解构造成理想信念的碎片化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之一。在当今社会,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金钱好像具有了能交换一切的魔力,人们热切的追求物质享受,当代人由此走入了一个“物化的时代”,“物质利益至上”、“一切向钱看”成为许多人的价值选择。与此同时,科技理性像一种酸性溶剂一样被应用于人间天上的所有事物,对价值理性的反叛和消解,又使当下人陷入了相对主义。在中国崛起和东升西降的宏伟历史叙事中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交汇,西方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交锋。各种社会思潮如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族主义、生态主义、科技本位主义、消费主义、泛娱乐主义、女性主义等等多种价值观念并存激荡,“00后”大学生由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加之思想不成熟,极易受到错误观念的干扰,其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往往受到冲击。其表现为在大多数学生能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同时,有的学生受享乐主义影响重物质轻精神,重眼前轻长远;有的学生受实用主义的影响重科技轻人文,重智育轻德育;也有的因主体目标的缺失导致对超现实力量的依赖而陷于神本价值选择与取向,信仰宗教和迷信。不论是物本价值取向、器本价值取向还是神本价值取向,都将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与完美心灵的塑造产生消极后果。
    与此同时,“0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呈现出选择性、叛逆性、求新性。大学生在信息选择时的动机和态度是有所差异的,大学中专业课程以知识的传播和技能的培养作为目标,诸如文学、礼仪等一般通识课以满足学生的情感和修养的提升为目标,对这些课程大学生有内在的学习动力和行动上的自主性和自觉性。而思政课的内容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其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性并确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思政课区别于专业课和其他课程的地方在于它不聚焦知识和技能,在本质上思政教育是一种认同教育。相比于具有实用性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般情况下,大学生对思政教育这种宏大叙事的家国情怀往往不会有主观上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特别是在实际的思政课的讲述中,一旦照本学科式的讲解没有关注到现实问题,不能对大学生思想中的困惑问题进行清晰的解答,大学生往往会产生对思政课的抵触、反感等逆反心理。他们会对思政课宣扬的理论、观念和社会制度在心理上进行排斥,进而主动积极地接受认同错误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另外,“00后”当代大学生在心理上又呈现出开放和求新的一面。众所周知,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赋予了当代大学生强烈的求新意识,他们渴望认识世界、自我实现。他们精力充沛,思想活跃,生活在日益开放的环境中,加之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的迅猛发展,因而有十分强烈的认知需求和表达自我的愿望,他们不希望被当成一个孩子对待,希望得到教师平等的尊重、信任和理解。
二、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从教材内容转向教学内容
        要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生命力和活力,需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变化不断充实、完善教育内容。这就需要在思政课教学内容上实现从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变,这个转变的成功与否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的满意度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可以分为教材内容和时代内容两部分。其中教材内容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主要是向大学生教育和传递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政治观点和思想观念等内容,教材内容具有鲜明的理论导向性,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向和性质,大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接受与否事关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能否实现。时代内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在新的形势下的展开,是根据时代的特征,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而开展的教育内容。要保证思想教育的与时俱进,就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不断变化更新教育内容。这就需要结合时代的特点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关注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使思想政治的内容能够反映学生的要求和意愿,提升针对性。因此,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代内容的许多内容必须纳入到思政课堂当中来。如道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其内容应该反映出社会群体多样化、社会价值多元化。当代思政课课程面对大量的新内容,社会热点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焦点问题众多,例如经济伦理、科技道德、生命伦理、生态道德 、婚恋观、公民意识、志愿精神、创新意识、民主精神、法治观念、生命意识、身心健康等内容应不断被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中。
        教材内容和时代内容的融合体现在思政课从教材到教学内容的转化中。思政课教师要把从教材内容转向教学内容作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思政课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创造,结合时代内容,用教材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现实存在的问题的根源、解决办法,为大学生解疑答惑。只有这样,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才能对学生有吸引力,提高思政课的满意度才成为可能。当然,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转变中必须注意避免为了吸引学生,而在内容上迎合学生世俗化、庸俗化、娱乐化的需求。如果这样做,思政课课堂效果有可能反响不错,但脱离了思政课教学目标的思政课仍然是失败的。


三、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水平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铸魂育人的,其目的是培养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阐释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的宣传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精神文明的践行者和传播者。因此,思政课教师作为一个合格的阐释者、宣传者和传播者,在教学中要以严密的逻辑论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以生动的中国故事和透彻的分析宣传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思政课教师要在广博的知识的基础上做到以理服人。服人先服己,思政课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才能在理论上说服学生和情感上感染学生。目前,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些思政课教师本身的科研水平和理论功底欠缺,教学与现实世界脱节,与学生的思想实际脱节,不能在理论深度上说服学生,从而降低了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待马克思主义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必须精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性要求很高,只有科学、彻底的理论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定要加强科学研究,努力增加教学中的科研含量,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思政课教学信息的科学性越高,真理性越强,接受率也就越高。大学生最崇拜的是知识渊博、能解答各种思想问题的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拓宽知识面,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旁征博引,游刃有余,用真理的力量折服学生。