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教学的反思和改进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4期   作者:焦可
[导读] 《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从语文教材、课程内容等方面入手,
        焦可
        中央民族大学  100000
一、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选篇教条化
        《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从语文教材、课程内容等方面入手,指出了当前语文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一方面语文教材的选篇大多是公式化、教条化的,比如我们初中所学的散文《雨中登泰山》,记得当时老师告诉我们这篇散文很美,一句一段地把作者登泰山的所见所感描绘出来,直到最后登上泰山,体会”一览众山小”的感受。老师一直反复要求我们体会文中句子的美感,可是我却觉得有点乏味,而到了大学里学习李健吾先生的文学评论时,老师让我们回忆中学所学的先生的《雨中登泰山》,我一时竟想不起来,但却对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朱自清的《春》印象深刻,老舍先生对于冬天济南的描绘让我特别想去看一看济南的冬天到底是什么样子,朱自清先生描绘出春天的希望和生机,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对比《雨中登泰山》,我还是觉得先生的文学评论写得有意思许多,其实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了很多思想道理,包括我们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品德课,而我们的语文课在某种意义上也倾向于思想品德的传授,很多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是千篇一律的。可是语文的外延本质上是生活的外延,我们可以从语文课上学到真正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东西,而且语文老师应该在语文课上锻炼孩子拥有一双发现美的感知力的眼睛。像《背影》这篇文章为何让我们印象深刻呢?我觉得归根结底是因为作者单纯地写出了父子之间的亲情,能让我们读的过程中引起共鸣。我觉得这种人文素养的培养在语文课上还是非常重要的,比单纯的公式化、教条化的培养要好得多。
(二)教学内容模式化
        另一方面,当前教学设计的普遍思路是从生字词入手,浅显地将课文内容进行梳理,然后再从文章的具体情节入手,根据不同文章的体裁类型设计不同的问题。比如议论文让学生找出议论的方法;散文让学生赏析优美的句子等,基本思路和形式还是让学生重点把握考试要考的生字词写作方法等,由此导致教学内容模式化问题严重。通常教师抛出问题后,伴随着学生的回答会有非常标准的答案在指引,比如我们是怎么上作文课的呢?老师们把一些与时俱进的思想理论观点摘录给我们,然后给我们搜集一些最新的典例故事,考试的时候我们只要把“灵和肉”组合在一起就可以了。其实我觉得语文老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完全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允许学生自由发言,集思广益,这样效果好而且效率高,学生的思路会打开了,思想会更活跃。
二、语文教学的反思和改进
(一)教师要具备教育敏感性,巧妙引导学生
        教育敏感性是加拿大学者范梅南提出的一种概念,教育敏感性从属于教育现象学,它致力于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育工作者以实际行动进入孩子所体验的世界中去,能发现孩子想问什么,想体验什么,也就是能 get到孩子的点,从而进一步采取接下来的教育行动,因此教育敏感性是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一种能力。拥有教育敏感性的教师知道该怎么样去巧妙地引导学生。

这种引导一方面是引导学生由不好的方面向好的方面转化,另一方面是捕捉到学生细微的闪光点,能够把其放大无限倍,甚至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无限的影响。启功先生在回忆自己以前的经历时,特别感激自己的老师,因为他的老师给了他非常大的指导。每次和老师交流的时候,老师说出一个新的知识盲点就不再往下深究,点到为止接着讲其他的部分,这时同学们就知道应该课下去搜集查阅资料来补充这些知识,等下节课老师和大家交流的时候,同学们因为对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搜集和查阅,所以对这个知识点有自己的见解,而这时老师就会非常高兴地和大家一起讨论起来,并且一步一步引导大家的思路。启功先生说:每当老师对我们的见解给予鼓励的时候,我们就有了更多的动力去解决老师说的下一个知识盲点;每当老师找到我们的知识盲点不做任何评论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非常羞愧,课下拼命补习查阅资料,以便下一次能更好的和老师进行交流。启功先生非常感激老师对他们的这种巧妙的引导。我觉得归根到底是因为这个老师拥有教育敏感性这种能力,他能敏感地捕捉到学生的知识缺陷并采取与学生年龄阶段对应的教学方法。大学生应该锻炼的是一种独立的思辨能力,因此这位教师在点拨学生之后让学生通过课下查资料的形式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也对这个知识点印象更加深刻,今天这种小课堂的教学模式已经非常普及,这就更需要教师具备教育敏感性这种能力,拥有一颗敏感的心对学生进行巧妙的引导,真正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辨能力。
(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教师在课堂讲授时要设计出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这样能够确保学生对文本有明确的认识,深入文本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比如教学七年级教材《藤野先生》时,学生一开始只是关注围绕藤野先生所描写的几件事情,对这篇课文的内容发掘较浅显。这时候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可以设计具体的阅读任务:鲁迅先生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描写这篇文章的?他写这篇文章想要表达的思想主题是什么呢?你对藤野先生的哪些描写有深刻的印象?能不能对简单地做一下分析呢?这样学生带着问题来阅读这篇课文,能够快速捕捉到这篇课文想要传达的思想,对这篇课文的重点内容进行精确把握,推动教学环节的层层深入。教师在课堂讲授时设计出具体的问题,是品读内容的前提,这样能清晰地给学生铺就一条道路,从而让学生顺利地进行接下来的重点分析环节。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需要教师观察聆听学生的心声,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进行引导。在当今喧嚣的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精神状态多半是浮躁,这时候更要求老师先让自己的心灵澄澈,俯下身子聆听学生到底需要什么,什么东西能对他们产生正面的积极引导作用,根据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有选择地肩负起引导他们的责任。而在日常实际教学中,教师也要选择适合学生具体年龄阶段的、能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作品,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进行讲授,同时将这些内容融合到时代新思想中去,使学生走在时代前沿,做新时代有理想的有志青年;学生学习了教师精心设计的内容,深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积累了自己的人文素养,培养了自己的情操。这两方面互相促进,推动学生最终进入到一个美丽的人文世界。
        其实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多年来社会进行反思的过程中,也在逐步改革,归根到底是想让我们的语文教育发展的更好,不只是教授语文知识,还要立德树人,贯彻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提倡的美育,一直延续下去。语文教育的一些短板和不适宜的地方让我们忧思,而语文教育的改革将会使语文界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