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艺术研究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第4期(上)   作者:李尚操
[导读] 本文简单说明了云南少数民族居民建筑的基本标准

        李尚操
        韩国又石大学

        摘要:本文简单说明了云南少数民族居民建筑的基本标准,并对杆栏式民居建筑、土掌房民居建筑、井干式民居建筑、土木混合式建筑这几种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的典型形式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以亲近自然、彰显民族审美、就地取材、装饰纹样蕴含民族元素且不繁琐为切入点,着重阐述了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的主要艺术特性。
        关键词:云南地区;少数民族;民居建筑

         引言:在我国云南地区生活着26个民族,在长时间的发展中,受到地域、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各个少数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民俗民风,在其民居建筑的设计与搭建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极富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具有较为强烈的艺术性,展示着不同少数民族的审美习惯及文化内涵。根据这些形式各异的民居建筑,能够一定程度了解到不同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性、文化等等,因此民族民居建筑的艺术特征值得重点探究。
一、云南少数民族居民建筑的基本标准概述
        就现阶段对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的调查分析来看,普遍以本民族的平均身高作为对民居建筑进行度量的基本标准,具体而言,就是将两臂伸平后,将个体左右两手的中指指尖的距离作为一个单位,或是用“拳”作为小单位,以此替代尺、寸等传统计量单位。这样的基本标准表明云南少数民族在进行民居建筑设计与构建中的主要观念,即以人为单位。所有的民居建筑建设目的为满足个体的生活与生产需求,因此与人的身体功能、活动等进行频繁且密切的接触,从这一角度来看,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在设计与建设中遵守以人的身高为“自然尺度”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事实上,在现有的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中,除佛塔、佛寺、桥楼等特殊建筑物之外,并没有相对巨大的建筑。
二、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的典型形式分析
(一)杆栏式民居建筑
        对于杆栏式民居建筑来说,其主要由粗大的建筑提供支撑,从整体上来看,可以将杆栏式民居建筑划分为上下两层结构。其中,杆栏式民居建筑下层结构空旷且周边不设置围墙,主要用于炊事或是牧畜活动,也可以作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在杆栏式民居建筑的上层结构中,主要被用于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设置墙体(一般为竹子、木材等)、栏板,且在上方布设各种装饰纹样。在该形式民居建筑的上层结构中,除了布设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之外,还包含着屋顶结构。通常来说,杆栏式民居建筑的屋顶结构更多被设置为倒梯形,并加设数量较多的压条;在屋顶的两端区域,一般配置了交叉形式的波峰板,赋予杆栏式民居建筑以更多的地域特色以及少数民族文化内涵。在云南地区,傣族、拉枯族、佤族、哈尼族、景颇族等多种少数民族生活区域能够看到杆栏式民居建筑的存在。
        以傣族的竹楼为例进行说明,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地区,杆栏式民居建筑较为常见,整体具有单纯且不单调、朴实且秀美的特点。傣族竹楼的建筑支撑为多个木柱,高度阿紫1.8-2.5米之间,且四周不设置墙壁,以此构建起杆栏式民居建筑的下层结构,为通风、防潮的实现提供支持。在这些支撑柱上建起房屋,形成杆栏式民居建筑的上层结构,同时加盖高大的屋盖顶。这样独特的造型处理产生了更为强烈的虚实对比,赋予傣族竹楼(杆栏式民居建筑)以独特的魅力。
(二)土掌房民居建筑
