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善优
江西吉安市泰和县实验三小,江西吉安343700
摘要:当前的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观念,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德育教育不仅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加强道德教育的观念和意识,将数学科学与德育教育有效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以创设高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教育;有效整合
小学生正处于逻辑思维发展的启蒙阶段,道德观念和思想意识还未成熟,需要教师的及时引导。数学是较为抽象性的逻辑科学,具有知识性和思想性,具有巨大的智力价值,还具有深远的道德价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将德育与数学相融合,在数学实践中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丰富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眼界,实现德育和智育的双重教育,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结合数学教材,渗透德育教育
当前存在的数学教材较为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涵盖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为数学与德育的相互融合奠定了基础。在小学课堂中,教师应深入分析教材内容,挖掘教材中涵盖的德育思想,结合学生的德育水平和思想观念,将德育教育贯穿在数学教学中,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渗透德育教育[1]。例如,在学习“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时,教师应在讲授种树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基础上,向学生强调校园美化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保护环境,爱护卫生,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生态美化的道德素养。植树问题是小学高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师以数学教材为基础,强调植树的重要性,拓展到社会中的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利用本节课所学的植树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植树问题,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实践能力。教师应向学生讲授汽车尾气和工厂排污的危害,强调学生日常的浪费水资源行为和乱扔垃圾行为,对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并教授学生做好日常卫生和环保的措施。此外,植树节是三月十二日,春天是植树的季节,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植树活动,在实际活动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数学教材实际,挖掘德育教育的内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渗透德育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水平。
二、创设教学情境,融合德育教育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注意力难以长时间的集中,面对抽象性的数学概念,无法深入理解教材内容,会导致课堂效率下降,以及无法与德育教育有效融合。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学习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应用电子平台和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与德育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动画,并设计3-5分钟的微课,以冲击学生的视觉等各种感官,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2]。例如,在学习“可能性”这节课时,教师应向学生播放掷骰子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讲解掷骰子的相关规则,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重难点的兴趣。
教师准备骰子,发放给各个学习小组,组织学生进行掷骰子比赛,向学生提问:掷一个骰子,可能掷出哪些数?每个数出现的可能性相同吗?之后,引入本节课的重点:同时掷两个骰子,得到两个数,想一想,它们的和可能有哪些?在掷骰子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遵守游戏规则,按照顺序轮流掷骰子,强调掷骰子的可能性是相同的。在游戏中有游戏规则,在校园中有校园规则,在社会中有社会规则。在“可能性”这节课中,教师应将掷骰子的游戏规则与社会规则相融合,向学生播放遵守“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的交通规则视频,设计“在公交车上帮助老弱病残孕”的微课,将本节课中的掷骰子规则拓展到社会中的交通规则、校园规则中,要求学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在校园中遵守课堂秩序和校园秩序,以保证正常的上课秩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规则意识,引导学生遵守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三、开展实践活动,落实德育教育
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局限于课本的讲授,采取“例题—公式—习题”的练习方式,导致数学课堂的理论性教学,渗透的德育教育过于书面化,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无法利用实践检验认识的正确性。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应学习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开展科学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开动脑力,积极落实德育教育,强化学生道德观念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3]。新时代对学生的要求,不是高分低能的巨婴儿,而是遵守社会公德的高质量优秀人才。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活动的调查、分析、假设、整理,在整个活动程序中落实德育教育,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例如,在学习“数学广角──找次品”时,教师在讲解天平使用方法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找出不同质量的零件和物品。教师在本节课中,应以“处理次品”为主题,组织学生分析、探究次品的处理措施。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会出现废弃的作业本、书本,丢掉的水杯、铅笔等。物品使用之后,重量与新的物品会产生不同,学生在使用天平称重之后,积极探讨次品的处理方法。教师应把握社会实践活动的时机,组织学生将废弃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进行回收再利用,提升物品的使用率。像丢掉的水杯可以做笔筒;废弃的作业本可以在反面画画、演算;无法继续使用的铅笔可以将铅笔头卷在纸筒里,纸筒作为笔杆,铅笔头可以继续写字。“勤俭能够致富,节约能够守财”。在社会实践中,教师应将勤俭节约的德育教育渗透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节约美德,形成优秀的品行和节约的日常习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结语:
在当前的教育体制改革进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将数学知识与道德教育有效融合,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性和应用性,深入探究数学教材,创设生动形象的德育情境,在生活实践中落实德育教育,以促进学生德育与智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准和思想品德,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黎燕.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探讨[J]. 考试周刊, 2020, 000(038):61-62.
[2]宋倩. 游戏化教学背景下小学数学与德育的有效融合[J]. 好家长, 2019, 000(037):P.130-130.
[3]曾国荣.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与德育教学的有效结合[J]. 数码设计.CG WORLD, 2019, 008(010):P.156-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