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应用与体会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4期   作者:牟永良
[导读]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初中数学学科要注重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

        牟永良
        山东省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初级中学
        摘要: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初中数学学科要注重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开展自主式教学、兴趣式教学。教师通过运用研究性学习模式,促使学生的思维意识、行为能力科学地培养,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深入探究的能力,为高效开展研究性学习做好准备。另外,教师要结合初中阶段数学学科的特点,设计适宜的学习方案,让学生在研究性思维的启发下,有效平衡“教”与“学”的关系,进而深入学习数学知识、挖掘数学内涵,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基于此,对初中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应用与体会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教学;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模式
引言
        在素质教育的视角下,初中数学教学不仅要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也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而结合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建立,更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继而在结合问题分析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充分了解探究性学习的内容,认识到将这种方法融入到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并结合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探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探究性学习的有效策略。
一、探究性学习在初中课堂中运用的重要性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多采用封闭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生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机械地记忆、模仿,从而获得数学知识。而探究性学习,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不同,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探究性学习模式中,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还可以在探究学习中将传统的知识引导转变为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探究性学习可以直接转变传统教学的模式,将学生放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效果。此外,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探究性学习,还可以转变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不良情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分析,情感也开始从最初对新知的热情,转移到对未知领域的迷惑,再到对疑难问题的困惑,最后出现了对实践探究结果的欣喜之情。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单调地重复,而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教学效果也在学生情感的影响下得到提升。
二、初中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应用策略
        (一)开展小组合作,启发研究意识
        在运用研究性学习模式时,要配合适宜的学习方法,例如,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对启发学生的研究意识、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研究思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实际需求,科学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背景下,进行知识交互、方法交互、思维交互、能力交互,既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研究意识,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另外,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举一反三。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促使学生可以高效完成学习任务,科学培养学习能力。教师要尽量选择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发散学生的思维,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
        (二)合理安排探究时间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为确保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性,不仅仅要结合教学目标分析,也需要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从而合理地安排时间,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尽量结合教学的需求,详细点拨学生的方法,找准时机渗透,既要做到详尽得当,又要给予学生一些自由探究的实践,从而契合实际情况找到引导的切入点,继而在不断探索中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例如,在讲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时候,为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讨的空间,在开展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知识,并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探索知识的要点。等到学生基本得出结果之后,再深入到小组中认真聆听每一名学生的发言,从而针对不同的情况适当引导。最后,教师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小组探讨的结果分享给大家。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实现教师个性化引导与学生小组探究的共同进行,可以大大节约课堂探讨的时间。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三)创设问题情境,营造研究氛围
        在开展数学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特点、认知特点等,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意识有效养成,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做好铺垫。对于中学生来说,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思维意识和思考能力,在对数学知识的处理上,具有一定的技能,但是这些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提升。因此,教师运用研究性学习模式帮助学生有效锻炼并充分发挥数学的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在实际学习中,能够以问题为核心,开展发散性研究活动,深入研究数学知识,从中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进而提高自身的数学综合学习能力。另外,问题情境的创设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兴趣为切入点,投入时间和精力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学习初中数学中的“有理数平方”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以简单的数学实践活动,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并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营造研究氛围,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例如,教师组织学生将一张A4白纸对折10次后,进行提问:“对折10次后是多少层?”通过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平方”知识上,促使学生研究兴趣的产生,进而开展实践研究活动。这个过程就是对“平方”的相关知识研究的过程,教师要从旁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高中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四)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初中数学教学实际当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出现障碍,一般是因为任课老师囿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做出适当的调整。因此,如果想要使研究性学习被广泛运用于初中数学的教学当中,并且还能有所成效,就需要任课老师改变思路,改革自己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比如,在《图形的旋转》这一节的内容教学中,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和制定学习目标,通过资料的搜集和信息的整合,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应用水平。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钟面,其中包含三个指针,根据三个指针的旋转来理解旋转这一运动,以及旋转的几个要素。整个过程都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去认识、发现新的知识,完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老师只是起到启发和辅助的作用,而不能够代替学生去进行具体的实践工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学习差异、认知能力、理解水平等,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促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要具备研究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初中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和数学综合知识的拓展能力,全面缩小中学生在数学学科上的差异,有效地实现数学知识教学水平均等化、数学成绩均衡化的目标,全面提高中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秦玉国.浅谈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兴趣培养的方式[J].亚太教育,2019(11):113.
[2]陈秋莲.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课堂设计[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1):24.
[3]詹娟.初中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9(11):70.
[4]马威威.初中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中),2019(11):171.
[5]兰永兄.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尝试与研究[J].新课程(中),2019(11):1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