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俊坦
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教师进修学校,福建省 福州市 350000
摘要:随着时代的更新进步,课程改革的日益推进下,课程教学模式也有了很大的创新,导学案教学模式作为新课程改革下最具有代表性的课程教学被中小学教育所重视,为了能够更好的让导学案教学莫斯在小学数学中得以更好的擦胡更新实践,本文对此展开了深度的研究。
关键词:小学;导学案;数学;
预学于学习效率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导学案就可将预学作用发挥至极致,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导学案模式能够更好的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一、相关理论概念
(一)导学案的含义
一般来讲,在小学数学导学案教学过程中,是将“导”作为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进行自主学习,这样的一种方式编写成导学案。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导学案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体现。在导学案的投入到实际教学中,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与协调配合,这样才能够将导学案的作用释放出来,既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当导学案应用到了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最为常用的方式就是小组合作学习与导学案相互渗透。并且,教学模式也由传统的教师讲解转变成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使得学生成为记录教学的主体。新课程标准的日益普及下,小学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样的过程中,导学案起到了绝对的促进作用。故而,它在小学教学中至关重要、或不可缺。
(二)导学案的原则
其一,启发性。这是导学案最为显著的特点,在教师应用导学案的过程中,需要利用各种各样的问题来启发引导学生,才能给予学生不同程度的刺激,进而激发学生的潜能,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个人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学生才会再次基础上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渗透数学知识。其二,层次性。导学案的设计是依托教材进行的,以教学目标为宗旨,以教材内容为核心,所以在教师设计导学案时要着重考虑不同学生的特点,再具有针对性的分别进行导学案的设计,导学案设计的难度最好阶梯递增式增加,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消化学习内容,获得更为优质的学习效果。其三,思维拓展性。学生再通过导学案学习之后,在很大程度上会使得自身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培养发散,同时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更好的培养数学思维,渗透数学知识。其四,探索性。导学案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过多的探索性内容予以添加,这样才能够更好的通过导学案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进而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这样不仅仅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综上所述,这四点不仅仅是导学案编写的原则,同时也是学生在使用导学案时应该遵循的。启发性原则突出强调了教师在课上进行教学时要通过设置启发性问题来引导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主探索问题的答案,进而对数学问题能够得到更深入的研究,从而总结出数学规律,挖掘数学奥秘。层次性特点则是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入手的,教师要充分的掌握这个阶段小学生的心理特质,在进行导学案的讲解过程中,要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水平较高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求就要高一些,水平较低学习能力弱的同学,要求也要放低一些,与此同时,数学知识的层次性也要格外注意。导学案的思维拓展性,突出体现在了小学数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要格外注意自身的教学方式,要注意导学案编撰过程中,它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对学生的思维发散有所帮助,是否充分拓展了学生的逻辑。教师也要格外注意自身的教学方式避免灌输式,要注意启发开拓,利于学生的思维锻炼。探索性的特点则是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能够自主深入探究,从而予以高效的解决。
三、小学数学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探究
(一)导学案的设计
1.新课改目标要认真研读
传统来讲,课程目标都是一切教育活动的统领,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新课改教学目标的认真研读格外重要,基于此才能够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才能够将教材内容科学合理的搬到导学案上,让导学案更加的辅助教师的教学。但是很多教师对这样的问题严重的忽视了,就会教材内容没有取舍,都一股脑的在导学案上。这样的教学会使得整个教学没有目标,缺乏思路,也不会做出创新与改变。
2.备教材,备学生
为了能够更好的将小学数学导学案做出创新与改变,只有将教材吃透,研究明白,才能够科学合理的设计出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导学案。因为不同章节、不同内容的教材知识点思路不一样,这样就会让导学案的风格也较为丰富,要积极依照其特点做出适当的调整,才能够更好的辅助学生学习。同时,在导学案设计的过程中,也要格外注意每个学段学生的年龄,小学数学的导学案设计最好能够满足小学生稚嫩的心灵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从而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满足教学目标。
3.导学案的问题设计一定要有层次性
因为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所以在导学案的设计上,问题的难度也要注意层次阶梯性的划分难度,充分满足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学生循序渐进的发散思维,同时在导学案的设计上也要不要过于复杂,要以简约为主,因为导学案是课前学生的预习,没有深入的探索,不宜过难过深的问题设计[1]。
(二)学生的使用
1. 培训学生使用导学案
因为导学案是小学生的初步接触,于从未接触过导学案的小学生而言,在导学案的自主使用上有很大的费力,所以,在学生的使用之前,要对小学生进行统一的导学案培训。培训方面不仅包括使用方法,也要对导学案的作用、功能及结构对学生进行清晰的表述,让学生能够明白导学案的重要性,在日常的学习中能够重点使用。同时也要注意在导学案的使用前,要提前一天发给学生,并让学生利用双色笔对导学案进行标注使用。
2.加强小组建设
一般而言,导学案的教学模式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另一种方式,所以,可以着重构建小组,让小组的合作交流中共同完成导学案的填写工作。
在小组建设中要格外注意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以及学生之间不同的习惯、男女比例的搭配,这样能够促进学生之间能够优势互补,共同学习,共同交流。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学生每科的学习效果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在小组建设中,教师可以建立每科的小组,让小组之间形成竞争,进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
3.加强纪律监督,避免小组学习流于形式