        在我国的云南地区,包含着大量的半山区、山区,且具有干旱河谷区域,为了更好的适应这样的自然环境条件,土掌房民居建筑形式应运而生,成为云南地区哈尼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生活的主要民居形式。对于土掌房民居建筑来说,其主要在半山腰或是山脚设置,平面呈现出长方形或是方形,可以划分为平房与楼房。土掌房民居建筑的承重一般由的厚实且经过夯实处理的土墙承担,且在建筑物的内部设置木柱、在墙体上加设的卧梁,以此提升土掌房民居建筑的稳固程度。房屋的立体结构一般为长方体或是方体形式;墙面普遍保留原有的黄土色,显现出强烈的质朴性特点。土掌房民居建筑的楼房可以细化为两层,其中,在建筑的下层区域,虽然设置墙体,但是一般不住人,主要被用于放置农具、农作物或是饲养牲畜等等;在建筑的上层区域,主要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且无论是屋内还是屋外均设置楼梯,方便人们出入。
        在该形式民居建筑的上层结构中,除了布设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之外,还包含着屋顶结构。通常来说,土掌房民居建筑的屋顶结构更多被设置为平面,材料为木梁、木楞、柴草以及泥土,一般用作小型晒场或是家务劳动场地。土掌房民居建筑的结构简单,材料可就地获取,因此技术要求不高且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三)井干式民居建筑
        井干式民居建筑常见于云南地区的山林区域中,主要建筑材料为原木。对于井干式民居建筑而言,其普遍由砍成六棱形的原木搭建而成,且在原木两端凿出凹槽,实现木材的交叉叠加,以此形成墙体。当前,井干式民居建筑在云南西部、西北部区域中存在的彝族、怒族、傈僳族、纳西族、普米族等少数民族生活区内较为常见。
        综合来看,可以将井干式民居建筑整体划分为两种形式,即平房与楼房(二层式)。由于其在实际的搭建过程中需要大量木材的支持,所以更多被建设在山林区域、森林茂密区域,与周边自然环境相互呼应。一般来说,井干式民居建筑的墙体及屋顶均不进行颜色上的修饰,即保留材质本色,赋予井干式民居建筑以更为浓厚的质朴美感。可以将井干式民居建筑的屋顶结构划分成两种形式,即歇山式人字形屋顶以及平面型屋顶。其中,歇山式人字形屋顶主要由薄木片(长1米、宽20厘米)构成,并附加石块用于防风;平面型屋顶主要由的草与细木头构成,并附加泥土搭建起小型屋顶晒场,具有更多的功能。
(四)土木混合式建筑
        除上述三种民居建筑形式之外,土木混合式建筑也是云南少数民族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民居建筑形式,一般在纳西族、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生活区中较为常见,本研究以白族的土木混合式建筑为例进行说明。与传统汉族民居建筑相比,白族民居建筑与之具备一定的相似性,如基于木构架的承重结构、四合院式的院落布局、基本施工工艺等等,同时,也富有大量的民族元素,具备白族的独特民族风格。通常情况下,白族民居在外部少开窗或是基本不开窗,对外构成封闭性相对较高的空间系统;在内部大量设置楼梯、台阶、天井等等,形成极富开放性的空间系统。人们一般在院落内部展开各种活动,甚至在历史动乱时期,一个个小院落可以形成一个小型“堡垒”。
三、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的主要艺术特性探究
(一)人与自然亲密关系的自然显现
        第一,民居建筑建立在与大自然交互式和谐上。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显示出“同天地之和”的核心精神,展现出生态和谐的美感。例如,傈僳族的房屋建筑基本上都是木结构的小楼,建筑的时候,要在地基上打上数十棵木桩做基础。木桩打好后,除了选用几棵高大的作为整个房间的支柱外,其他的则在上面盖上楼板,屋顶用茅草覆盖,或者用见方的木片覆盖。房屋以上用篱笆隔墙壁,由于这种小楼是用数十根木桩作为基脚,所以人们把它称为“千脚落地房”[1]。这种房屋与周边自然环境相融合的方式展现出云南少数民族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实现民族民居建筑与大自然的交互与相互融合。
