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增多杰 次旺加村 格桑罗布
武警警官学院,四川成都,610213
摘要: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即大学教育已经悄然地进入了一个新的过程,学生数量的数倍增长对原有的大学教育思想观念和整体体制形成了巨大的冲击,随之而来的就是一场变革。大学教育的在自身的发展过程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体系,从高等教育的个别化教育发展到如今的大学普及化教育使得更多的学生可以受到专业化教育。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但是尽管这些问题是纷繁复杂的,但是有问题就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本文研究的内容就是简述我国大学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及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最后在综合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体验式学习;大学英语
(一)我国大学教育的的发展历程
1.晚清时期的大学教育跟随“日本模式”
我国的大学教育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效仿日本高等教育的模式。晚清时期我国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促使我国学习西方的教育模式,我国的现代大学的初级教育模式在此背景下产生。在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这在历史称为“癸卯学制”,这个学制脱胎日本的明治学制,作为我国早期的高等教育学制一直沿用到1911年清朝覆灭,民族的建立。这一时期处于该体制下创立的大学主要有“北洋公学”即现在的天津大学前身和南洋公学即今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台湾交通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及其师范馆”即现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
2.民国时期仿照“美国模式”建立了高等教育新模式
民国创立后,中华民国政府废除了清朝时建立的高等教育体制,仿照美国制定了新学制,也是由此表明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正式从依照日本转向仿照美国。受到美国宣传的独立自主的精神的影响,建立的新学制强调教育同政治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推崇民主的平民教育精神,普及高等教育。民国新教育制度的建立成为了我国大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一大批世界著名的大学也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民国时期建立的仿美教育新体制也为以后中国的大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和建设基础。现今中国许多的底蕴深厚的大学基本上也是在这些民国时期设立的大学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成。
3.世纪四十年代末照搬“苏联模式”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追随苏联老大哥的步伐开展各领域的建设,也包括了教育领域的新建设,破除了民国时期的高等学校规模偏小,重文轻理的办学倾向。1952年6月份政府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和专业设立,板正了民国时代的重文轻理的情况正式改造成“苏联模式”高等教育体系。
1952对教育的调整主要涉及的是对综合性大学的调整,着重发展单科性大学和专业性较为独立的大学,例外是撤销大批的私立大学,削减人文社会学科在高校的专业占比;大力发展理工科和师范类高等院校,为我国的理工专业的建设和教师队伍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另外调整的还有高校丧失部分办学自主,统一归由教育部及其他部门管理监督。
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的规模极广,涉及到全国将近四分之三的高校,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这次的调整毫无疑问是中国教育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使得中国的高等教育在20世纪前后的教育模式和教育体制泾渭分明,也是由此奠定了当今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和系统的基本格局。
4.20世纪70年代后中国特色大学教育制度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解放了人民的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在再加上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影响,我国教育体制的转变也随着经济和政治领域的转变进行着,转变了集中培养专业化人才的计划,重新将教育建设的重心转到综合性大学和全方位人才的培养上来。
二、我国大学教育的的发展历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1.培养目标水平低于过往
我国大学教育发展的历程中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就是培养人才的目标水平比过去更低。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由于经济和政策的局限,大学教育的普及型较低,但是由于学生少,实行的都是精英化教育,对教育培养的目标也比之前更高。据目前相关的调查, 当前许多不同类型的高校, 如理工类、综合类、财经类、师范类等大学对培养的学生的目标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这一方面是因为大学教育的泛化,另一面则是因为社会对专业的需求不同导致的对标准的定位不同。
2 .教学目标局限在专业教育, 忽视全人教育
在我国的建国初期,实行的高等教育模式是全面模仿苏联的教育模式, 这种模式的显著特点是过于强调专业教育,这忽视了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苏联解体后才开始转向对西方国家教育体制的转变, 但只仅局限在是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等, 同样没有全人教育做完教育教学的目标。大学教育最优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独立思考、勇于钻研探索,和塑造健全人格的全方位发展的人。
3.大学教育将学习等同于知识, 忽视能力的培养
大学教育或者说高度教育在发展历程中还有一个明显的不足,那就是将学习等同于知识,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当前的大学教育犹如工厂的流水线工作,学习的教授被知识的强制灌输所替代,学生的主体性难以发挥,学生不再是教与学的中心。学生的能力也只在知识的接收上得以体现,全方位的能力培养和素质的培养难以达到以往的水平。
三、解决大学教育问题的相应举措
1.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推进我国大学教育体制的改革,将专业教育和德治教育结合,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注重道德素养的提高,从人的教育基点出发,培养人不等同于培养工作机器,因此推进大学教育体制的改革有利于转变大学教育的方式。
2.大学提高培养目标的标准
大学是学生三观和其他价值观念形成的时期,各大学提高教学的质量。规范教学的标准,将真正有利于学生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资源的方法带给学生,提高培养目标的标准,有利于大学教育提高教育的水平,达到高等教育的水准。
3.学生提高辨别知识能力
21世纪以后,网络文化冲击大学教育猛,各种良莠不齐不齐的文化充斥着大学生的视野之内,大学生只有提高自己辨别知识的能力,对网络引导和传播的内容有自己的判断,这既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有利于净化学校的知识水平。
四、结语
大学教育进入到新的时期,集中体现了历史发展历程的优与劣,在如今大学教学普及的时期质量与水平却以难以与以往的高等教育的精英化教育相比,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去解决。社会要注意对教育体制的改革,大学校园要注重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大学生自身要注重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文化素质和道德素养的提升。大学教育是不同于初级教育和中学,对专业文化和整体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问题是择业和升学,是建设祖国的生力军,因此,解决大学教育问题是破除教育问题局限的首要问题。
参考文献 :
[1]蔡明山. 高等教育实践中的公平理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2]曾维华. 大学人文教育与人的解放[D].湖南师范大学,2017.
[3]卢晓中. 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及对中国的影响[D].厦门大学,2001.
[4]白冰. 1956:中国教育学本土化的艰难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15.
[5]吴淑芳. 大学教育与人的创新素养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3.
[6]侯怀银,李艳莉. 综合性大学教育学科在中国:历程、现状和未来[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06):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