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4期   作者:伍晓慧
[导读] 现代化教学系统的深入,使得分层教学的模式逐渐运用到各个学科
        伍晓慧
        广西白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常么小学, 广西白色市533500

        摘要:现代化教学系统的深入,使得分层教学的模式逐渐运用到各个学科。新课标对教学的要求也提出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此,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利用分层教学模式对小学数学的教学进行一个改革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分层教学模式应用到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探求更加高效有益的教学方案,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分层教学;小学数学;应用探究

        在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小学的班级人数都比较多,但学习是一件个性化的事,很多老师没有办法在课堂上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情况,只能采取折中的办法。这种讲课方式虽然有其适应性,但是对每一个学生来说学习的效果却不高。因此,有必要对小学的教学进行一个分层教育模式,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策略。以下是从两个层面来对分层教育模式的一个应用探析。
一、分层教学模式——教师层面
        (一)教学目标的分层
        首先是在老师层面,对于教学目标需要有明确的分层。教学目标是指在一个阶段性的学习中需要掌握的一个大概的能力指标,它是教学的目的和希望达到的成果[1]。在小学数学一至三年级的教学中,应该按照年级来分层设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和接受能力的不同,分别进行目标设置。如一年级的学生主要是认识数字,学会基础的加减法。而二年级的学生就开始涉及到乘除法,并且在下学期的目标中应该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到了三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又更高一点,可以在基础的加减乘除上进行强化,比如涉及到两位数的乘法。这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让学生有一个逐渐深入的学习过程,对于知识点的掌握能力更加透彻。
        (二)教学内容的分层
        设置了详细的教学目标之后,应该对更加细致的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教学内容涉及的就是学生在每个阶段性的学习中对知识点掌握程度的一个划分[2]。可以在课前对知识进行划分,分为了解、初步掌握和完全掌握。这些都是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对课堂讲课的一个分层。在这种分层下,对于一些教学目标之外的拓展性知识,只需要了解便可,方便学生进行一个知识点的充实和丰富。而对于一些按年龄划分里需要初步掌握的知识,比如在一年级需要初步掌握的加减法。这时候应该在课堂上多进行一些讲解,以便学生掌握。而对于课程目标里必须掌握的内容,比如到二年级时必须完全掌握加减法的运用。这个时候就要要求学生对之前只是初步掌握的知识进行一个巩固和深化。力求让所有学生都能完全掌握这个内容。当学生都对这个知识点熟知并掌握之后,便可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有规律性和阶段性,更容易接受和掌握。
二、分层教学模式——学生层面
        (一)学生能力的分层
        在分层教学模式中,最主要的分层方面就是学生层面[3]。在这个层面上,首先是对学生能力的一个分层。

尽管我们说每个孩子都是天使一般,都是从一张白纸开始学习,但因为个人的因素,每个孩子呈现不同的特征。有些学生天生学习能力更好一些,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反馈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比同龄好上一些。而有些学生可能对数学不是那么擅长,对于数字不太敏感,接受起来就要困难得多。因此,基于学生的自身能力,需要对学生进行一个详细地分层。将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上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等生。这么分层不是对学生能力的歧视,而是为了更好的对学习进行教学。对于优等生来讲,他的接受能力将会好得多,在一年级教学加减法时,掌握的能力将会更快。而这时候老师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差等生上,因为接受能力的不足,导致在一年级时不能很好地跟上课程进度,这时候就需要老师给予额外的关注,帮着这些需要掌握基础知识。因此,给学生能力分层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自我发展环境。
        (二)题目难度的分层
        在对学生能力分层的同时,也需要结合题目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类教学。在课程设置时应照顾到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习时的题目分为基础题、中等题、提高题、拓展题等等。这些题目的设置结合学生能力的设置,比如优等生可以在掌握了中等题之后进行一个提高题的训练。这种难度的题目对他们来说是恰好能够锻炼所学的知识的。而对差等生只需要进行一个基础题目的训练。他们的接受能力较弱一些,基础题可以巩固他们的基础,将一些课堂上反复强调的需要掌握的知识尽可能的掌握。这样不仅可以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来进行学习,还可以让他们在各自的学习范围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差等生不再因为题目太难而丧失信心,优等生也不会因为掌握了基本知识就沾沾自喜。他们都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训练和学习,这也是分层教学模式的核心,让学习能够因材施教,让学生能够各取所需。
        (三)评价体系的分层
        在进行了能力和题目的分层之后,评价体系的分层也至关重要。在以往的评价体系中,都是采取大锅饭的形式,所有学生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4]。这种方式虽然比较折中,但显然不能够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容易产生偏差。因此,在评价体系上,首先需要做到分层评价。对于优等生而言,他们需要的是监督和促进,让他们在遥遥领先的基础上能够保持学习的心态。而对于中等和差等生而言,他们更需要的是鼓励和支持。因此在评价的时候,应该因人而异。在优等生做完中等题时,应该引导他们尝试一些拓展题,在夸奖的同时促进他们更进一步。而对于中差等生,应该在他们做完基础题时就不要吝啬自己的肯定和夸奖,给他们建立起学习的信心,以便于以后的学习生活的展开。另外,在评价时,除了老师方面对于学习成果的评价,还应该有学生层面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以及家长层面的评价。这些评价体系的多样化能够更加全面地体现一个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从而为他们制定更好的学习计划,促进他们的成长。
结束语:
        总之,分层教学模式是一个比较适合当前小学生教育的模式。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从老师层面和学生层面进行不同指标的分层,更有益于学生的发展。无论是老师层面的目标和内容的分层,还是学生层面能力、题目及评价体系的分层,都是为了学生能够拥有一个更好的学习发展空间,切实地提高学生们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白芳.小学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索[J].试题与研究,2020(36):98-99.
[2]冯辰晨.小学数学实施分层异步教学的措施研究[J].新课程,2020(51):64.
[3]傅明波.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96):51-52.
[4]王进.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实施分析[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20):47-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