        第二,民居建筑反映人与当地自然环境的适应。顺应自然是云南少数民族在生活与生产劳作中重点遵循的理念,显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因此,在进行民居建筑的设计与构建中,也反映出云南少数民族对当地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例如,在云南地区生活的傣族主要居住在平坝中,该地区海拔较低,气候炎热,而且一年雨量充足地表很容易积水,蚊虫毒蛇很多,防湿、防水、通风及地面瘴气就成了大问题[2]。基于这样的情况,傣族人民创造了干栏式的竹楼,粗竹子做房子的骨架,竹编篾子做墙体;楼板或用竹篾,或用木板;屋顶铺草并设计成尖顶状。通过这样的民居建筑形式,不仅远离地面避免蚊虫毒蛇进入屋内,还防止降雨后出现屋面积水,展现出了对当地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的适应性。

                                                                                                                                                                                                         
(二)屋顶设计彰显民族审美
        1.艺术性
        观察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能够发现,其民居建筑的屋顶形式具有明显的丰富多样特性,屋顶设计极富艺术性。具体来说,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屋顶形状各异,变化多端。例如,云南地区傣族的民族屋顶使用了歇山式屋顶;纳西族的民居屋顶使用了悬山式屋顶;哈尼族的民居屋顶使用了蘑菇房式屋顶;白族的民居屋顶使用了硬山式屋顶;彝族民居屋顶使用了土掌房式屋顶等等。除了形态之外,根据民族的不同,在屋顶上应用的装饰色彩、材质、造型等也存在着较大差异,促使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居屋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第二,屋顶装饰精致性较强,普遍会应用本民族独特的设计手法、精湛的工艺完成民族屋顶设计与装饰。例如,云南地区的白族在装饰民居屋顶的过程中,会在垂脊、屋脊上放置精美的草及悬鱼图案,提升民族屋顶的层次感。第三,以物寓意。屋顶装饰以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等作为主题,显示出少数民族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愿景。
        2.地域性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活着26个民族,随着长时间的发展,各个民族产生了不同的民俗民风,逐渐生成地域式文化,融合在少数民族的民居建筑中。例如,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地区是傣族人的主要生活区域,受到当地自然环境特征的影响,在设计民居屋顶时,普遍应用了人字形穿斗式竹木进行架构,且屋顶四面均设置了相对独特的造型,以此达到缓解频繁降雨对人们生活与生产造成影响的效果,有效避免屋顶积水。另外,云南少数民族屋顶装饰有时还作为权势的符号标志存在,向人们传达有关于权势、地位的信息.
        根据民族文化的不同,在民居建筑屋顶设计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功能性差别。例如,在云南中部的彝族和滇南部的元江、红河等地的哈尼族流行这种凝重结实的“土掌房”,因为这种厚实的墙体和屋顶隔热性能好,能有效地抵御过热或过冷的气候。在该区域中,存在着一种独特的串门习俗,下家屋顶是上家的庭院,家家有屋顶,家家有庭院。只要进入一家,就可以从平台进入另一家,直至走通,逛完全村。这样的民居结构及屋顶设计形式特点具体可以表述为“你家的房顶就是我家的院子”,这种土掌房依山而建,从高处望去,土掌房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村内巷道交错,整个村子就像一个立体的迷宫,又像是一座城,整体具有极为独特的魅力。
(三)民居建筑材料的就地取材
        民居建筑与环境之间的良好关系可以通过材料完成搭建,依托材质及建造技术更好的对地区独特气候条件进行适应,表达情感,承载文化,促使建筑物与地域环境之间实现相互协调与融合。在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中,对于建筑材料的“地域性表现”极为强调,在设计与建设的过程中着重关注建筑材料与地域关系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实际的建筑物建设选材过程中,云南少数民族始终秉承着就地取材的原则,应用的材料大多为当地环境中可以更方便且大量获取到的材料。
