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波
湖北省荆州市东门小学,湖北省 荆州市 434000
摘要:在开展小学语文教育实践的时候,将人文教育融入语文要素的落实当中,并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想象力,同时还能够优化其语文素养的培养。在具体的实践当中,要求教师能够基于文本的视角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其可以在特定的情景当中,感悟文学作品的情感,并落实到阅读和写作训练当中,以此来促进当代小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研究将人文教育融于语文要素的落实之中,实现两者协调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人文教育;语文要素;协调发展
前言:将人文教育融于语文要素的落实当中,并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可以让当代小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文化教育和文学作品欣赏的实践中强化审美意识和观察意识,同时也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引导小学生与古代诗人、近现代文学作家开展密切的交流。在产生情感共鸣的同时,优化学生们的文学审美品位和创作意识,进而为小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奠定可靠的基础。
一、人文教育与语文要素之间的联系
人文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是指在开展艺术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过程当中对学生的理想境界、人格以及社会价值进行有效的教育,核心是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可以在积极的引导之下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道德观念,以此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1]。
而语文要素在《现代汉语词典》当中的解释则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必然要素,即学生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当中所必须要掌握的元素。其中包括对字、词、句以及文章的理解力,以及后续的口语交际能力、阅读审美能力、写作能力,并掌握丰富有效的语文学习策略,这些内容都包含到语文要素的范畴当中。
界定两者之间的关系。首先,人文教育能够为语文要素的落实提供精神文化内核。因为语文要素涵盖的内容方方面面,其前提之一就是学生们可以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之下来强化自身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等,从而掌握更加积极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塑造健全人格。其次,语文要素的落实能够反作用于人文教育的发挥,因为学生们在强化阅读写作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口语交际能力的过程当中,会积累大量的语文素材,学习到更先进的人物案例和文学经典作品,整个过程中学生们的文化涵养能够大幅提升,可以促进人文教育的有序发挥和发展。
二、将人文教育融于语文要素的落实之中,实现两者协调发展的措施
(一)注重文本拆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文本素材及教材永远是小学语文教育实践开展的前提和基础,要求教师能够让学生们通过不同形式的听说读写来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使其在脑海中形成课文画面的基础上,加深和同学之间的有效交流,一方面对阅读理解进行深入的表达,另一方面也应该完善口头表述的能力,以便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除此之外,针对一些优美的句子和篇章,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解读和积累,可以在积累本中进行抄写或概念解读,也可以通过多种情境重新演绎出来,使学生对文本和教材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为促进其语文素养的培养奠定可靠的基础[2]。
例如在讲到《观潮》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从生活情景的导入来揭示课题,让学生们回忆有过去江边的经历吗?如果去过的话,大江大海除了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没有波涛汹涌的时候;在太阳和月亮升起的时候,水面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怎样来理解朝这一现象?让学生们能够凭借生活经验和以往的积累来将其所见所闻生动的描绘出来。然后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在检查生字的情况之下,谈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在感悟特点的基础之上,让学生们基于文本来想想哪些情景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并通过小组讨论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观潮的整个过程。并于课下搜集与钱塘江大潮相关的资料,在第二堂课上进行多元化的探究和解读,以便于帮助学生们更有针对性且积极有效地理解课文。
(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其情感体验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当中,想要将人文教育融于语文要素的落实当中,要求教师可以充分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其可以在阅读体验当中于脑海形成更完整有效的画面,并体现在写作训练当中,增进学生感悟和情感的同时,突出人文教育的精华。同时,教师还可以启用新的教学模式,基于小组合作和实践探究等活动,让学生们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发言,将想象到的场景用优美的句子表达出来,通过自己的理解来对课文或者是阅读素材有更加深刻的表达,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讲到《穷人》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首先应该明确每一个课时的教学目标,包括初读课文、理清层次,以及感受桑娜和渔夫善良、淳朴、勤劳的精神品质,学习他们身上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并进一步明确文章表达和写作的方法。在具体的实践当中,教师可以通过续写练习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们对这篇课文之后发生的故事进行充分的想象。在经过各种各样的磨难之后,桑娜和渔夫会继续过上穷人的生活;还是在上天的垂怜之下,有一个发家致富的机会,从此成为他人学习的榜样;亦或是其他几种结局……让学生们可以在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情况之下,对续写这种写作方法有更深刻的理解,并有效还原脑海中的情景,以此来对文章的故事脉络有更加清晰的掌握。
(三)促进师生交流,落实语文要素的训练
统编教材在革新之后,每篇文章练习部分新增了一项内容,即交流平台,主要是为了可以让学生们对该单元文章的语言特点、课文结构和思维模式进行更有效的把握。因此教师需要重视这一平台内容,每讲一篇课文之后,让学生们可以从作者的描述以及自己的想象当中提炼出观点,一方面做好批注,另一方面强化个人的理解和感受,以便于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语文积累和实践感悟的习惯,从而更有效地落实语文要素的培养[3]。
三、结束语
将人文教育融于语文要素的落实之中,并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能够在充分尊重学生们主体地位的情况之下,注重对教材文本的拆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基于文章多样化解读的视角,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其情感体验;最重要的是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们可以在特定的情景当中发挥想象力和观察力,以此来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海燕.统编教材落实语文要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教学通讯,2020(03):81-82.
[2]武凤霞.统编教材语文要素的内涵、序列解析与落实策略[J].小学教学设计,2020(34):4-8.
[3]韩国英.如何落实统编教材语文要素与人文要素[J].青海教育,2020(Z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