由于小学生刚刚度过咿呀学语的稚嫩阶段,所以自控力不强,普遍活泼好动,经常会在上课过程中做与课堂无关的活动,在小组也会“浑水摸鱼”,这样的教学现象不仅能够使得学生自己学不进去,也会很容易影响到其他同学的学习。所以,在这个时候,更加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督作用,或者在小组建设中培养出一名纪律委员来维持组内的纪律,让学生在自主写导学案的过程中能够有所收获,有所进步[2]。
(三)教师的使用
1.要科学合理定位导学案
一般,刚刚接触导学案的教师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就是将导学案当成习题册来进行讲授,这样就会使得导学案失去了原有的功能。所以,教师要重点关注“导学案”中的“导”字,要让这本学案真正的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教师要对导学案认真的钻研,并且积极参加相关的交流培训。同时,导学案的出现,也会使得很多教师忽视了教材,因为导学案上科学的将教材内容合理的呈现出来,所以,教师就会图省事,在进行讲授上会忽视了教材,这样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师如何将学生、教材、导学案有机的融合起来,就需要教师能够做足准备,并对它们之间的练习紧密相接,才能够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2.教师讲解知识点应有取舍,务必做到精讲到位
导学案的创新实践上,其设计师一方面,教师的使用也是一方面。所以,教师在构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导学案后,要对其完成的内容进行一定的详略得到的境界,有些简单的内容就可以一嘴带过,甚至不讲。有些难点,教师就要投以全部的精力向学生认真讲授,做到精讲到位。其实这样详略得当的讲解上,导学案在很大程度上起了推进作用,在一般的导学案内容的编排上,都是以课堂基础展开的,所以教师详略得当的讲课安排,也使得导学案的价值发挥了出来。此外,教师也要在课堂的语言上格外注意,对小学多注重赞美,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同时,对于一些学生的不当之处教师也要委婉的指出,要让学生能够认识到错误,也能够保护好其自尊心。
3.准确把握教师角色做到“导”而“不扰”
导学案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下推出,更加要求教师要对其课堂进行科学的组织和引导,同时也要起到监督和促进的作用。学生在自主探索学习编写导学案过程中, 教师切记自己的音量大小,不要影响学生的思考,不要左右学生的思维,要明白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要对于学生给与充分的相信[3]。
(四)教学的设计上
1.巧设提问 启发引导
数学课堂导学案中的提问内容,应符合教学目标要求,包含教材知识点,并全面考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吸收现状。在设计数学问题时,应坚持为课堂教学服务的理念,全面调动学生思维,助力其主动学习全新的数学知识,并将新知识与旧知识加以关联,进而达到理想中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为此,在教师设计课堂提问问题前,需明白设计什么样的问题,以及设计该问题的目的。其次,数学课堂提问的目的,应具有启迪性。换言之,缺少启迪性的问题,不能发挥提问实效性,无法全面激发学生思维。数学问题提问的初衷,在于让学生开阔大脑、锻炼思维,加深其对数学知识的印象。例如,在学习“圆”的内容时,教师便可以借助幻灯片为学生展示相关材料,如形状丰富的“车轮”,并向学生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现在做得小汽车、火车、自行车的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吗?换成三角形的会怎样呢?”当学生面对这些问题时,受好奇心驱使,便会主动思考,在脑海中现象三角形轮胎的汽车会是什么样子,以此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到问题探究中。小学生身心正在快速发展阶段,对一切未知事物都保持好奇心理。如果数学课堂极为平淡、无奇,则很难吸引学生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一路下滑。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问题时,应该创设相应的环境,为课堂问题平添几分趣味性,以确保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接收新知识。
2.创设情境 开拓学生的思维
受到全面推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影响,小学数学方面的教研人员和教材编撰者逐渐认识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思维激发的重要性,因此在教材中融入了大量的思维激发的教育内容,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好的思维发散,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内化,切实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效。基于此,小学数学导学案的编写中,也融入了情境创设性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导学案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能够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教材中发散思维的知识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并且通过创设情境教学法将思维特点充分的展现出来,让学生能够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获得一定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培养。例如在对《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体会到各个图形的面积和单位,所以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了相应的教学情境,即在各种不同形状的物体上,教师变换不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分析,让学生亲手去触摸桌面,书面、文具盒面、等等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情境进行研究和分析,并积极探索相应什么是面积,如何计算面积,在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能够逐步寻求问题的解决路径,在导学案的编写中也可以绘制出金字塔式模型,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阶梯递增式解决问题,每完成一项九在模型中填写一项,这样使得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也能够得到良好的培养,对学生思维发展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探究中,设计过程要对新课改目标要认真研读,才能够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此外,要基于教材和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在学生的使用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培训,也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对导学案的填写,同时也要注意加强监督,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最后,在教师的使用过程中,要科学定位导学案,不要过于依赖,也不要忽视教材的重要。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全面的引导,让学生的潜力无限被激发。
参考文献:
[1] 李行兵, 李立兵. 浅谈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的导学案教学模式[J]. 孩子天地, 2016, 000(017):P.132-133.
[2] 雷锦天. 小学数学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创新应用[J]. 天津教育, 2019, 000(011):120-121.
[3] 李丽敏.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导学案有效应用探究[J]. 软件:电子版, 2017, 000(00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