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晋殽之战》初窥《左传》的叙事艺术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5期   作者:马月华
[导读] 《左传》被尊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在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马月华
        上海市彭浦中学        
内容摘要:
        《左传》被尊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在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的叙事艺术走向成熟。《秦晋殽之战》是《左传》当中一个精彩的片段,在体现《左传》的叙事艺术上有一定的代表性。
关键词:《秦晋殽之战》  《左传》  叙事艺术
正文:
        《左传》被尊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它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展开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的叙事艺术走向成熟。《秦晋殽之战》是《左传》当中一个精彩的片段,在体现《左传》的叙事艺术上有一定的代表性。总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欣赏:
一、情节设置的精妙
        1.主次清晰,并行不悖
        《左传》的精彩大多体现在对战争的叙述。但不同于其他写战争的名篇,《左传》并不局限于叙述交战过程,而是往往设置一根主线,围绕这根主线介绍战争背景、战前各方准备情况、军事力量的对比、主将和士兵的活动、精妙的战略部署、和娴熟的战术运用等内容,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展现跌宕起伏的情节。以《秦晋殽之战》为例,全文中对这场战争的描写只有“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两句,其余部分基本都是深入揭示战争的起因、酝酿的过程及其后续发展。而因为主线已设定为“秦晋之间称霸与反称霸”的矛盾,所以当一切事态发展顺着此线娓娓道来时,虽有诸多的国家与人物参与呈现,读者却不至于感觉混乱,反而会随着晋国“君命大事”的卜辞和秦国“蹇叔哭师”的预言而急于探求事态的发展及最终的结果,随着周国“王孙评师”和郑国“弦高犒师”的情节,再到“先轸论战”中“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的宣言,等最后看到秦师战败的结局时,自然会产生“果然如此,真该如此”的感慨,不会觉得战争过程被略去是此文的缺憾。
        2.伏笔照应,构思严谨
        《左传》中战事之所以被叙述得引人入胜,离不开前后文之间的伏笔照应。以“殽之战”中“秦师”最后的失败为例,为了这一结局作者在前文多次设下伏笔,第一处是晋文公殡葬出绛时“柩有声如牛”,卜偃给出的卜辞是“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伏笔二是来自秦国蹇叔对战局的分析和对战果的预断:“我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伏笔三来自周国王孙满的见微知著:“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伏笔四来自郑国弦高,以一介商人的身份,冒行使者犒师之举,并“遽使告于郑”,深明大义彰显出郑国气数未尽;伏笔五来自晋国原诊:“秦违蹇叔,为贪勤民,此天奉我”。种种迹象均已表明秦国要灭掉郑国踏上称霸之旅时机未到,秦穆公被野心蒙蔽了理性,急功近利之下,战争的败局早已注定,一句“败秦师于殽”照应了前文如此多的伏笔之处。
        再以此战的后续,数年后秦最终还是登上霸主地位为例,本文中已是多次为这个发展设伏。首先是作为国君的秦穆公,不得不承认他是具有成为霸主的条件的,强大的国力是客观保障,而他自身称霸的野心、堪当霸主的能力也是非常显著的。此次东征他一意孤行,而战败后“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并两次言及“孤之罪也”、“孤之过也”,对大败而回的孟明等人第一时间表明态度“不替孟明”、“不以一眚掩大德”,很快地挽回人心,赢得将领的感激与拥戴,这也许是这场败局之下他唯一能谋到的收获。而经过此次战败的打磨,秦穆公必痛定思痛,对自己进行反思,忍一时之失再谋定全局,这正是他走向霸主地位所需要的积淀,秦穆公的霸主潜质就是秦日后称霸的伏笔之一。再看老臣蹇叔,他对大局的洞察和对战事的剖析都有着老臣特有的敏锐性,其预言的准确性、与后来战事的吻合度均达到让人惊叹的地步,有这样的谋臣,何尝不是秦国称霸的强大助力。

