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与桥梁连接处的施工技术要点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5期   作者:马世骏 吕 林 王琛
[导读] 道路与桥梁的连接区域较为薄弱

        马世骏  吕 林  王琛
        济南城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000
        摘要:道路与桥梁的连接区域较为薄弱,易引发“桥头跳车”问题,因此需加强该处施工质量控制。以某高速公路为背景,在阐述道桥连接段不平顺成因基础上,分析其对公路运营的不良影响。阐述市政工程路桥连接处的常见问题,并对此类工程设计施工的作用与要点进行分析,最后提出路桥连接处的有效措施,以此提高工程设计与施工效果。
        关键词:道路;桥梁;连接处;施工技术;要点
        1 市政工程中道桥连接处常见问题
        1.1 连接处存在裂纹
        在路桥连接处施工中,裂纹问题十分常见,主要受到施工材料、结构、人为等因素影响,一旦设计施工操作不当,很容易影响连接处的结构,进而出现裂纹对整体工程质量造成不良影响。此外,裂纹的存在会影响路桥的使用寿命与安全,使工程施工标准无法满足,为路桥的安全运行构成严重威胁。
        1.2 不科学的桥头引道设计
        通常情况下,在路桥设计过程中大多采用过渡段设计法,提高路面平整度。但是,在部分工程中存在桥头引道设计不科学等情况,在桥梁应用中出现“跳车”情况,长此以往,桥头搭板位置出现裂缝,对行车安全构成较大威胁。此外,在设计时如果忽视搭板设计的重要性,还会导致路桥受到自然灾害时,台背填土流失加快,引发路面塌陷,对道路安全十分不利。
        1.3 不合理的搭板设置
        通常情况下,为了有效预防桥头跳车情况,在路桥交叉施工中一般会采用搭板法,以确保路桥之间的平稳过渡。但是,部分工程在使用上述方式后仍存在跳车问题,甚至因严重跳车导致搭板断裂,使交叉处的安全隐患增加,究其原因,主要由于搭板设置不合理所致,当路桥交叉处出现沉降后,便会引发一系列安全问题。要想从根源上抑制上述问题的产生,则需要在设计阶段做好搭板设置工作,综合考虑影响因素,与日常受力情况相结合,减少不合理设置对路桥设施产生的不良影响,为人们的通行带来更多便利。
        1.4 缺少边坡的防护设施
        在路桥交叉处施工中,最为普遍的问题便是沉降,究其原因,主要受边坡水毁的影响。路桥施工若想有效摆脱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冲击,加强边坡防护十分重要。在实际施工中,部分工程的设计施工不够科学,缺乏有效的边坡防护设施,大多采用石块堆砌的方式形成防护坡,局部采用网格草护坡,在雨水、河水的冲击下很容易出现路基沉降,为道路桥梁的正常使用带来不便。
        1.5 不达标的软土地基处理
        在路桥交叉处施工时,软土地基具有关键作用,如想有效控制和减少“跳车”情况发生,则应对软土地基进行有效处理,对钻探密度、勘查布孔密度进行掌控,才可使地基处理符合标准。对此,在施工过程中,可采用换土法、固结法等,使软土地基得到有效处理,在方法选择时应结合当地实际,严谨操作,以免交叉处产生不均匀沉降,影响使用寿命。
        2 道路与桥梁连接处的施工技术要点
        2.1 填料选择
        台背路基施工段必须选择高质量填料,并围绕各类土壤的性质展开试验与分析。需践行节约发展的基本理念,遵循就地取材的原则,尽可能缩短材料运输距离,减少成本投入。若选用的是非渗水性材料,需按特定的比例掺入水泥或石灰,以改善材料的工程性能。
        2.2 边沟、急流槽的设置
        在路基下坡角外增设宽度为 1m 的护坡道,并于该建筑物的外侧修筑混凝土边沟,于边沟外侧设置宽 50cm 的挡水埝,以护坡道高程情况为准合理调整沟底纵坡,以便高效排水。边沟施工可选择反开槽工艺,开挖前必须组织填土和碾压作业,保证其压实度≥ 90%。

急流槽 3m 范围内的边沟应得到有效防护,可利用 M10 浆砌片石加固,并下设 10cm 厚的砂砾垫层。急流槽施工所用材料以 C30 混凝土为宜,宽度和深度均为 30cm,壁厚 10cm。为避免滑移现象,在急流槽施工时需配套防滑平台,通过浇筑的方式将其与槽身共同构成完整的整体结构。
        2.3 软基处理
