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少萍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第十一小学 广西钦州535000
摘要:当前的素质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策略”为视域,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问题意识,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认知发展,从而创设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视域;教学实践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常采取“例题—公式—习题”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的学习知识,按照公式模板解决数学问题,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在小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基于“策略”视域下,探究解决问题教学的可实施发展路径,以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数学学科的综合素养。
一、应用问题导入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拥有较强的问题意识,才能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创新,积极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的应用问题导入教学策略,将课程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也为学生提出课程内容学习目标和方向,激发学生课程知识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课前为学生设计“问题”,让学生以解决问题为学习主线,引导学生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学习、分析、讨论和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索思维,从多角度、多方位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把握,寻找问题解决的最佳策略[1]。例如,在学习《运动与身体变化》这节课程时,教师可以依照本节课程教学目标“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生活现象、 简单实际问题”,为学生实施问题导入教学策略。教师在课前依据教学内容和目标,为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在运动过程中,身体都有哪些变化?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将这个问题向学生展示,会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且积极进行课程学习,以探索出问题的答案。学生在进一步的学习中,始终以“我们在运动中,身体都有哪些变化?”这个问题为主线,从“心率”这个角度对运动后产生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主动的使用“积累分析”“处理数据”“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我们在运动中,身体都有哪些变化?”这个问题进行探索,从而让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中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复杂、抽象,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探索的过程中容易产生阻力。基于学生的生理、认知特点,教师可以依据课程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直观、生动、形象的问题情境,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另外,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还能够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知识的认知,让学生依照问题情境,更有针对性的寻找问题解决策略,从而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问题情境创设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运用多媒体辅助设备的视频、动画、图片等功能,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问题解决策略的欲望和积极性[2]。
例如,在学习《垂线与平行线》这节课程时,为了让学生高效解决“线段、射线和直线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为学生创设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教师用动画将直线、射线、线段三种线,向学生进行展示,学生通过动画的动态功能,更加形象、直观发现“直线两段的无限延长、射线一段的无限延长和线段两段无法延长”的特征。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对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了形象、深入的认知,从而能够让学生更清晰的思考“线段、射线和直线”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让学生清晰的认清问题本质,促进问题策略体系的建立,从而更加全面、准确的解决数学问题。
三、应用小组合作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程知识的学习中,学生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是无法独立完成的,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应用小组合作教学策略,让学生互相交流、共享、合作对问题思考和解决方向,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效率。另外,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性被充分的尊重,拥有更多对问题独立探究的机会[3]。例如,在学习《圆》这节课程内容时,教师依据课程内容,让学生解决“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是什么?”这个问题。因为课堂时间有限,为了提升课堂效率,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是什么?”问题进行交流、合作和探究,完成该问题的解答。因为学生的认知、知识水平有限,一个学生很难将“点与圆”所有的位置关系想全面,但是不同的学生对“点和圆位置关系”的观察方向是不同的,部分学生会发现“点在圆外面”,部分学生会发现“点在圆里面”,还有部分学生会发现“点在圆上”,多个学生的观察、交流和共享,小组内的学生会高效的、准确的、全面的完成该问题的解答。
四、加强引导,让学生寻找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
在小学数学知识学习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很多时候都不单单仅有一个解决办法。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初期阶段,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全面的观察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尽可能的寻找更多的解决措施。但是,真正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让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寻找到最佳的解决途径和策略,从而提升学生问题解决的效率。在该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积极的评价,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决策略进行总结、反思,深层次的掌握问题解决的最佳途径。例如,在解决“应用题”时,学生面对一个应用题题目,会有多种解决策略和解题思路。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多种解题思路进行评价、总结,让学生对每一种解题思路的优缺点进行归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掌握哪一种解题思路最便捷、最有效,持久的练习会提升学生寻找最佳答案的精准性,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
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创新数学课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地教学氛围,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陶强. 关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 文渊(中学版), 2019, 000(007):638.
[2]张珍凤.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 好家长, 2019, 000(005):177-177.
[3]王伸玉.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 信息周刊, 2019, 000(0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