        例如,云南香格里拉地区生活的藏族在进行民族建筑的设计与建设时,应用了独特的“闪片”材料作为屋顶。这种“闪片”主要为用楔劈手法将当地大量生长的冷杉剖切成的木片,这种木片的木纹平顺、组织松散且轻便耐冻、可以更加方便的展开翻修工作。同时,这种材料也具备极为明显的可再生性特点。实践中,将“闪片”交错覆盖在木檀上,压上瓦石,可以达到依托预留搭接空隙实现自然通风的效果,也能够规避房屋漏雨的问题发生。在云南生活的怒族在进行民族建筑的设计与建设时,也秉承着就地取材的原则实现建筑选材,主要利用圆木堆起墙面,使用凿子凿榫完成圆木叠墙四角交叉区域的处理,进一步提升房屋构架的强度与稳定性。随后,应用茅草、木板或是薄石板作为房顶。在云南生活的傈僳族在进行民族建筑的设计与建设时,同样遵循着就地取材的原则。傈僳族住房大多以竹篾房和木楞房为主。竹篾房一般就地取材,在房屋的四周以及中间许多部位需用许多竹木桩直插入地,当地群众很形象地称之为“千脚落地”[3]。在云南生活的佤族在进行民族建筑的设计与建设时,虽然受到了汉族的较大影响,但是在建材的选取方面依然秉承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理念,该民族的民居房屋一般是四壁着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个别的瓦房,住房构造和形状与傣族的住房相似,建筑材料均为竹子与茅草[4]。
(四)装饰纹样蕴含民族元素且不繁琐
        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多种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包括傣族、彝族、白族、纳西族、藏族等等,因此传统形式不尽相同,在民居建筑的装饰方面,也有着各自的传统习惯。一般来说,均在保证局部装饰物、装饰纹样与民居建筑整体保持和谐统一的同时,展现出了不同少数民族的民族审美习惯、民族性格以及文化传统,蕴含着大量的民族元素。通常情况下,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的装饰纹样均围绕着本民族对宗信仰、文明观等进行设置。例如,在纳西族民居建筑的木雕图饰中,更多选用了几何图案、文字、植物与动物、人物故事等等,显示出民族宗教东巴教的教义,即自然崇拜、万物有灵,并依托谐音、比拟等方式表达出纳西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盼望与追求。同时,这样的装饰纹样引入,也赋予了木材以生命力,使得民居建筑物不再“冰冷”,提升了民居建筑的鲜活感[5]。
        虽然,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中普遍引入富有民族特色的装饰纹样,但是这样的装饰均遵循着适当性原则,整体上并不繁琐,这也是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的重要艺术特点。例如,在西盟佤族的民居建筑屋顶上普遍设置了木燕、木刻裸体男像;在木门上刻绘了裸体男女像等等,这样的装饰物、装饰纹样的设计均展现出该民族的原始宗教观,表达出西盟佤族对幸福生活的盼望。能够看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中设置的装饰物、装饰纹样均表达出其民族宗教观或是对生活的期盼,且装饰位置普遍为屋顶、门窗等位置,层次分明且并不会喧宾夺主,真正意义上实现“惜墨如金”。
总结:综上所述,在现有的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中,除佛塔、佛寺、桥楼等特殊建筑物之外,并没有相对巨大的建筑,且主要包含着杆栏式民居建筑、土掌房民居建筑、井干式民居建筑、土木混合式建筑这几种民居建筑形式。综合来看,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具有亲近自然、彰显民族审美、就地取材、装饰纹样蕴含民族元素且不繁琐的艺术特点,富有强烈的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杨金虎.云南滇西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空间结构与美丽乡村建设互动研究[J].中国民族美术,2019(01):6-15.
[2]吴嘉盛,程晓晴,周阔,李丽,刘双方.云南彝族民族村落生土民居建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9(05):258.
[3]李楠,包蓉.自然生态观在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中的体现[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08):3-4.
[4]彭俊雅,陆邵明.批判性地域主义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民居建筑改造——以云南怒江流域干一它村傈僳族民居为例[J].南方建筑,2017(05):109-115.
[5]龚芸.少数民族古镇民居建筑空间形态比较研究——以云南大理地区白族和回族民居为例[J].住宅与房地产,2017(27):18+1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