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慧美
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板桥中心学校小屯小学 652200
摘要:数学的方法逻辑用于生活中是非常实用的,因此数学的学习是每位同学学习生涯中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老师应当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让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而并非只是以死记硬背的形式传播知识,小学数学老师要调动学生积极性,以用为目的,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和提高,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素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进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应对措施
引言:对于小学生来言,完成学习任务就是学习中的最终目标,目前随着我国教育部门的改革,小学数学的课程内容日益增多,小学生的学习压力也增大的很多,许多小学生对数学课程产生了厌烦的心理,这就需要教育部门与学校共同配合起来,让小学生在先进设备的学习中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切实将精力投入到地学习课程中去。因为小学数学涉及多种题型,需要老师对不同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化,协调课程内容,利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巧妙地融入到教学课程中,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目前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现状
教学模式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也作出了创新举措,将育人的观念时刻牢记在心,促进学生数学成绩提高的同时提高他们自身创新思维能力。目前,当代小学教师在正式开课之前都要提前准备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但是往往课堂的教学进程很难按照计划进行,这是小学课堂最大的问题。就比如说小学应用题,一般小学的应用题会涉及到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利用数学创新思维的逻辑性来锻炼小学生的应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很好地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然而,大多数老师一味注重小学生的解题能力,忽视了练习应用题的真正用意,这样反而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老师要没有认识到解题方式的固式教育很难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应该让小学生意识到解题过程才是练习应用题的真正精华,因为其中的逻辑关系是十分有趣的,因此老师今后不要再向学生灌输追求正确答案的思想,应该让他们真正地去寻找正确答案的来源,这才是学习数学知识的真正意义。
二、关于小学生提高数学创新能力的相关策略
2.1将实际生活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
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老师可以寻找一些经典的生活素材,将它们与数学知识结合在一起,在增加学生熟悉感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其实,数学与生活之间息息相关,数学的应用其实十分广泛的,生活的计算就是最好的数学题,就像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一般,就是拿数据代入带生活真实的情境中,可以让小学生们在学习中贴近生活,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老师可以让小学生将数据代入他们自己设计的生活情境,让他们成为数学的出题人,在锻炼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从而更加投入到数学学习的课堂中去。既然爱玩是小孩子的天性,那玩具就是小孩子手中的宝贝。这对有效问题的情景创设也是一个很好的启发,可以让孩子扮演一个小小的玩具店老板,还有学生扮演买玩具的小顾客。一个玩具5元,小顾客拿了20元给玩具店老板需要找顾客多少钱,让小学生自己算。在这个情景中还可以教小学生一些礼貌用语,比如:谢谢常挂嘴边。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是创新教学方法的长久之计。小学数学学习的都是一些较为基础的数学计算题,如果小学生很难将实际生活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老师可以让他们主动贴近生活,注意生活关于买卖的问题,这种有趣的教学活动可以很好联系生活素材,从而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2.2让学生在课堂中唤醒自身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概念中有许多较难理解的知识,需要从抽象的概念中形成自己的思维,从而进一步形成自身的解题思路。其实,大多数数学题都可以通过实践来形成自我的数学思维。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天生就具备的,是需要在后天的启发中培养的,在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在课堂中大胆地暴露出他们的创新能力,这对培养他们的自信也是十分有利的。比如在学习一些特殊四边形时,老师可以讲解圆内四边形时,可以让学生结合之前学习的矩形、菱形、平行四边形等特殊四边形对新学内容进行探讨,让他们自主地唤醒自身的创新意识,找寻圆内四边形的特征和性质,引导他们去主动地去探究数学的奥妙,在创新学习中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趣味性,从而更加激发他们培养创新能力的兴趣。
结束语:
数学被列为我国教育科目的必选之一,从小都要学习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数学中的逻辑思维非常能够锻炼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让小学生从小就培养自身创新能力。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新课改的要求之一,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性,希望数学教师在讲解教材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晓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J].教育实践与研究版,2018(27):27.
[2]许尊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D].华东师范大学,2019,(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