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水土保持理念和生态文明价值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第5期   作者: 吕静
[导读]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

        吕静
        河北天和咨询有限公司  050000
        摘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科学有效地落实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的整体保护,构建良好的土地环境,能最大限度地推动土地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阐述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过程中的水土保持理念,深入剖析了土地整治的生态文明价值,积极探索了推进农村环境高水平保护的新举措,旨在为类似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环境治理经验,全面推进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水土保持理念;生态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城市建设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污染严重、生态遭受严重的破坏,这些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阻碍,因此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生态文明,以及生态修复与保护的政策文件。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必然是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的首要措施。
        1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内涵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各地区依据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自然资源禀赋特点,在国土空间规划的引领下,结合土地整治和多种要素考量,以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和历史文化保护工程为目标任务,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整治区域为乡镇全部或部分村庄,进行全域规划、整体设计、综合治理、多措并举,来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助推乡村振兴的一项系统工程。
        2全域土地整治的水土保持理念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国土、水利、林业、交通等多个行业,与水土保持密切相关的措施主要包括矿山边坡的生态修复、矿地及未利用坡地连片复垦、土壤改良、田间绿化、截排水系统及沉沙设施等工程建设,全面融入了水土保持理念。
        2.1秉承生态优先,保护、开发、治理相结合
        全域土地整治秉承“生态优先,保护、开发、治理相结合”的原则,把生态元素充分渗透到治理的各个细节中,在环境承载力允许的条件下进行开发,注重以生态为价值导向的先进观念,不盲目追求大开大挖,追求生态和谐、环境良好的农业区形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2转变工作机制,形成“水土保持+”格局
        全域土地整治从平原到城郊再到山区,均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形成了不同区域、不同特色的水土流失治理之路。为了从根本上治理水土流失,按照“山、水、林、田、湖、草、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模式,改变以往“跟踪式”水土流失治理的“小家子气”机制,以整个区域为单元,统筹美丽乡村建设、全域土地整治、矿山生态修复、标准化农业建设、休闲康养综合体建设等,形成了“水土保持+土地整理+矿山治理+文旅结合”的水土保持模式,打破了以往水土保持“单打独斗”“为治理而治理”的局面,共下一盘棋,形成了社会大水保格局。
        2.3立足民生需求,转变水土流失治理思路
        “对照水土流失图斑治理”是传统水土流失治理的主要方式,项目实施后虽然治理面积增加了,水土流失强度降低了,但与老百姓的需求却不一定紧密结合。为此,在全域土地整治的实践过程中,改变了过去单纯按照水土流失强度来安排治理工作的模式,变过去的为治理而治理为现在的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实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依托“治山、治水、治污、治穷”相结合的水土流失治理理念,重民生、重实践,让水土保持走进了百姓的生产、生活,切合百姓需要。如发展苗木培育、特色农业、特色果业等产业片区,让百姓成为水土流失治理的主要受益者,广受群众欢迎。
        2.4坚持因地制宜、立体整治,重在生态修复
        统筹规划矿山宕底土地、废渣场地整治,以及未利用坡地连片复垦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横向上通过新建和改造农田集中区,实施植物生态护坡、草皮生态田坎、叠石生态水系、透水式生态路面、植被缓冲带、高效节水灌溉、截排水系统、拦沙堰等措施,改善生产环境和水环境;纵向上通过调整、整治、改造和开发低效利用的土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并采取工程技术、生物修复等措施确保复垦后的土壤质量,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
        3全域土地整治的生态文明价值
        3.1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
        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矿山生态修复等工程的实施,降低了旱涝灾威胁程度,控制了水土污染,提高了土地垦殖率,恢复了区域生态环境,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通过试验区比对效果显示,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明显减少、水土流失强度明显降低,轻度侵蚀和中度侵蚀面积分别较整治前降低了32.6%和75.4%,有效地减少了区域水土流失量,防治了面源污染,项目区已呈现出“山青、水秀、景美、民富”的和谐优美景象。
        3.2助推环境效益转化,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全域土地整治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民造福的公益项目,是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体现,使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确保了旱涝保收,实现了荒山变良田的华丽嬗变。项目的实施显著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为农村产业发展打开了广阔空间,吸引了大批劳动力回家乡创业,开创了“一河清泉水、一条经济带,一道风景线、一根产业链”的新局面,形成了“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域一风光”的全域大美格局,带动了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同时,整治工程的实施增加了土壤肥力,全面提升了耕地质量,使原来的果园、荒地、中低产田变成了高产稳产田。新增的耕地指标可增加指标调剂收入,既能壮大财政实力,又可以解决环境整治的经费来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4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未来展望
        4.1强化顶层设计
        以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全面开展全域土地整治的后备资源调查,进一步摸清资源底数,因地制宜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按照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要求,编制“多规融合”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争取在耕地保护、环境面貌、基础配套、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乡村治理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4.2创新建设模式
        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积极探索创新建设模式,借鉴EOD(绿色生态办公区)模式的理念,将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资源、产业开发项目有效融合,解决生态环境治理资金来源渠道少、总体投入不足、环境效益难以转化为经济效益等一系列瓶颈问题,推动生态环境资源化、经济绿色化,促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4.3突出生态功能修复
        建立以“优质、绿色、低碳、高效”为目标的“综合性、整体性”人地和谐的耕地资源生态空间保护模式,全面构建生态保护修复大格局,结合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模式,做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统筹推进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加快提升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结束语
        随着各级地方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仍需强化对生态修复工程案例的实践分析,进一步验证或修正相关理念或模式。从多维尺度层面看,仍需加强全球、生态系统、群落、种群、个体尺度下探讨,关注生态修复中的物质、能量和生物等因素变量,更好地服务我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实践需求。
        参考文献
        [1]贺涌源.对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思考[J].浙江国土资源,2018(4):37-38.
        [2]樊荣.探索支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新路径[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8(12):30-33.
        [3]乔陆印,刘彦随.新时期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逻辑体系框架[J].人文地理,2016,31(49):67-73,16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