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丽先
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上思县第三小学,广西防城港 535518
摘要:现在的学生们都接受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但在现代社会的教学观念中仍然忽视了劳动的作用。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善良的民族,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学生们也应该重视劳动,将劳动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上。而语文作为从小到大学生们都要接触的科目来说,应当让学生们从语文科目中体会到这优良传统,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改变学生们对劳动的思想观念。
关键词:语文;劳动教育;课堂
素质教育提倡大家全面发展,而当代社会的教学观念大多还是停留在“德智”这一块,着急于升学压力,学习成绩的互相比较,往往忽视了对于“体美劳”的发展。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故,培养学生们的劳动精神、劳动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语文,是大家从小到大都会接触到的学科,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们接受并发扬劳动的优良传统,形成自觉劳动的观念。
一、劳动教育的意义
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大多数的学生们只要考虑学习成绩的高低,在家长的呵护中长大,慢慢的失去了对劳动等技能的掌握。为了让学生们能全面发展,应多多参与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接触到更多、更全面的现象。可以了解到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基本都在身边照顾他们,对于家里穿衣服、洗袜子、打扫房间等的基本家务基本不清楚,大多都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对于劳动有着一种厌恶心理,不利于学生们自身思想观念的发展以及品质的提升。
二、“语文”对于“劳动”的重要性
1.语文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文化中,劳动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就是汉字的由来也和劳动密切相关。在远古时期并没有汉字,由于人类的不断劳动与交流中,汉字孕育而生,从最开始的甲骨文,在发展到大篆、小篆,直到汉末的楷书等,这些汉字的演变也和人类的劳动息息相关,甚至于现在的简体,都和社会劳动的发展紧密相连,劳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又刺激着文字的演变[2]。
语文不仅是传授知识的一个学科,还承担着对学生思想启蒙、道德品质及世界观、人生观等的教育,以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目的。古人语:“劳动最光荣”,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教学资源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们形成劳动的观念,积极与平常生活相关,从身边的小事开始让学生们体会到劳动的乐趣。
2.语文课与劳动教育的结合
(1)从课堂内容了解劳动教育
语文课程中有着不少对于劳动的文章,语文教师在课堂讲解时,可以适当的加入劳动内容,让学生们能更有效的理解上课的细节以及培养他们对劳动的意识。
例如,在小学课本中《悯农》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以结合幻灯片等告诉同学们粮食的由来,以此引出劳动的不容易,告诉大家要珍惜粮食;在《慈母情深》中,通过文章对人物心理的描述与对话,表达出母亲善良美好的品质,努力奋斗并通过劳动改变生活的态度;文章《刻舟记》中,通过对舟雕的精细描述表达了对技术性劳动者的一种赞赏;诗歌《清平乐·村居》中“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描述了在古代农田的时光,让学生们感受到劳动的集体性,以及劳动对于平时生活的重要性,让学生们大致的对劳动有一个新的思考;文章《愚公移山》中,借助愚公的形象,表达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拥有顽强毅力的品质,教育学生们要发扬“愚公”精神,不畏艰难险阻。从不同的教学场景中感受劳动的意义,有利于学生们的劳动品质、劳动能力等的素质提升,体会到劳动的魅力,在不同的劳动者身上了解劳动的辛苦[3]。
在语文课文中也能体会到一些对于劳动的感受,在课文《给高粱追肥》中,主要讲述了农民上肥的故事,如有基本的语文知识就能理解课文中施肥的合适时机与量剂。当然,从前的农民们没有关于此类的理解也能庄稼收成,但可以参考袁隆平爷爷的事迹,因为有了科学的种田理论,参考研究前辈们的种田经验,才有了现在的巨大成就,和以前“听天由命”的收获粮食有了跨世纪的进步。语文教师们要熟悉劳动教育的基本任务和目标,深入研究语文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将语文教育和劳动教育相结合,给学生们传达正确的教学理念。
(2)课后活动与劳动教育的联系
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课后语文教师也可以布置家庭作业:如以劳动为中心,加上自己的生活感受,写一篇关于劳动的文章。让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帮助父母打扫房间、洗袜子、择菜等力所能及的家务,体会家长们平时劳动的辛苦,养成劳动的习惯;也可以让家长们带着学生体验一些社会型的劳动,如组织去养老院慰问老人,帮助他们打扫卫生,以及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又或者学校组织公益性的活动:义务植树、公园卫生维持等。让他们亲身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快乐,肯定自己的劳动成果,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更多有效的劳动技能。活动后可以在课堂中组织讨论:“劳动的意义是什么”,引发学生们自主性的思考。通过各项劳动的亲身实践,学习到不同的劳动技能,对自身的劳动过程和感受进行记录与思考,提升对劳动的理解,培养学生们的劳动意识。
此外,家长们也需要和教师们相互配合,给予学生们独立劳动的时间和空间。小学的学生们可以简单的做一些洗袜子、择菜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大一些的学生们,如家里有需要帮助的,也可以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一起去菜市场买个菜、对房间的整理工作等等,让他们能真正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课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能更好的互相促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刺激学生们优秀的劳动精神,培养他们养成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的精神,让他们将劳动渗透到生活、学习的各个环节,促进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审美观,教育出更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肖仁荣. 浅析班级劳动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合路径[J]. 语文课内外,2020(34):40.
[2]龙慧杰. 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J]. 语文课内外,2020(12):350.
[3]汪家根.论劳动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运用中的探索[J]. 语文课内外,2019(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