加强研究,这也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特点所决定的。思政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和内容,没有多方面的知识储备是无法胜任思政课教学的。如果说高校中所有的课程都需要有科研,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科研更迫切。如果一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没有自己的研究,只会按照教材中有的去讲,那就失去了作为一名大学教师的工作意义。特别是,学生中很多对于形势和事件的理解往往具有深层次的特点,如果只是很简单地去讲解而不联系问题,从教学艺术来讲,教师通过研究用自己深刻理解了的东西去讲解思想政治理论,往往能够排除学生中存在的某些逆反和浮躁心理,从而能够感动学生,说服学生,才能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真正进学生头脑的目的。在当前国际和国内形势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的百年变局下,新的情况不断出现,面对这些新问题,我们现有的理论并不能给出有解释力的说明,面对现实的无力是马克思主义的许多理论受到学生的怀疑甚至否定。要想思政课有吸引力,思政课教师必须开展理论创新,对世界经济、政治形势开展研究,探究其中的规律,对出现的新情况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思政课教师必须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去分析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新变化,科学分析资本主义的前途和社会主义的转变,思政课教师要指导大学生正确辨别各种社会思潮和政治观点,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和本质特征,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
        要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水平,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就是要阅读马克思主义的原著,从中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自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和文本,通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毛泽东选集》和习近平的主要论述和文章等以达到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目的。
四、探索多样性的教学方法体系
    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概而言之,主要有课堂讲授法、实践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思政课教学的心理学方法、思政课教学的艺术化方法等。在如此众多的方法中,如何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有其必须要遵循的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差别。不同专业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思维特点和兴趣点。思政课在在教学方法上应当追求多样化,在教学手段上力求现代化。根据课程的具体任务和内容以及所教授学生的特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通过丰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手段,提高课堂效果和学生满意度。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从不同学生的专业思维和专业知识出发,把思政课与专业结合起来,利用相关专业课程的内容来丰富和阐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原理。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思政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必须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只是教师手中的一种教学工具,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这是任何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由其社会角色身份和较之学生在知识经验等方面的明显优势所决定的,没有教师的引导,单凭学生的理论水平是很难学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没有教师的引导,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学目的也根难实现,所以,在教学改革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思政课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上,从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上。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提问题,思考问题,激发学生为解决问题而积极思维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与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教育不同,是一种认同教育。思政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更有效的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工具。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与教师个人风格相适应,以期更好地发挥其人格魅力。习近平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提出了“六个要”,成为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标杆。在教学中要坚持六要,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定自信,为学生树立信仰的榜样。如果六要不强,在原则问题上不能旗帜鲜明的表明立场,闪烁其词,就会失去学生的尊重,也不可能赢得学生的信任,思政课教学目的就很难实现。
        思政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创新,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一再强调灌输原则,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仅仅作为教育的对象,而不是教育的主体,这既不符合教学规律,也不符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要求。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尊重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思政内容的讲述中要做到以理服人,即便学生有错误乃至反动的言论,也不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威压服学生,而要通过透彻的说理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在所议问题上达成共识。另外,在教学中,注意构建探究式的开放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各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一切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彰显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都可以采用。过去长期采用的填鸭式的机械灌输教学理念和方式必须要摒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摆脱在思政课堂上的被动和服从的地位,切实提高学习的实效性和对思政课程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冯培.新媒介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体系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3.
[2]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研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3]顾钰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4]徐光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转化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4.
[5]阎占定,张瑞敏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刘方现,1978年7月,男,汉族,历史学博士、 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思政教育理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