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霞
贵州省黔西县观音洞镇羊耳小学 551500
摘要:教体融合是在素质教育大环境和背景下产生的,以提高小学生身体综合素质为根本,从原有的“教体结合”再过渡到现阶段的“教体融合”,这个变化过程,使得我国体育教学的理念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开创了以教育教学为基本,培育实践型体育人才的教学之路。基于此,本文以文献对比法和理论分析法,以小学阳光体育为背景,分析了教体融合在阳光体育中的实践应用思路,旨在为提升小学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小学生身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坚实理论基础。
关键词:教体融合;小学;阳光体育;实践
引言:“教体融合”实现了竞技体育与体育教学机制的充分融合,并广泛应用小学体育教学中,随着“阳光体育”教学理念的普及,深化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显得尤为关键,因此开展“教体融合”体育教学发展战略至关重要。近几年,小学提出了将体育竞技运动与社会、教育充分结合的教学模式,最终实现学校、社会、体育竞技运动三者的相互融合发展。鉴于此,本文将重点分析教体融合在小学阳光体育中的实践应用,供参考。
1教体融合在小学阳光体育教学中应用重要性分析
1.1提高小学生身体综合素质
在体育教学改革力度不断加强的现阶段,小学体育教学手段得到不断丰富,体育教学理念也得到不断更新,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落伍,学生家长也更加重视体育学科教学。而“教体融合”在阳光体育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能够带动小学生积极走向操场,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例如可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开展体育小游戏,在提高趣味性,锻炼学生体育学习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能够不断的增强学生综合身体素质。
1.2促进小学校体育学科教学事业的持续发展
“教体融合”理念的推广与实践关键在与校方,首先学校要重视,其次要合理安排、科学规划,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严谨、周密的“教体融合”体育教学规划,一改“重智力、轻体力”的惯用教学思维。在避免压缩和占用体育课程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自主参与到体育活动中,真正让学校设计的体育教学课程“活”起来,这样对于促进学校体育学科教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3有利于后备体育人才的培养
我国大部分体育项目的后备人才选拔,都是经过坊间考察、体校筛选等传统模式展开的,缺乏对文化课、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考察,导致体校日常教学中文化课的安排时间相对较少,文化教育得不到重视。而从体育事业的发展历程看,“教体不分家”的理念是共识,也是“体教融合”理念提出的根本依据。因此,后备体育人才的培养与选拔更需要重视“教体融合”。
2教体融合在小学阳光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建议
2.1打破传统观念,提高认识
加强对“教体融合”的认识,使得小学阳光体育教学更加符合体育教学改革的标准,转变旧的体育教学思想理念,成为当前教体融合背景下小学阳光体育教学的关键点。
要想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作为校方要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类体育活动,在保证小学生每日体育锻炼时间的基础上,提高阳光体育教学的质量,让体育与教学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其次,作为教师和学生的家长,要积极鼓励小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充分认识到“教体融合”应用的关键性和重要性。
2.2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
小学阳光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要切合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例如提出“体育艺术2+1”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并能够掌握至少一项终身可收益的体育运动技能。其次,还可开发校本教材,结合当地的民俗,如基于地方特色的舞蹈,实现和构建“一校一特色”的“体教融合”教学模式;最后,借助选学模式,提供多类型、多元化的体育教学项目,供小学生自主选择,并将体育教学与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充分结合起来。
2.3加强“教体融合”宣传,重在引导
要加强校园内外针对“教体融合”理念的宣传,鼓励体育锻炼培训力度,由上及下将体育教学的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规划等统筹,可通过开展线上家长会的形式,让学生家长能够及时的了解到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爱好,帮助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增强家长对于“教体融合”理念的认可;引导和激励小学生在阳光体育活动中的积极参与,形成正确的体育学习价值观。
古语云:“教儿婴孩,教妇初来。”这就是说,培养“全面健康”的意识和能力必须从小时候开始。尤其对于新生代来说,他们生长在“独生子女”环境下,不仅普遍缺乏强健的体魄,而且患有“心理和精神缺钙症”。正因为如此,高度重视并突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无论对小学生群体还是对社会发展来说,不仅显得非常必要,而且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那么,究竟如何开展“健康型”体育教学活动呢?
第一,利用各种操类和体育课形式,巩固小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比如,通过韵律操、模仿操以及形体操、广播操等,把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认真落实在准备、学练和评价等环节。
第二,充分利用户外活动,为小学生提供更加自由活泼、更为宽松的活动环境,并逐步培养并巩固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不断激发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三,以课堂活动为载体,着力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质和心理承受能力。诸如“打猎”“大渔网”“抢救伤员”等体育游戏,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灵敏性和责任感,增强学生勇往直前、合作共进的精神品质。
结束语:综上所述,体育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即“教体融合”,在推动和加强素质教育的基础上,促进小学青少年身体健康的不断成长。更为重要的是要将小学生的“体力”与“智力”紧密的联系起来,以保证学生在思想上、行动上都能够与“教体融合”的体育教学理念紧密关联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小学阳光体育教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亮.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农村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浅谈[J].新课程,2020(28):17.
[2]费利平.运动处方在小学阳光体育大课间中的运用和推广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7):144+146.
[3]鲍昕.学校体育竞赛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研究——以武汉市部分小学为例[J].湖北体育科技,2020,39(02):18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