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林
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党的文化建设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推陈出新,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并始终将文化建设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在这其中也为今后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主要包括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地位、坚持党对文化建设事业的绝对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理念、坚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
关键字: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经验
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文化建设历史进程
文化是人们关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集中反映,不同时期的文化建设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也会为经济政治发展服务,因此,不同时期的文化建设都是党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极其重要的内容。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高度关注文化建设,并结合具体的社会实践,不断实现党的文化建设的突破与创新。
首先,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阶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转折,中国逐渐改变近代以来的闭关锁国的落后状态,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征程,此后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大力开展经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大发展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党的文化建设,加之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社会思潮一度低迷,当时国内社会文化发展水平有着明显的滞后,不能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因此,党中央十分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步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首次被提及是在1979年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在这一概念被提及后,此后,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人在多次的重要讲话中谈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针对当时的现实情况,提出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986年召开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决议》,明确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等。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意识文化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可忽视思想建设。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不能与物质文明建设同步发展的现象愈发明显,并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道德败坏现象。为此,邓小平在1992年再次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到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1】。1996年召开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事业。”【2】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同时还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性质和方向等做了具体的阐述,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到了实处。综上可以看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同等重要,只有两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才能更好地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开创阶段。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目标,以此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十六大的鲜明特色是强调了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突出文化建设在经济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强调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从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六个方面对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做了具体阐述。十七大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四个方面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文化软实力。这为文化建设指明了具体的方向和明确了措施,同时强调要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离不开人民的主体作用,文化建设不仅要依靠人民,人民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也要做到文化建设最终是为了人民。 2011年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报告指出“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3】建设社会主义文,一方面要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广大群众的文明素质,要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破除限制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另一方面提高自身文化实力,不仅要对于优秀外来文化加以吸收借鉴,也要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为世界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同时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一概念,解释了其深刻内涵,从文化的领导力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等方面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进行了诠释,深刻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对文化发展目标的科学定位。
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复兴新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前人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上,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也得到新的发展。进入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硬实力”明显提高,但在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任务上还任重道远,“挨骂”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党的十八大提出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四个方面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构想得到进一步的明确,这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为核心的“五位一体”格局正式形成。党的十九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在继承以往文化建设的经验上,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习近平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衰国运衰,文化兴盛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大力推动文化复兴来实现民族复兴。文化复兴的标志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因此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然要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在深层次的角度上提出“文化自信”的概念,也在多次讲话中提到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多年的的悠久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改革开放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冲击着传统文化,面对资本主义的文化渗透,许多人认为西方文化宣扬的自由、民主较社会主义文化“好”,这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缺乏了解,没有文化自信的表现。因此,增强文化自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中之重,同时也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核心价值观是文化建设的根魂,要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文化建设的方向指引作用,在全社会弘扬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来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复兴。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历程,党的文化建设历程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四十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涵不断丰富、地位不断提升、文化发展的方向、文化发展的目标与思路等不断明确。党的文化建设思想具有时代性,鲜明的反映了在不同时期党和国家在思想上面临的亟需解决的问题,同时又给当时经济、政治等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进入新时代,人民的需求发生巨大转变,从物质需求到精神需求的变化要求进行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建设,为此要坚持党中央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努力到2035年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
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文化建设的经验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党的文化建设不断根据现实和实践需要推陈出新,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并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进,在这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牢记初心使命,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文化建设的经验,探索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规律,为文化建设实践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发展,保持着其科学性与生命力,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建设都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4】马克思主义是发展开放的理论,改革开放以来,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适应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不断推动文化建设向前发展。经济基础决定思想文化建设,但同时思想文化对经济基础也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推动社会进步,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阻碍社会进步。因此,要坚定以马克思为指导来推进党的文化建设,保证中国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和鲜明特色,不让文化建设在今天变了颜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改革开放后,多元文化的涌进丰富了文化形态,但也不可避免的面临着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形态存在在各社会阶层,这加大了该领域的巩固难度,为此就要在社会大力宣扬主流文化形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宣传与教育,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文化建设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结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创新的新局面。
其次,坚持党对文化建设事业的绝对领导。改革开放初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在总结继承革命时期文化建设的有益成果,继续推成出新,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在大力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经济建设的同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给在改革开放初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国人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进入九十年代后,中国共产党相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实现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新开创。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面对人民群众需求的变化,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中的地位,强调文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中国共产党结合实际,在不同时代提出不同的文化建设思想,一以贯之的坚定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本质特征,坚持党对文化建设事业的绝对领导,坚持党作为思想文化的旗帜,就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就能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且能最大限度的实现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
再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理念。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文化是人在实践中创造的成果,反过来文化也创造了人,文化中凝结着一代又一代人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和社会生活技能,通过文化教育,这些知识、技能代代相传,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同时也促进人的发展。从改革开放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理念始终是党的文化建设的中心,从文化建设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到“一切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工作方向,再到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体现了党的文化建设中心是为人民群众服务。同时党的文化建设也要依靠人民群众,人民是文化建设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人民群众也是文化建设的受益者,文化建设要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食粮”的需求,使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得到贯彻。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群众观点,坚持人民群众是文化的主体和文化工作的目的,使文化工作始终立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之中,把“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在党的文化工作的各个方面,始终牢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初心使命。
最后,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党的文化建设是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创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是历代中国人智慧的结晶,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要进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中蕴含的丰富的丰富文化资源,例如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和平的思想观念,追求人类幸福的人文精神,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德主张等对于当下具有十分重要的学习意义。将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与先进的传播方式相结合,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是创新,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美丽和时代风采。”【5】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与当今时代相结合,做到创新发展与创造性转换,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时宜,腐朽落后的东西也要加以剔除,使传统文化在当代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赋予其时代的生命力,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再现勃勃生机,并为文化建设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等的提升,要抓住全球化的优势,克服劣势,将人类文明成果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创新发展,让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让世界听见中华文化的声音。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结合具体实践,不断推成出新,与时俱进,为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复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要坚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1】《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4页。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8-29页。
【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7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九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06页。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