再从身为将领的孟明来说,作为领兵东征的主帅,颇得器重,他是否当得起秦国称霸的“先锋”呢?我们看他两次表现:在“弦高犒师”后,孟明马上断言“郑主备之,事不可冀,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对战局第一时间作出了正确的分析。而为免此次出征一无所获,孟明果断“灭滑而还”,灭掉一个小小的滑国,来稍稍宽慰辛苦东征的将士,也好对翘首以盼的秦穆公有所交代,可谓煞费苦心;而在被阳处父追至河边,假托襄公之命赠马时,作为受赐者,若一口拒绝显得粗俗无礼,若只顾着逃跑无所回应又显得胆小懦弱,这时的孟明不仅一下识破了阳处父的诱捕之计,还进行了相当得体的应对:“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三年将拜君赐”,表面上对不杀之恩表示感激,实则对此次兵败被俘含辱而去,向对方暗示了自己复仇的决心与期限,不逞一时之勇,不图口舌之快,作为将领临危不乱,沉着冷静,虽身处困境却未损大国将领的风范。再有驻扎在郑国的杞子和已嫁到晋国的文嬴,都始终记得自己来自秦国,处处思虑顾全秦国利益,从上到下、从内到外,种种迹象皆是伏笔,都暗示着秦国称霸的道路将是无可阻挡的,只是时间上早晚而已。
二、人物个性的鲜明
1.在矛盾冲突中凸显个性
   《左传》的叙事能夺人眼球,绕不来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也离不开身在其中的诸多鲜活形象。一篇短短的《殽之战》,就涉及了秦与晋、秦与郑、秦国内部主战与反战、晋国内部主战与反战、纵囚与反纵囚的多起矛盾,将身为国君的秦穆公、晋襄公和郑穆公,同为老臣谋士的蹇叔和原轸,同为大夫的皇武子和阳处父,身在战场的孟明,身在后宫的文嬴,甚至身为商人的弦高等诸多人物卷入了这场称霸与反称霸的战争之中,若无个性,则与看街头群殴无异。在这场战争当中,同为国君,秦穆公倚仗国势野心勃勃、刚愎自用,郑穆公虽国小势弱但知人善用,晋襄公初担大任缺乏主见、事无作为,每一个国君都展现出鲜明的个性;对两位老臣谋士的刻画同样精彩,除了同样的忠心耿耿、老谋深算,蹇叔多了在霸道的秦穆公面前的无奈,两番哭师也未能阻挡秦师东进的步伐;而原诊在新君晋襄公面前显然更有话语权,他主战时的果敢以及在得知战俘被释后的刚烈皆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此外同为大夫,郑国皇武子明柔实刚的圆滑、晋国阳处父的灵变机智,还有作为将领孟明的机断沉着、作为商人弦高机警和深明大义、 年龄虽幼却聪颖机敏的王孙满,几乎每一个出场的人物都得到了作者的“精心关照”,其个性化的表现都让人印象深刻。
2.外交辞令彰显人物风采
        在对战争的叙述当中,不可避免要交代各国的外交情况,本文在特殊处境下的几段外交辞令也是非常值得研读赏析的。弦高“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表面示好、实则暗藏戒备;皇武子“以间敝邑,若何?”虽措辞委婉,假意询问,实则驱逐警告之意已是不言自明;孟明“三年将拜君赐”,满嘴感激,事实上却满怀复仇之意,战争就在旦夕,外交上的交锋毫不亚于战场的厮杀,稍有不慎,丢失颜面是小,挑起战争引发生灵涂炭事大,一言一语皆含弦外之音,各色形状如在眼前,读来颇有心机城府之妙趣。
三、语言凝练,客观冷静
        文学上不同表达方式承载着不同的功能,也在语言上呈现不同的特点,比如说明性语言要科学准确,议论性语言要严谨深刻,描写性语言要生动传神,而记叙性语言要客观真实。《秦晋殽之战》充分体现了叙述性语言的特点,作者尽可能客观冷静地讲述战争的始末,不掺杂个人的情感态度。当然,这与《左传》作为经书注解的性质有关,但未尝不是作者对自己笔下文字的功能有清醒的认识。议论和抒情性的文字,的确有时候会加深读者的感知与认识,但也难免会对写作和阅读过程造成干扰。作为叙事性的文章,尊重客观,把事情讲好,其余的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回味,这是作者甘于隐藏自我的理性。《左绣》曾经给过《左传》这样的评价:“左氏叙事、述言、论断,色色精绝,固不待言,乃其妙尤在无字句处。”正得益于作者的这份冷静自持的气度,每一段叙事才枝干分明,即使涉及多国纷争,事件本身比较复杂,却还是能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张弛有度、错落有致的观感。
        梁启超曾言:“《左传》文章优美,其记事文对于极复杂之事项──如五大战役等,纲领提挈得极严谨而分明,情节叙述得极委曲而简洁,可谓极技术之能事。故专以学文为目的,《左传》亦应在精读之列也。” 借着《秦晋殽之战》这篇课文,尝试“窥一斑而见全豹”,从字里行间欣赏《左传》的叙事艺术,是一种学习的趣味,更是一种求知的态度。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历史要籍解题及其读法·读左传法之二》
2.夏继先《左传战争描写特点论略》  《社科纵横》2008.12月总第23卷第12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