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初中生数学思维特点的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4期   作者:左灵
[导读] 初中学生正处于思维模式的形成阶段,
        左灵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昭平县马江中学 广西贺州546812
        摘要:初中学生正处于思维模式的形成阶段,掌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并开展针对性的数学教学策略,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这种教学方式坚持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做到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于培养学生的认知、思维以及能力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本文简单阐释了当前我国初中学生的数学思维特点,并提出了一些建议性教学策略,以期为相关教学工作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初中学生;思维特点;教学策略

        数学是一门理科性范畴学科,其知识内容具有理论性、逻辑性以及抽象性的特点。因此,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或者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却发现自己的成绩仍然在原地踏步。经过实际调查研究发现,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比较严重,很多教学工作者习惯于沿用原有“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以传授学生数学知识以及提升学生成绩为导向,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以及发展。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应当注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来设计课堂教学,降低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难度,让学生沿着一定的方向逐步探寻数学知识中存在的规律,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学综合能力素养。
一 当前我国初中学生的数学思维特点
        首先,认知层次较低。很多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化,看似了解实则并未掌握知识的内涵与精髓,容易导致“眼高手低”的现象出现[1];其次,思维容易固化。很多初中学生的思维模式存在一定的模式化现象,习惯于用固有的思考方式来对待问题,在学习中容易出现“钻牛角尖”的现象;另外,差异化现象突出。初中学生群体中,不同学生在成绩、能力等方面差距较大,其思维模式也呈现出明显的个体化的特点,不同的学生在兴趣爱好以及学习方法上具有差异,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也应当有所不同。
二 基于初中生数学思维特点的教学策略
(一)了解学生思维过程,肯定学生的思维成果
很多学生对于数学教材知识的理解存在表面化的现象,未能真正理解知识的本质含义[2]。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学生的学习经验以及思维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教师不能急于对学生进行否定,而是应当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全过程,给予学生必要的认同以及肯定,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接再厉,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代数式”相关内容的时候,很多学生习惯于采取机械的方式记忆代数式的概念,故在实际运用中经常出现错误。对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之前应当先汶上一句“为什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来对自身的学习成果进行深入性剖析,这种教学方式既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中的错误,又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印象,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思考深度
数学教学本就是一个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可以沿着这个教学思路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进行知识的归纳与总结,进而不断发现数学知识间存在的规律,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并按照一定的方法与技巧进行尝试解决与突破[3]。
例如,在教学“证明一个四边形的两条边是否平行”相关内容的时候,很多学生绞尽脑汁、苦思冥想之后依然无果。此时,如果教师直接将正确答案告知学生,势必会养成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发展非常不利。因此,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引导的方式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性思考,如“四边形中两条边平行的条件有哪些?”“证明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有哪些”等,将学生的思路引导至正确的解题轨道。除此之外,当学生解出问题的时候,教师在给予必要的肯定与表扬时,还应当给学生提出一些其他的思考角度如“如果……做是不是会更好一些”等等,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解题能力。
(三)开展分组合作教学,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数学课堂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所谓学习不能“闭门造车”[4]。学生们相互之间应当加强交流与合作,不同的学生可以相互之间借鉴思维与观点,进而弥补自身思维方面的缺陷与短板,让学生逐渐学会从多种角度来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向量的线性运算”时,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目标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将班级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争式学习。小组要想获得最终的胜利,就必须发挥出每个成员的特长与优势,实现学习任务的合理化分配,在通力配合下共同完成学习目标。最后,在进行各小组学习成果展示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各个小组之间进行互评,让学生了解他人的学习方法,实现学习经验的相互借鉴,进而达到发散思维的作用与效果。
(四)注重开展分层教学,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
针对初中学生思维模式个体上的差异性,教师可以采取分层教学方式,按照学生的成绩、能力以及学习习惯来分成不同的层级,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应当划分为初级、中级以及高级三个层次,鼓励学生完成自身所属层级目标的同时朝着更高的目标进行努力[5]。如此一来,学生成绩较差的学生可以得到数学基础知识方面的巩固,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能力发展与培养,班级整体教学质量逐渐得到更好的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并开展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对于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以及激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积极性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从了解学生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开展分组合作教学,注重开展分层教学等方面开始着手,必定可以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 赵建. 基于初中生数学思维特点的教学对策研究[J]. 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 2017(3):41-41.
[2] 周志红.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对策[J]. 求知导刊, 2020(9):67-68.
[3] 严卿, 喻平. 中学生数学逻辑思维发展的心理学研究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9, 000(006):14-19.
[4] 宋玲艳.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对策[J].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19, 000(014):P.18-18.
[5] 韩帮富.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 中国校外教育, 2019, 000(007):121-1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