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历史核心素养的实践应用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4期   作者:朱昭海
[导读] 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朱昭海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昭平县富罗中学,广西贺州    546809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入的学习思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课堂效果。本文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为目标,探究有效的教学措施。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历史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课程内容知识,教师仅仅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将历史教学课堂真正交给学生,凸显学生在历史教学课堂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发展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一、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对历史课程内容的设计、备课活动都不够重视,采用“读课本”的形式对学生传授课程知识。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深入思考,仅仅在课堂上依照课本进行讲解,会让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感觉非常枯燥,打击学生在历史课程学习中的积极性,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二)学生的主体性无法凸显
        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依然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课堂学习中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师始终占据初中历史课堂的主体。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发挥其主动性,对教师讲解的课程知识缺乏深入思考。这与新课程改革目标是相违背的,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无法提升,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学习和全面发展。
        (三)学生对历史课程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
        在初中阶段,学生面临中考的压力,学习时间、任务非常紧迫,学生将更多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放在语、数、外三门“主课”上,导致没有更多时间放在历史课程知识的学习上。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初中历史课程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严重影响了历史课堂教学效果,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凸显学生在历史教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实践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未被凸显,教师在课堂上始终占据主导地位。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学生在教学课堂的主体性越来越受重视。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要顺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尊重学生在历史教学课堂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在凸显学生课堂主体性的教学策略应用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独立完成初中历史课程内容。例如:在讲解《三国鼎立》这节课程内容时,在课前教师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本课程知识重点“三国鼎立时代背景、著名战役、著名历史人物等”。为了提升学生的自学、探究效率和效果,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互相合作、交流和分享中,完成本节课程重点内容的学习。

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之后,教师让学生走上讲台,向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探究的成果,教师将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记录下来,并进行总结、纠正,保证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质量和效果。
        (二)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历史思维
        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我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仅仅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历史知识的学习是不现实的,在历史课程知识自主探究和课程内容拓展时,需要教师拥有较强的历史思维解决历史问题,并应用历史思维对历史事件、人物、背景进行深入分析。所以,初中历史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让学生用历史思维解决历史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秦统一中国》这节课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历史思维,分析、探究和学习本节课程知识。在秦统一中国之后,秦始皇进行度量衡统一、思想统一等方面的改革,秦能够统一中国主要原因是秦的改革。在课程学习主线引导下,学生要逐一分析历史事件、背景和意义。在对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事件分析中,学生会发现很多历史事件都是惊人的相似,当学生对“秦统一中国”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之后,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继续借鉴分析、认知和理解方式,从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学生能够通过历史事件的分析,对当今社会方方面的思考,像秦的改革促进了秦的强大,而我们的改革开放也成就了“富强”的新中国。学生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并积极的对历史事件进行拓展、学习,将历史事件与今天相比较、借鉴,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三)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地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往往采用“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学生对这些历史知识没有深入思考,死记硬背记下的历史知识很容易遗忘。另外,死记硬背的历史学习方式,会让学生感觉任务重、压力大,久而久之会让学生对历史课程知识的学习产生厌倦的心理。为了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例如,在学习《百家争鸣局面》这节课程知识时,学生对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的主要思想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教师依据本节课程内容,结合学生的兴趣,为学生设计立体化的学习情景:教师对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一个小组分别代表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并让小组之间进行争辩。教师将“百家争鸣”的场面搬到教室里,让学生通过争辩对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的思想进行深入思考,清晰掌握各家的主要思想。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学习情景,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对课程知识进行深入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要求下,教师要重视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长期学习和全面发展,更有利于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因此教师要积极的将历史课程教学与历史核心素养提升紧密结合,为学生的未来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辉.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历史核心素养的应用策略[J].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9(9):0010-0010.
        [2]王天宝.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探索——观摩2019年河北省初中历史优质课评比有感[J].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B), 2020(1):33-36.
        [3]邓玲. 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 课程教育研究, 2019(12):1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