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语文课堂 ——《新课标》下高三文言文专题复习中的一点感悟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5期   作者:刘芳
[导读]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颇有争议的一块领地
        刘芳
        湖南省岳阳市第十三中学  湖南省岳阳市 414000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颇有争议的一块领地,《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并对文言文阅读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阅读浅易文言文;二是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氏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而高考文言文的复习往往“高耗低效”,学生对“之、乎、者、也,”敬而远之,更有学生望文言而生畏,面对艰深晦涩上文言文,怎样抢占高考文言阅读的制高点,使文言复习做到合理、高效呢?除了要回归课本,梳理好知识,最主要的是注重阅读,强化翻译训练,那么在指导阅读翻译方面,教师就有文章可做了。
        首先,我觉得教师吃透教材后,要善于抓取文言语段中的细节作为切入点,这些切入点的选取既要激发学生兴趣,又要蕴涵传统文化的精髓。
        例如:《宋史·李承之传》中有一段“李承之,字举也,性严重……
        既下有司,则当循三尺之法矣……既并命焉”。阅读这一语段后,我问学生为什么是“循三尺之法矣”,抓住一个数学“三”,在这上面激趣,引导学生讨论古人为什么喜欢用“三”字,如“举头三尺有神明”、“三尺讲台”、“三尺之法”,“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除了“三”字还有什么有特殊含义的数学或说自己最喜欢的数字,有学生谈及了阴阳八卦,单双吉祥,九五至尊,《道德经》等。谈得尽管粗浅,但老师的问题击中了学生思维的燃点,学生学习热情激发起来了,认知系统迅速唤醒,本节课学生不再垂头丧气,后面题目解决非常顺利,学生积极性空前高涨,李承之孝敬友爱,严谨稳重,忠贞的气节,学生非常佩服,深有感慨。在这样的有意无意中,中华传统文化也在几个数字中就展现出来了。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制造宽松融洽的课堂气氛,良好的心态更加有利于学生投入地学习,提高学生的效率,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形成高效课堂。


        其次,我觉得抓住文段中的一些关键性实词,联想发散,既有利阅读也可以发挥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价值追求人生信仰的熏陶。《师说》中韩愈说教师的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是摆在首位的,语文老师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教育更是义不容辞的。
        高考文言文阅读文本的选材特点①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作用和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选取“办案严谨”、“最于抗言”、“清还廉洁”、“光明正大”、“忠于职守”、“秉持公正”的官员,将军等人物传统作为阅读文本;②映射改革开放的国家政策,传记人物锐意进取,在中国古代特定历史时期产生过积极影响。所以这些文段可以对学生进行最好的德育教育,学生读懂了,也可以作为作文素材积累。例如有这样一个语段“晏平仲婴者,来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在这个文段中,本人抓住一个重要的实词“危”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归纳出“危”字的多义项。①高“危乎高哉!”“危楼高百尺”;②危险“居安思危”; ③危害“危土臣”;④危弱“人命的浅,朝不臣夕”;⑤端正、正直“正襟危坐”,那么本段中,“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这个“危”字取哪一个义项?如何翻译本句?补充成语“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引申《论语·宪问》“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本段中这一句就可以翻译成“他在朝堂上时,国君问到他,他就正直地陈述意见,没问到他,他就正直地做事”,在整个选段中,晏婴生活节俭,做事勤恳、为人正直,谨言慎行,食不重肉、妾不衣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确实起到了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当然,一堂课也不可能延伸,发散过多,只要能抓住一两个点,既能引发学生兴趣,又能解决实际问题,还能有思想教益,收放自如,就会成为高效课堂。
        总之,文言文阅读是语文高考试题很重要的一大板块,相对于现代文阅读和诗歌赏析而言,文言文阅读是最有可能拿满分的试题,可以说,文言文阅读做得怎么样,是决定语文考试成绩的重要因素。以上是本人最近文言文复习中的一点感悟,一点反思。真心希望我们能在教学中有更多的灵感和反思,真心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向上、向善、向美,能温暖全中国,善行全世界。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