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琳 刘倩 李佳佳
山东英才学院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来看,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社会问题。提高服务质量已成为老年服务与管理行业应着重思考的问题。调查数据显示,老年人患慢性疾病及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高于普通人,且其抵抗力较差,恢复周期长。长期下去,他们会出现很多心理问题,生活质量会受到很大影响。老年人是一类特殊群体,面向老年人的护理工作要突出人性化的特征,相关人员要树立服务意识,提高自身的共情能力,与老年人建立良好的关系。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为核心,要求学生站在老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为老人服务。本文就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共情能力的提升路径展开探讨。
关键词: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共情能力;培养路径
引言
当今,随着我国老龄化发展,急需大量专业的养老产业人才,这对我国养老人才队伍培养体系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在这方面肩负着重要的责任。研究表明,共情能力通过后天培训可以显著提高。
1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共情现状
(1)未创设共情环境。教师没有认识到环境对学生共情能力的影响,未为学生创设共情环境,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共情能力,也不利于提升其专业素养。长期下去,学生容易与社会脱节,难以激发服务意识,个人发展也会受到不利影响。(2)教师思想落后。部分教师没有对老年服务与管理进行准确定位,教学偏重理论,不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部分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没有结合社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与社会脱节,不利于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快速融入社会。(3)忽视了对学生护理能力的培养。部分教师在培养学生共情能力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护理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教学目的是培养更多的服务性人才。护理为该专业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基本内容。部分教师在专业教学中未渗透护理教学法,加剧了学生专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3共情的概念和作用
共情源自心理学,研究涉及多学科领域,本研究尝试在老年服务领域对共情进行定义。通过大量查阅文献,对养老机构管理者、老年护理专家和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访谈,认为老年服务领域的共情指养老服务人员在对老年人提供照护与管理中,能够设身处地准确体验、理解、感知老年人和自己的情绪、情感,进而识别和评价老年人的情感和状况,进而为老年人提供有效的帮助,以满足老年人身心需要的情感体验能力。已有学者发现老年人的护士或照护者应用共情护理对患者身心护理具有积极作用。研究表明,共情可以有效调节老年人焦虑、恐惧、抑郁等负性情绪,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共情护理可以提高老年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提高康复率;共情可以促进临床沟通能力,提高对老年人服务的质量。有学者认为共情可以有效预测老年专业学生服务老年人的意愿及服务态度。可见,若在学校阶段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共情进行干预,对将来促进养老产业发展将有积极意义。
3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学生共情能力的有效措施
3.1教育管理者、教育者的重视支持
这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相关院校的管理者、教育者要不断学习,更新教育观念,要立足于培养新世纪复合型人才的战略高度,将包括共情在内的职业素养、人文素养纳入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方案等,并加大其比例;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给予资金、师资的支持,例如老年仿真实训基地的建设、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等,重视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
3.2注重对学生护理能力的培养
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教学旨在培养更多的护理人才,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也主要是为提高学生的护理能力做铺垫。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护理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护理能力的路径有多条,如演示法,教师可为学生演示护理操作,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老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教师应教会学生对患有不同病症的老人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还要指导老年人适量运动,增强自身抵抗力;对于一些活动不便的老年人,教师要给学生示范如何辅助老人翻身,避免其长期卧床,出现压疮;对于一些慢性疾病患者,教师要让学生叮嘱他们按时服药,还要定期为其测量血压、心率、体温等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对于部分昏迷的老人,教师要给学生示范如何为老人清洁口腔,避免痰液堆积,造成窒息;对于部分有外伤的老人,教师要给学生示范清理伤口、止血、包扎的过程,降低老人的感染风险。教师也可应用案例法教学,给学生列举老人实际情况,要求学生讨论具体的护理措施,如一个老人用药期间呕吐该如何护理等。学生可根据所学知识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并在课堂上演讲。教师针对学生的护理计划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逐步提高学生的护理能力。此外,教师还可采用实践法教学,将学生带入养老机构实习,针对不同病症的老人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积累更多的护理经验。
3.3改革课程体系
立足于培养具备较强的现代养老机构管理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对老年人实施整体照护的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德技并修的养老服务管理人才的目标,整合筛选教学内容,加大文化素养课程比例,对相关新课程进行开发、设置、调整、完善,将人文课程充分融入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如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相关课程中,必修课程有《大学生心理健康》、《人际沟通与交往》、《临终关怀》、《老年服务伦理与礼仪》、《老年心理维护与服务》,选修课程有《职业人文基础》。除去第一课堂外,学院相关老师还在学生课余时间开设了“共情课堂”、“情商与共情”等相关的第二课堂。学院还会组织学生参与情景剧比赛、诗歌朗诵会、共情演讲比赛等类似的隐性课程学习。这样,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以期对学生共情提高有帮助。
3.4优化学校培育,倡导文化育人
学校是学生心理成长、学业发展的主阵地,也是青少年社会化的第一步。营造安全包容的校园文化、积极和谐的学术氛围、支持友爱的人文环境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背景因素。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心理问题,定期开展心理测评,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的途径。教学内容上,将情感教育纳入常规课堂教学,将文化育人和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学生内在保护性因素的培养。教学方法上,结合实际案例,增加学生的抗挫折教育,提升面临困境的策略。教学形式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会接触机会,从课堂拓展到课外,开展专题讲座、拓展训练、工作坊、社团活动、支持互动会等活动。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提升职业胜任素养。同时,通过计划的制定和实行,增强学生自律自强,为培养良好的心理弹性打基础。
结语
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共情培养在高校教育中还属于弱势环节,学生共情能力的提升需要多渠道、多方位采取措施,采取立体化的培养策略。高校还需要进一步调研、尝试,以期尽快建立一套规范化、科学化的共情培养路径,提升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学生的共情水平,促进学生职业情感的稳定,更高质量地服务我国的养老事业。
参考文献
[1]龚大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在高职院校的资源建设及实践研究[J].智库时代,2020(11):255-256.
[2]李卓.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校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智库时代,2020(10):85-86.
[3]王钰.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共情能力的提升路径探索[J].科技视界,2020(5):21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