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二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转变分析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4期   作者:韦伟益
[导读] 随着我国当前时期教育改革逐渐深化,教育事业也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韦伟益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东兰县泗孟乡屯长小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河池市 547401

        摘要:随着我国当前时期教育改革逐渐深化,教育事业也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语文这门学科在小学学习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具有人文性的同时还具有实用性。好的语文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当中,进而促使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学时期,转变教学语言既可以更好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又能够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思想,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实践,实现内容和形式上的改革创新,与此同时,也要在语文学科内容的学习时不光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还要转变教学语言,适当融入人文素养,进而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二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方法分析

一、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现状
(一)教学方法传统且单一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中,教师往往习惯于先提出问题,例如文章的写作背景、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内心感受等,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文章通读,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寻找答案。这导致很多学生阅读文章的时候完全不会仔细感受文章内容,唯一的目的就是快速寻找答案,匆忙通读一遍文章之后只能记住文章的大概,并不能理解文章的实际含义。学生也不会对阅读和语文学习产生兴趣,进而难以展开课堂教学[1]。
(二)学生缺乏对学习内容的深入思考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般会对重点内容展开讲解,对于和考试无关的知识往往不会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就导致学生所能了解到的知识点和思考层面比较片面,在头脑之中并不会形成知识框架。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求和对语文知识的整体把握,难以培养和开发出学生语文的学习潜力和思维能力。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语文阅读丧失学习热情,并且课堂的教学质量也很难得到有效提高。
二、小学语文课堂转变教学语言的优点
(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和学生关系
        互动教学的重点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与学生关系非常重要,直接影响着互动教育能否有效开展。教师要态度亲切,自然地融入到学生群体当中,在开展教学时,要注意自己的语气和表达方式,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不吝惜赞美之词,表扬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而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师也要引导学生之间建立和谐关系,进而提高互动教学的质量。
(二)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过程当中,创造良好的互动教学环境是开展优秀教学的重要方法。在进行授课时,教师要采取平易近人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身心放松,随后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例如在学习文章时,教师可以把这堂课的主题设计成伟大的父爱,让学生在课前事先收集父爱的故事,或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在课上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和同学们分享自己准备的故事,进而自然地引入所学文章[2]。
三、小学语文课堂转变教学语言有效措施
(一)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想要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中转变教学语言,首先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自主提高人文素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根据教学需要,清晰培养目标,并且能够在挖掘教材深层价值和内容的基础上开展教学,与此同时能够把积极的思想和精神和学生进行分享和渗透。另外,教师在实际授课当中,要想达到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就需要教师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在教学中拥有将语文知识内容和人文素养相结合的能力,使语文教学发挥出实际作用,以更好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
(二)将学习内容与语言转变相结合
        要在初中语文的教学里有效转变教学语言,就要深挖教材中能够传达人文情感的有关内容,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口语表达、写作和阅读等学习内容中转变教学语言,进而促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例如,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写好汉字也属于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学习时不仅要关注文字的写法和读音,也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融入历史故事等,这样不仅增加了学习内容的趣味性,更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在进行语文阅读内容的学习时,这一教学过程对转变教学语言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教师可以通过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转变教学语言,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还可以扩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三)在教学实际过程中转变语言表达方式
        在开展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里,要想将语言的转变合理渗透其中,则需要在授课过程中积极融入创新思想。首先需要教师充分运用教学资源,比如在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一篇文章时,结合文章内容设计教学场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活动和中心思想,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四)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
        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基础时期,思维活跃且发散,这就为教学时展开分组提供了依据。所以在授课过程当中,教师要充分分析和掌握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合理划分学习小组,进而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同时便于教学语言的转变。例如在某一课文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比如文章的作者是谁,文章主要包括哪几方面内容,作者想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等等。这一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建立具有联系性的思维。然后教师可以把班级内的学生分为几个组,分别朗读文章,同时检验预习成果,通过组与组之间的对比,形成良性的竞争,激发学生学习和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学习不断进步。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当中,要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在学习内容中感受语文的内在价值,从中积极发掘人文精神,教师也要根据教学内容选用创新的方法和多种教学手段,充分结合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空间,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接受文化的熏陶,进而提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严欣.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转变[D].浙江师范大学,2020.
[2]罗艳.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调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0.
[3]周媛.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现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