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主体矛盾及其改进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4期   作者:肖幸武
[导读] 本文通过对班级管理主体矛盾分析得出
        肖幸武

        湘潭市雨湖区泉塘子中学   湖南省  411100


        摘要:本文通过对班级管理主体矛盾分析得出,班主任和学生目标,需求和想法不一致,同时提出三点改进意见,希望通过创建班主任和学生管理制度和构建班主任和学生互动制度达到解决班级管理主体矛盾及其改进的目的。
        关键词:班级管理;主体矛盾;班级管理主体
        引言:在班级教育管理中强化培养学生主体性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作用,把实施主体性教育的手段落实到实处,学生在班级教育管理中的主体性便顺理成章地会得到体现。通过主体性手段实现主体性目标,主体性目标又赋予了手段的主体性,这便是手段与目标的辩证统一。
        一、班级管理主体矛盾分析
        1.班主任和学生目标不一致
        班主任和学生目标不一致具体表现为:班主任管理的目标是管理和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向上,而学生上学的目标仅仅是学习文化知识。这两者之间矛盾冲突较大,具体表现如下:一是班主任管理学生,学生不服不甘不听不配合,有的学生就是反抗主义的代表份子,老师说什么,我就不听什么,我就是跟老师对着干,这类学生主要集中在班级一小部分,如果不及时教育和转变观念,不仅危害班级的管理制度,还可能造成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积累争吵和矛盾;二是班主任管理学生,学生除了上课听课写作业剩下一概不管,全托给班主任一人管理,这就进一步造成了班主任和学生管理之间的矛盾,学生只是来学习的,本身不想参与管理中来,而班主任的管理任务是让学生自我管理,因此造成管理制度设计层面的基础底层矛盾,并且这种矛盾还不好调解和处理;三是班主任管理学生,班主任自身评价,自我发展和个体要求与学生上课效果要求不匹配,两者差距可谓大相径庭。教师普遍不愿意当班主任,就是不愿意限于班级管理的桎梏之中,教师晋升不绝对依赖班级学生管理,教师还会有其他的晋升途径和要求,所以班主任不太受人待见,现实中看管理上还是学生家长愿意给予支持。
        2.班主任和学生需求不一致
        关于和学生的关系怎么处理的问题可不是个小问题。即当关系不好时,有可能是一方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双方的原因。现在你和学生关系很僵,分析一下,主要是什么造成的呢?如果是你的原因就要反省一下自己了。有时候,我们对学生好、为他们付出了很多很多,可是他们不一定看得到、不一定理解。而我们呢,在这个时候就容易感到委屈了,“为什么好心没好报呀?”。但我认为,学生的不理解应该是暂时的,如果教师是发自内心的为他们好、为他们着想,他们会最终看到了。另外,你觉得你为他们好,是哪一方面呢?现在的教育都是应试教育,学生为了应付考试他们也很辛苦!特别是初三年级了,如果现在我们只是会不断地给他们增加压力,他们不反感才怪呢。我们所做的应该是,去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给他们必要的心理引导。再者,你说以前你和上一届关系就不错。这点不能证明你本身没有“过错”。


        3.班主任和学生想法不一致
        班主任和学生想法不一致,我们以学生请假教师给假为例。这个学生向我请假,说明他遵守纪律,尊重老师,本来无可厚非,我却不予理睬,这是出于对学生的负责,理应得到学生的理解。但为什么他们不欢而散呢?原因就在于我就不的时候措辞过于严厉,以致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不少人认为,就学生的心理而言,当自己的要求遭到班主任的拒绝时,总会产生不快,不满甚至抵触情绪。其实并不尽然。如果班主任如能晓之以情理,措辞得当,引导得法,那么,学生完全有可能心服口服,欣然接受。这就极大说明了班主任和学生想法存在社会经验发展差异性的不一致。
        二、班级管理主体矛盾改进措施
        1.创建班主任和学生管理制度
        教师应该相信学生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兴趣和动力,这便是学生能成为班级教育管理主体的基本条件。主体性班级教育管理模式应该是这样的:班主任是班级教育管理活动的管理者,组织者,教育者和引导者。班主任要充分发挥全班学生在班级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以主人翁身份参与制定班级管理目标及各项管理实施细则,包括班干选任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自主贯彻并执行这些规章细则,自主定时检查并评估其达标度,及时修正和完善管理措施,保证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相信学生不仅能管理班级、管理学生,更重要的是能在班级教育管理过程中管理自己、教育自己、提升自己,培养自己的主体型人格和综合性素质,全面实现主体性教育目标。
        2.构建班主任和学生互动制度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需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制度。教师在平常的交流中就要明确告诉学生,上课是一个严肃的事情,它不等同于课外的生活。在课外生活中,老师可能是大伙儿的亲戚、长辈、晚辈,此时,师生关系就不那么清晰了,甚至可以说没必要以师徒相称了。但在课堂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学习知识的整体过程,此时,师生关系已经构成,学生在课外的某些言行不能随便带到课堂上来。教师也要做好相应的课前准备,比如:你的衣着、发型、手势、表情、眼神、体态、仪表,甚至在课堂上站立的姿势都是学生学习与模仿的对象,不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连自己的问题都没收拾干净,你的美好形象、你的人格魅力等将从何体现呢?俗话说:正人先正已。在这个大前提下,教师与学生在课内外的沟通与交流工作就可以融洽、和谐而有活力地开展了。在课堂以外,老师与学生都是自然人,大家都有喜怒哀乐,也有悲欢离合,因此,你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当学生跟你开个小小玩笑时,你不要认为这是对你至高无尚的尊严的挑战。在生活中学生和老师相处时,总是自然、大方地和老师说话,而且语言幽默、风趣、得体,你一定会觉得这学生还可以,不说让人挺喜欢,但至少不会让人觉得讨厌。当然,教师与学生在生活中的交往与接触远远不止这些。如果老师们真的放下了架子,与学生平等相待,那么我们的心与学生的心会贴得更近,我们的情感会得到更深入、更深刻的交流与沟通,进而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这对我们教育教学工作是大有好处的。
        结语:教师应该相信学生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兴趣和动力,这便是学生能成为班级教育管理主体的基本条件。通过对班级管理主体矛盾分析得出,班主任和学生目标,需求和想法不一致,同时提出三点改进意见,希望通过创建班主任和学生管理制度和构建班主任和学生互动制度达到解决班级管理主体矛盾及其改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党亭军. 现行班级管理亟待改进[J].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06(6):23-23.
[2]党亭军. "现行班级管理亟待改进."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6(2006):23-23.
[3]党亭军. (2006). 现行班级管理亟待改进.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6), 23-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