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4期   作者:莫官桥
[导读] 生活情境是现代教育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莫官桥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八步区信都镇福桥小学,广西贺州    542813
        摘要:生活情境是现代教育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将实际生活与知识融合,运用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创建学习情景,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把握生活情境的优势,结合学生年龄特征挖掘教材中与生活相关联的知识,进而创设趣味、丰富的生活化学习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数学思维和能力。
        关键词: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学;实践
        小学是学生为今后学习生涯奠定基础的关键阶段,所以无论是学科认知,还是思维方式、基础能力,都需要综合进行培育。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学需要融入适宜且高效的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数学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有效掌握知识。其中生活情境具有现实应用价值,既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在教学中有易于降低知识难度,更好地强化学生的数学学习素养。本文即以此为方向,探索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一、基于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数学生活情境
        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需要将知识与生活联系,通过学生熟知的生活事物来激发兴趣,并在情景的刺激下有效调动生活经验探索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而在创设生活情境中,教师需要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数学能力,所提取的生活信息要能够符合学生的认知,保证学生可以从情景中产生熟悉感和代入感[1]。此外,以生活情境来探索知识,要能够将知识进行转化,即整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和经常性遇到的事情,形成趣味化的情景,使学生从中产生共鸣,运用灵活的思维更高效地分析数学知识,以此对数学保持浓厚的兴趣和持续学习的动力。
        以“生活中的负数”这一内容为例,通过分析教材知识结构,将其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连接,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调动个人的经验去了解负数的意义,并在生活情境的探究中学会用正、负数来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教师要把握当前学生的数学能力,通过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来突出主体地位,使其能够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从学科意识上懂得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熟知的篮球比赛、班级转学人数等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完整的数字信息,然后指导学生将听到的数字信息准确地记录下来。针对这一情境,学生可以更快地自主发挥,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在师生共同就此结果讨论时,可以发现学生的记录方式并不相同,由此可以借助此情境引出数学语言,让学生准确认识正、负数,深刻体会它在实际生活中扮演的意义,由此凝聚注意力掌握具体的表示方法,以为今后有效应用奠定良好基础。


二、以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创设学习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同时也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生活情境要注重学生的主体特征,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提供观察和交流的平台,促使学生有更多的空间从身边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一方面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认识其在生活中的价值,另一方面活跃数学思维,懂得多角度思考数学知识[2]。其中要注意的是,尽管学生具备相应的生活经验,但在能力欠缺的情况下很难从中发现数学规律,所以教师要适当引导,采用问题、图片等情景来启发,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此外,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更注重知识理论的引导,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体验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当前,生动情景的实践中需要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建构丰富多样的数学问题情境,指导学生整合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来解答问题,深化数学思维,使其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建构完整的数学认知体系[3]。
        例如在教“观察物体”这一内容时,对于情景图的展示,教师可以选取学生熟知的生活场景,从而凝聚学生注意力,让他们通过以往的观察经验和生活印象快速判断出情景图中人物的具体位置,让自己的空间想象力得到发展。同时,课堂中组织生活化的观察活动,使学生对生活中的物体角度和位置进行观察、推理和验证,建构空间观念,体会观察的乐趣。
三、组织生活探究情境发展学生应用能力
        素质教育深入实施的当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除了掌握理论知识技能,更要懂得以数学来解释生活现象,建构完整的数学思维体系,懂得将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所以,在生活情境的实践中,即要以此为诱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也要建构生活化的数学探究问题,使学生在知识的启发下观察并且探究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并相应整合知识独立思考,有效解决问题,加强个人的数学综合素养[4]。
        例如在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实际生活中有关组合面积计算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学过的面积公式来解决。为此,学生可以经历自主思考,调动知识经验以及交流探究的过程,更好地发展迁移类推和抽象概括的能力,最终得出有效的思路和结果,优化数学思维观念,并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建立持续学习的动力。比如在幻灯片中为学生展示他们所熟知的客厅平面图,形成直观情景,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何求出客厅的面积?就此在班级中展开讨论,学生可以试着将其转化为自己学过的图形,比如分割为长方性,由此客厅的面积相等于几个长方形面积的总和。并在情景下引导学生总结数学数学思维方法,促使学生可以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选择计算技巧得出正确结论,从而提高数学问题的能力。
结语
        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现实应用意义,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使教学过程充满活力,提高实际教学效率。具体应用中则要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场景来引导他们理解知识,认识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从而建构正确的数学认知。同时以生动情景组织学生探究数学问题,更高效地掌握数学难点,在学习中取得突破。此外,教学中需要组织生活化的探究情景,指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在生活场景中解决问题,达到学有所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荣丽.生活情境教学法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探究[J].才智,2020(27):157-158.
[2]王正巧.生活情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探析[J].农家参谋,2019(24):106.
[3]高泽琴.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相关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2):249.
[4]薛飞飞.生活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7):2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