        路桥连接区域若存在软弱地基,需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处理措施,以切实提高地基承载能力,尽可能减小工后沉降量。软基地质条件特殊,于该处修筑桥台时可选择桩基础方式,从而增强桥台的稳定性。路堤处的软基可通过换填的方式加以处理,必要时可设置振动碎石桩。存在含水量偏大的粘土层时,可在该处组织换土回填作业,或将该部分土体翻挖晾晒,再铺筑 60cm 厚石灰土,以便改善软基失稳状态。
        2.4 科学设计搭板法
        在路桥连接处施工中,搭板法属于一种应用较为普遍的方法,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但如若搭板设置不合理,则会引发严重的安全问题。本工程为了避免上述问题产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搭板法进行设计与应用,充分考虑路桥交叉处的坡度、过渡长度等因素。通常情况下,为了保障过渡效果,应根据实际情况尽量使用较长的搭板,对于小型桥梁来说,搭板长度可控制在 5 m左右,对于大型桥梁来说,搭板长度可延长至 9 m 左右,在特殊情况下,还可在此基础上适当延长搭板长度,减少路堤沉降,以此来有效避免和减少桥头跳车等情况发生。在搭板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其受力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计算最佳长度,还可采用简支梁方式,增加搭板的末端厚度,确保连接处的稳定性,使连接位置的施工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2.5 施工注意事项
        路基与桥台连接区域易存在积水,因此施工前需将该部分积水清理干净,以免导致施工材料性能下降。桥台与路基的连接区域应布设渗水墙,并在底部设置透水管,以便该处的积水能够快速排出。填筑层施工中使用的碎石材料,必须严格控制其用量,并根据现场情况合理修筑排水坡。路基与横向结构所形成的连接区域应具有较强的排水能力,为满足此要求,可在基坑底部回填适量碎石和混凝土。顶部填筑厚度未达到 1m 时,可使用小型压路机处理,实际松铺厚度至少需要达到 20cm。路堤与路堑过渡区域施工过程中,首先需清理地基表层,使其具有平整性,在此基础上同步填筑。以现场地质条件为基本依据,按特定的方法完成路堤与路堑结合处的填筑作业。遇软质岩石或土质路堑时,应根据原地面的纵向结构设置合适的坡面比例,并于该处开挖台阶。遇坚硬岩石时,需在路堑的一侧纵向开挖,另一侧则设置为连接结构。以施工方案为基本依据,合理选择质量达标的填料,依据规范将其填筑到位。
        2.6 强化养护管理
        首先,注重桥梁伸缩缝的养护,不但在施工过程中应采取科学方法,还要在后期注重道路养护。伸缩缝作为桥梁建设中的关键内容,位于桥台与桥梁之间,对其进行养护管理可确保车辆安全通行。其次,路基养护,在工程竣工后,还应做好路基保养工作,以免出现漏水、沉降等情况,使车辆通行时出现“颠簸”。由于路基填充物具有摩擦大、透水性强等特征,在保养时应及时更换填充材料,可借助科学仪器进行探测,判断其是否需要更换。第三,搭板养护,在工程中搭板可有效减少桥头跳车情况发生,合理的养护管理可延长搭板使用寿命,对桥台与路基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结束语
        在市政工程建设中,路桥连接位置的设计施工对行车安全具有较大影响,为了避免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应做好地基软部分加固工作,采取科学正确的搭板法,合理设计土工格栅、台背回填等,并提高施工管理与养护力度,以此来减少不均匀沉降发生,确保路桥连接处的施工质量,维护道路通行安全。
        参考文献
        [1]汪开源,刘松.探究道路与桥梁连接处的设计及施工技术要点[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9,42(07):122+124.
        [2]吴启元.道路与桥梁连接段的施工技术要点分析[J].山西建筑,2018,44(09):122-124.
        [3]刘仲国.探讨道路与桥梁连接段的施工技术要点[J].科学技术创新,2018(08):115-116.
        [4]范均良,曾娉.道路与桥梁连接段的施工技术要点[J].交通世界,2017(32):61-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