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综合康复治疗在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5期   作者:胡浩然 宿浩然 边领领
[导读] 目的研究周围性面瘫患者接受综合康复治疗的应用临床疗效
        胡浩然  宿浩然  边领领
        山东英才学院
        摘要:目的研究周围性面瘫患者接受综合康复治疗的应用临床疗效。方法 80例接受综合康复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应用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康复时间及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康复时间(10.82±1.06)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7.14±1.35)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周围性面瘫患者接受综合康复治疗,可以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同时能够获得更高的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
关键词:综合康复治疗;周围性面瘫;应用
引言
        周围性面神经炎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急症,约占各类面瘫的50%,发于四季交替时节。文献报道显示,该病多发于20~40岁人群,且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口角歪斜、流涎及面部表情肌痉挛,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中医学将周围性面神经炎纳入“面瘫”“口僻”范畴,认为其发病与风寒之邪侵入阳明、少阳之脉造成经气阻滞、肌肉纵缓不收有关,而西医则认为其发病与面神经急性病毒感染、水肿引起的神经受压或局部血液循环阻碍有关。本研究综合康复治疗在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2月~2020年2月在本院接受综合康复治疗的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23岁,平均年龄(45.61±8.87)岁。实验组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最大69岁,最小24岁,平均年龄(45.65±8.9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都具有齐全的病案资料,且对本次研究的内容知情同意。排除存在精神类疾病的患者。本次研究通过了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综合康复治疗,具体内容如下:(1)针穴。周围性面瘫患者神经压迫时间愈长,面部损伤愈严重,预后愈差。对于恢复期遗留功能障碍的患者,采用电针加穴位注射法进行治疗,能营养神经,加速代谢产物的吸收,有效改善微循环,促进面神经的恢复。穴位注射药物可根据病情选用营养神经、抗炎、活血化瘀、补肝肾强筋健骨等药物。在常规针刺第1天开始穴位注射,根据患者遗留的主要问题及伴随症状来选取关键治疗穴位,如牵正、颊车、翳风、颧髎等,也可取远端穴位。每次选两穴,交替注射,隔日一次,注射药物为甲钴胺250ug、地塞米松1mg混合液,取穴为10次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之间休息3天。针刺治疗可以明显地提高面神经的兴奋度,促进神经水肿的吸收和消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面肌功能,从而有利于面神经的快速修复。在操作中证实了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可通过当归注射液交替穴位注射左右足三里,来补气养血活血,起到濡润经筋脉络、营养周围神经的作用。进一步加快康复的进程,提高疗效,减少后遗症,尤其针对难治性面瘫,在临床上可大力推广使用。(2)针灸。患者取侧卧位,患侧面部朝上,取患侧风池、翳风、阳白、四白、迎香、攒竹、颊车、地仓,及健侧合谷穴。消毒面部各穴位,轻浅刺法,合谷及翳风穴采用直刺法,浅刺0.5寸,捻转泻法,得气后,留针20min,1次/d,5次/周,连续治疗4周。物理疗法。(3)情志护理:①情绪疏导。护理人员应主动、耐心向患者讲解PFP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及预后,温和、耐心地解答患者疑问,与患者密切沟通交流,缓解其担忧心理。②情绪转移。通过静坐、静卧等方式以放松身体,引导患者回忆快乐过往,听幽默风趣的故事,根据患者喜好,指导其培养兴趣爱好,可通过唱歌、下棋等方式转移注意力,缓解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③增强治疗信心。嘱家属多与患者交流,可帮助患者进行患侧面部轻柔按摩,让患者感到家人的鼓励、关心、支持等,增强其治疗信心。同时,可通过多媒体方式向患者介绍使用热敏灸治疗预后良好的案例,或让治愈患者现身说法,交流治疗体会,提高患者认知,增强信心,促进其积极配合治疗。热敏灸治疗同对照组。两组均干预1个月。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对照组患者显效5例,有效2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2.50%;实验组患者显效8例,有效3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50%。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康复时间对比
        对照组患者康复时间为(17.14±1.35)d,实验组患者康复时间为(10.82±1.06)d。实验组患者康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满意度对比
        对照组患者满意19例,基本满意12例,不满意9例,满意度为77.50%;实验组患者满意29例,基本满意9例,不满意2例,满意度为95.00%。实验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周围面神经麻痹(以前称为面瘫)通常是特发性突发单侧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其症状是单侧面瘫,包括上、下面部。在特发性面瘫中,耳后疼痛常先于面瘫发生。面瘫常于数小时内进行性加重,48~72h达到高峰,且通常为完全性面瘫。患者常自述面部麻木或有沉重感。患侧面部平坦,缺乏表情;皱额、眨眼、扮鬼脸受限或不能。严重患者可出现睑裂增宽和闭目不能,有结膜刺激和角膜干燥。除了外耳道和耳后小块区域(乳突后方)有触痛外,面部感觉检查正常。中医针灸也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式,但对针灸治疗时间尚有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发病8~10d时针灸效果最佳,也有学者认为发病后立即进行针灸治疗效果更好。周围面神经炎的治疗原则为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消除面部神经炎症和水肿。
结束语
        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时,根据辨证分型选择合适的康复治疗方案,无论是使用针药、针灸、针罐刺血、针穴、针推、物理心理治疗还是综合上述两种以上的康复治疗措施,均避免了单纯使用药物治疗时间长、效果差、副作用大等缺点。由于针刺有局部取穴、远端取穴,可上病下治或左病右治,行针手法也不尽相同;内服外敷中草药时,因辨证不同,治疗原则有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故在药物性状、剂量和配伍上也有明显迥异。同时要看病程的长短、患者正气的强弱,兼顾其心理选择合适的康复治疗措施。这也是我们进一步要探索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金鑫.针灸疗法对面瘫康复治疗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0(06):90-92.
[2]张满琴.中药配合针灸加点刺放血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8,39(12):31-32.
[3]马宁,董宝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护理干预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01):165-168.
[4]张杨.电针翳风-下关穴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8.
[5]黄莉,陈禧.分析面瘫康复操辅助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的疗效[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24):1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