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的正常阅读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5期   作者:蒋心杨
[导读] 教师要用正常人的心态解读文本,以达到培养学生正常的阅读心理和习惯, 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蒋心杨
        四川省乐至中学              641500
        内容提要:教师要用正常人的心态解读文本,以达到培养学生正常的阅读心理和习惯, 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中国教育的艰难时刻,这不是一个大有作为的时代。但是我们还是要有作为,也还可以有作为,不能大有作为,但是小有作为、中有作为是可能的,而且要靠我们自己去创造、努力的。
        在现行的中国教育体制下,应试教育之外的任何教育都很难进入校园。
        ——钱理群
        长期以来人们对语文的批评和指责都没有停止过。以前我很是不服气,总觉得是有些人哗众起宠,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而讨好世人。作为一个语文人,我也长期不愿听那些批评和指责,我总觉得那是鸡蛋里挑骨头,因为语文不是祸国殃民的红颜祸水。
        但是,当我听了王荣生教授的讲座才觉得那些批评,尽管不是都正确,但也有些道理;我的思想动摇了,我的观念发生了改变,因为我意识到整个与语文教学有关的人都有一些问题。用王荣生教授的话说就是“不正常”。
        这种不正常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是编写教学参考书的人不正常。在某些方面是出于 “不正常”的——阅读的取向“不正常”。编写者不知什么原因用“不正常”的阅读取向来解读文本,又得出一些“不正常”的结论,写进教学参考书。然后,各级的教研员接受了那个结论,并把他们制定成考试的答案,或者是作为制定答案的依据。于是教师又在不合理的考核制度下,主动的或被动的接受那个“不正常”的结论,再把那个“不正常”的结论变态的交给学生,并且还煞有介事的说:记住!考试的答案就是这样的。最终学生在一次次的失落和挫败后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愿学,不想学语文,甚至厌恶语文——因为语文带给她(他)的快乐太少。
        其次,是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对自己的阅读能力不信任,不尊重自己的阅读能力,害怕学生考得不好 ,过分的依赖教学参考书,对教材、教参没有怀疑,不敢怀疑,相信别人,否定自己。于是被迫地使自己的阅读取向变态,忘却自己学的知识,抛弃自己的知识,改变自己的阅读方法,对教材的文本扭曲的解读,并且要求学生也学着这样阅读,可是学生的阅读方式是“原生的,他们从语言文字上很难找到这种“不正常”的解读结论。于是,在挫败中灰心丧气,终不想学了。最后是因为教师无法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学生也不会阅读,语文教学落下了骂名。
        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主要是培养能力
?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传授语文知
识。
?    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
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
?    要逐渐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不能老等人家给,要学会自
己去拿。
        所以,语文教学要走出目前的窘境,每一个语文人就必须做到:
        首先是一个正常人。要做一个正常人。用一个正常人的心态去
解读文本,去分享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让自己和学生都在阅读教学中得到美的享受。钱理群先生认为:“为学生打下两个‘底子’:一是终生学习的‘底子’(听说读写能力),一是终生精神发展的‘底子’。语文读本,又是精神读本。培养独立的人,有尊严的人,要让学生学会像人那样说话,像人那样思考问题。”钱先生所强调的“人”,就是有正常的阅读取向和方法的人,一个正常的人。
        第二,语文教师要加强学习,特别是中等师范毕业又没有再深造的老师一定要补课。多学习有关文学理论方面的知识,博采众长,学习文本解读的相关知识探索文本解读的方法,用自己拥有的知识去解读文本,“要尊重和相信自己的阅读能力”(王荣生)。
        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

        
                                        ——毛泽东
        在新课标中对阅读教学有这样的表述:
        强调学生要“读”:朗读、诵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总之要多读,反复读,要读得熟,以至背出来。在读的过程中,主张学生去体验、感悟、理解、评判,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
        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但也要防
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
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在前面讲到的两种“不正常”就是“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
离文本的过度发挥”的体现,也正是这种“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
离文本的过度发挥”让我们的学生感到困难,感受到迷茫和挫折,丧失了学习语文的乐趣,最终把语文教学变成了语文老师独自表演的舞台。学生背了许多应试的答案,却没有得到什么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使语文教学陷入一个理想的美好尴尬。
         那么,如何做到培养正常的人,如何教给学生正常的文本解读的方法呢?
        我通过长期的教学探索总结和学习认为在初中阶段可以用以下一些文本解读的方法:
        一、知人论世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境遇,他的思想主张,学术
主张,来推敲作者的写作本意。例如,《孔乙己》一文,我们了解了鲁迅先生的思想,就能够把握住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抨击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和对社会的度化。
        二、以意逆志
 (一)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引导学生用自己亲身的经历和体会去推测和体会作者的写作意
图。比如《春》每一个孩子都经历过春天,都对春天有亲身的感受,只要我们把孩子们所感受到的春天联系起来,是很容易体会到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的。
        (二)根据文本的整体立意,来探求作者当时的心志。
               这一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教会学生根据整篇文章的主题来探求作品中的语言含义。例如《孔乙己》一文多次写到在“哄笑起来”,对于这个 “哄笑起来”,很多学生只想到是对孔乙己的嘲笑;但如果我们引导学生注意到作者抨击科举制度对社会的毒化这个意图,就不难理解作者是对人们的麻木不仁的批评。
        三、提取表层结构
        例如《中国石拱桥》: 开头一段先用一个比喻引出事物,中间分说事物,介绍中国石拱桥的两种典型代表——联拱和单拱,接着拓展延伸,说中国石拱桥的发展。
         提炼为: 引出中国石拱桥——分说(中国石拱桥的)典型代表——延伸说发展
        表层结构:引出中国石拱桥——分说(中国石拱桥的)典型代表——延伸说发展
        深层结构:引出事物——分说事物——拓展延伸
        四、通过抓取、分析承载文本主旨、主线或者作者意图的“一语”——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段落,迅速理解文本 。
        比如《白杨礼赞》,我们抓住“礼赞”一词的含义就能理解本文作者的感情;通过文中的“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一组排比句就很容易理解文章的主题。再比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抓住“拳打”一词,可以解读出为什么打——怎么打——打的怎样——打完后又怎么处理(尾声);从这些句段就不难分析出鲁达这个人物形象。
        总之,文本解读方法是程序性知识、原理性知识、言述性知识,有待我们广大语文人不断去探索,寻求针对自己教学有效、高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艰难(二)》
2.《中国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艰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