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芙蓉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上海 201208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各大城市大学生的业余生活,但与此同时,大学生可以参加体育活动的业余时间却逐渐减少,这也将导致他们的体能逐渐下降。高校体育作为培养高层次体育人才的科研基地和教育摇篮,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和教育活动,培养一支全面发展的专业健康的体育人才。
关键词:高校;体能训练;必要性
从当前情况分析来看,高校是我国培养综合型优秀人才的主要教育基地,因此,其在高度重视高校专业性人才教育的基础上,还需要不断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各项技能训练,以此才能培养出一批综合性优秀人才。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高校在体能训练中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的,这些问题的出现会使得体能训练质量下降,无法发挥出相关的效果。
一、体能训练的概念
体能作为运动员基本的自理能力,是运动员在运动训练和技术竞赛过程中,通过训练,运用身体本能完成各种技术竞赛动作的重要形式。因此,良好的综合素质是有效保障运动训练和技术竞赛安全的重要素质基础。体育教学是指各种体育教学或各种运动技能的训练,运用各种体育教学或运动训练的教学手段,积极探索改善各种运动员的生理形态,进一步提高运动身体的生理发育水平,从而不断提高健康发展各种体育素质的教学过程。一般体育训练项目主要包括体力、速度、耐力、敏捷性和柔韧性。要想顺利地投入到体育健身项目中,就必须以良好的体育健身训练条件为主要依据。
二、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
1、运动项目没有和自身项目结合在一起
在高校体育选修课中,有许多体育项目,如排球、篮球等,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然而,一些体育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往往忽视学生的身体发展,而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训练计划方案,在体育课堂上,体育运动往往只是进行跑动,因此难度很大使体育锻炼达到相应的效果。
2、体育课中有些教师自身素质不是很高
就我国当前新时代的体育教学管理理念而言,其基本教学原则应是以人为本,体育教师应是学校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主要教学管理者和教学组织者。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体育教师掌握的专业知识较少,不全面,技能较低,很难指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独立完成这些专项体育活动。此外,要注意的是,要控制好运动强度。如果过大或过小,将直接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整体效果。
3、体能训练的总体目标不明确
从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来看,没有规范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体育训练存在一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体育训练不能正常运行,其整体效果和质量将受到不利影响。
三、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体能训练的必要性
1、预防运动损伤
许多高校运动较为剧烈,一些运动产生损伤的伤害情况也时有发生,因此高校学生要不断提高对运动产生损伤的高度重视,采取加强体能训练的这种方式,可以来使高校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得到有效锻炼,从而有效地避免高校运动中的损伤等伤害情况的频繁发生。坚持定期进行体能训练,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我国高校学生运动技能水平和运动比赛成绩,也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其各个机体内部生理功能的不断改善,使各个身体器官相互帮助协调正常工作,达到一个良性循环的良好效果;同时它还可以有效改善其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机能,使运动者对外部不断变化的环境,也能产生良好的自我适应能力,从而大大降低运动内部损伤事故发生的概率。
[1]
2、有利于提高运动水平
体能训练管理是根据不同的运动训练项目的实际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科学合理的人体运动负荷,及其与之相关的各项运动生理动作,进而以此来不断改善运动员的各种身体生理形态,达到不断增强其协调身体各个生理器官与神经系统生理机能的相互协作能力,最终不断提高运动员的各项运动技能和运动比赛成绩的一个运动训练管理过程,是各项运动体能训练的重要组成环节。因此,长期的专业体能训练,有助于不断提高运动员的成绩。
3、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
体育游戏教学能有效地实现我校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比如,通常学校采取的是单一持久的跑步体育训练,大多数大学生很难接受这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甚至产生一种恶心的情绪。作为体育教师,迫切需要积极探索和改变体育教学内容,运用体育游戏教学模式,将大学生体育组织划分为若干个体育群体。大学生在追逐快跑、接力跑、螺旋跑或Z跑的过程中通过跑,可以表现出大学生运动的敏感性和速度性,丰富了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和训练手段。
4、激发学生的体能训练兴趣
强烈的体育兴趣是大学生积极参与学生体育锻炼的基本基础和重要前提,也是学生优化体育锻炼效果的基本条件。因此,在大学生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明确大学生体育兴趣与自身训练成绩质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全面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体育兴趣、体育教学方法和体育教学方法,身体素质是修身养性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应以学生兴趣的发展为主要切入点,根据体育教学计划合理设置教学模式,在制定体育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尽可能做到这一点,既能更好地迎合各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又能使他们积极参与其中,增强了学生的体能训练兴趣,从而逐步增强体质。
5、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精神情感及思想意志品质的不断培养
与其他各阶段学生相比,大学生的心理人格特征越来越明显。以户外跑步为基础的各种体育锻炼活动,能有效促进青年大学生及时发泄不良情绪,实现人生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也更有利于不断培养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和精神意志素质。
四、新时期高校开展体能训练的优化手段
1、完善高校体育设施
普通高校通常要求拥有各种体育器材和其他训练场地,但按照人均体育场地数的比例,很多高校并不存在所谓体育专业化和体育场地不足的问题。学生除了充分利用学校的课余时间空间外,还可以自由选择使用体育场地、一些体育训练场地和其他体育器材,如果课余学生想在课余时间给学生安排练习,借用这些训练场地和器材比较麻烦,这不仅可以有效地削弱学生课后练习的浮躁情绪和想法,而且可以大大降低学生课后练习的难度和频率,高校体育设施的完善,为高校更好地开展高中体育综合训练和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
2、教师积极引导,树立体能健康锻炼的理念
在高校训练课程中对自我健康心理素质与体育锻炼模式的教学研究过程中,教师首先科学地传授基础知识和其他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自我健康心理素质和体育锻炼能力,然后尽可能多地教给他们,让广大学生亲身体验,到野外去探索,体验去学习,经过高校体育教师的耐心研究和指导,让广大学生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心理-身体健康-心理-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观念,最终他们才能真正得到一个完全适合自己身体健康的体育锻炼模式。在具体需要组织实施的各种专业体育锻炼中,学生和教师要善于充分认识和挖掘自身体育能力的巨大发展潜力,开展各种体育锻炼,根据自己的实际身体状况,进一步研究和设计,形成一套健康、科学、系统的体育训练管理体系。
结束语:综上所述,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活动的质量,而且是不断优化高校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因此,大学生体育教师必须积极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体育锻炼的内在价值,丰富体育锻炼的内容和体育手段,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使他们充分发挥自我体育锻炼的作用,在愉快的自我体育锻炼中感受体育锻炼的乐趣,逐步提升自己,同时,培养良好的自我体育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谢燕妮.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体能训练的必要性及对策[J].新西部:下旬·理论,2018,000 (007):P.160-161.
[2]张立争.高校体育教学加强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和对策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9,(3):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