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宝群
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第二初级中学 510450
摘要:在当前的教育体制改革进程中,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的教育资源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教育质量不平衡,出现教育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在农村地区,初中语文教师应挖掘乡土资源的闪光点,强化自身的教学资源意识,灵活运用当地的丰富资源,以满足初中生的个性化需求。本文通过分析老师所在地区乡土资源的内涵,探究乡土资源及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对策,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乡土资源;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整合对策
初中阶段的语文学科应注重合理开发并利用课程资源。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不同区域蕴藏着差异性的语文课程资源,教师应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发展规律,灵活运用当地的丰富资源,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合理地开发利用本土的乡土资源,在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眼界,采取有效的措施,使乡土资源与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整合,以创设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
一、乡土资源的定义
乡土,又称故乡,是人类的出生地或者久居地。乡土包括乡土结构、乡土经验和乡土意识。乡土结构是指乡土的空间结构,即故乡的模样。乡土经验是指乡土的人土风情,即人类在故乡的生活经验,具有独特性和个性化。乡土意识是指乡土的灵魂,是人类刻画在脑子里的故乡情结。
乡土资源是指故乡的特色区域性资源,包括自然风光、历史文物、民族风情、名人故事、语言特色和民族风俗等。狭义的乡土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广义的乡土资源还包括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校园环境等。在农村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乡土资源还涉及学生所在学校的师资队伍、校风校训、学生的特长等[1]。
二、乡土资源及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对策
(一)乡土资源与导学案相结合
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较多局限于课本和教材的教育资源,教师采取朗读课本的形式,讲解单一的课本知识,学生无法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且初中生正处于躁动的青春期,身心快速的发展,缺乏良好的自控能力,对语文课堂就产生抵触甚至厌恶的情绪,导致课堂效率低下。为解决这个情况,很多老师都想方设法,用不同的手段进行教学改革。本人所处的农村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风土人情,为语文课堂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所以在提升自身的资源意识,善于挖掘乡土资源,合理地设计导学案,将乡土资源设计在课前的预习活动中,我让学生根据导学案预习课堂内容,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初中语文的新授课奠定良好的资源基础[2]。
例如:在上《社戏》前,我结合具体的课堂内容,开发相关的乡土资源,以乡土资源为切入点,科学地设计导学案,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其中有两个题目就是:一是在重大节日时,我们的故乡会安排什么节目呢?在课前表演出来。二是回忆自己是如何去观看的?由于我们所处的地方是广东,很多农村在重大节日时都会请一些有名的粤剧团来表演,所以学生对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也由于看得多,自然也就会表演几段粤剧。由于农村的地方简陋,没有固定的戏院,所以大多数农村的戏棚都是临时搭建的,村民都要自己搬凳子去看,学生在回忆起自己如何去看戏时发生了哪些开心的事都能一一说出来。我就是这样根据文章的内容,充分利用乡土特色,以乡土资源为切入点,这样的课堂,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添了课堂的气氛,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而且较好的完成了课程任务。
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和知识掌握程度,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乡土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以拓展学生的眼界,深入学习语文学科的内涵,培养学生对农村乡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乡土资源与导学案相结合,不仅有利于丰富初中语文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语文学习活动,以创设高效的语文课堂,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故乡情结,培养学生对乡土的深深怀念和认同。
(二)深化学生的语文认知程度
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任务较重,视野范围局限于学校、家庭,过着循规蹈矩的两点一线的生活。农村地区的学生,因经济条件有限,接触的教学资源有限,导致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有限。现有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教学资源涉及非常广泛,包括天文、地理、鱼、鸟、虫、草等各方面的内容,农村地区的学生因视野狭隘,无法深入理解语文的文化素养,导致农村地区的语文教学效率低下。教师应积极开发农村地区的乡土资源,将乡土文化与语文课本内容相结合,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以深化学生的语文认知程度,创设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
例如,在学习《大雁归来》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在讲授大雁归来与季节的紧密联系的基础上,学习文章的语言和技巧。受知识基础的限制,初中生还不能深入理解大雁归来与季节的关系,无法探知其中的科学奥秘,导致学习动机下降。教师应利用乡土资源中的动物谚语,组织学生搜集农村地区的乡土谚语,通过沟通讨论,探究谚语中蕴涵的科学道理。教师应结合农村地区的特殊性,搜集有本土有关的谚语文化,像“大雁北飞天将暖,燕子南归气转寒”“小燕不过三月三,大雁不过九月九”“八月十五雁门开,小燕去,大雁来”等等,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深化学生对大雁迁徙的理解和认知,以实现本节课的新课改目标。
(三)优化学生的乡土写作水平
写作要求学生既有丰富的写作技巧和写作能力,还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使得在作文写作中“有话可说”。农村地区的地理位置偏僻,学生对城市的钢筋水泥印象不深,但是农村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情操高尚的名人,丰富的乡土资源是写作的良好素材,学生在潜移默化的乡土资源氛围中,感受着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因此,农村的初中语文教师应将乡土资源与作文写作相结合,优化学生的写作策略,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写作情感[3]。
例如,在学习以“自然风光”为主题的写作时,教师在讲授基本的写作语言和写作技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自主欣赏乡土的自然风光,以激发学生的写作语言,为优质的乡土写作奠定基础。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田野,发现庄稼地里扎着稻草人,学生对着形象的稻草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在主动探索稻草人的作用和制作过程的基础上,在作文中描述出对稻草人的喜爱,以提升作文蕴涵的思想感情,主动进行高质量的作文创作。在乡土写作中,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和发现,使用生动形象的短语和华丽的辞藻,写出流畅地描述自然风光的作文,有效地提升了作文的写作质量。因此,对乡土资源的有效整合,有效的优化了学生的写作素养,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总结:
在农村地区,教师应利用乡土资源,弥补农村与城市的地域差异,将乡土资源与教学设计相结合,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利用农村的美丽自然风光,优化学生的写作素养,以提升农村地区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实现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新课改目标。因此,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本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开发利用乡土资源,创造出富有农村特色的初中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殷洪涛. 乡土文化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教与学[J]. 数码设计(上), 2020, 009(001):199.
[2]彭兵. 以乡土资源助力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积累[C]// 教育理论研究(第十辑). 2019.
[3]易培培. 巧用乡土资源,优化初中语文教学[J]. 家长, 2020, 000(004):P.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