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4期   作者:刘旭升
[导读]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

        刘旭升
        浙江省金华市荣光国际学校     321025

        【摘  要】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其教学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是活动。教学必须通过各种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在参与中体验,在感悟中升华情感。从而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本文试图从:认准“生活”和“活动”的归属关系;明确“目标”对“活动”的统领关系;定位“主次”与“活动”的支配关系;统筹“全体”和“活动”的参与关系这四个方面谈谈提高思政教学中活动的实效性所要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  教学活动     实效性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是活动;活动是教师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路径。因此,教学中必须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在参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道德的熏陶。
        纵观现在的思政课堂,老师都已关注到活动的重要性,努力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开展教学。但我们也发现在教学中开展的活动还存在以下现象:为活动而活动;有些活动是凌乱的,低效的,忽视了活动方法的指导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从思政教学的要求和德育实效看,我们都需要对如何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活动的实效性进行思考。
一、认准“生活”和“活动”的归属关系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这就要求我们在活动设计时,无论是活动目标的确定,还是活动内容的选择,都必须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反映儿童的真实需要,让儿童走进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
        例如《小马虎旅行记》这一课,一教师就设计了一系列富有童趣的教学活动,比如“续编马虎故事”“捉马虎行动”“智闯马虎宫”等,孩子兴味盎然,乐在其中,积极性很高。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逐渐明晰做事马虎的危害,在活动中真切体验到要远离马虎的重要,争取做一个细致认真的好孩子。
        在道德与法治的活动化教学中,要始终坚持以回归儿童生活作为教学的基本取向,力求避免以往小学德育中那种空洞说教,道德灌输的成人化的弊端,在生活化的活动中引领孩子获得知识和习得道德。
二、明确“目标”对“活动”的统领关系
        教学活动以落实课程目标为目的,只有处理好“目标”与“活动”的关系,才能提高活动的有效性、达成教学目标。而在课堂中,有的老师往往教学设计时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可课堂教学时就不知不觉地为了活动而活动。忽略了活动的真正目的,忽略了关注学生是否在活动中体验、感知、感悟,提升自我,追求看似圆满的活动结果。


        在《做学习的有心人》教学中,老师安排了很多活动,其中有一个是学生小组合作“积木搭高塔”,目的是使学生感悟到只有“做好任何一件事,都需要耐心与细致”的道理。第一次小组搭塔之后,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到了耐心是多么的重要。此时教师提议再来一次,让学生第二次进行搭塔活动,通过先后两次活动感悟到做事要精益求精必须要有细心和耐心。但事实上,许多小组未能如愿以偿,没有想象中搭得那么多,没搭几层就倒了。几个小组失败之后,教师一会儿说可能桌子没摆平;一会儿又说也许积木有点小,难度太高。为了完成好这个活动,足足用了半节课时间。最后教师只好说“由于时间关系,这个活动到此结束”,但学生还是意未尽。
        如以上案例中,后部分的活动偏离了原先的活动目标,成了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活动。如果教师能发现学生活动成功的小组,让学生来分享经验,使学生明白做事除了细致,耐心也是很重要的,只有坚持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这样就非常自然地为下一教学环节“恒心”做好了铺垫。
        三、定位“主次”对“活动”的支配关系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发展或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授给人,谁要享有发展与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获得。” 在思政教学中,学生不是配角,而是教学活动的主角,他们直接参与学习活动全过程,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品德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引领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才能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升华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如果课堂中被媒体或教师无形中抢占了学生的“主角”地位,那么活动只能流于形式,活动体验也会浮于表面,更无法实现学生道德的内化。   
        如一教师在教学《爱护花草树木》时,或许是想让学生有更直观更美的体验,也或许是有老师来听课,想让课堂更生动。一开始先播放了一段风光优美的视频,学生的兴趣都上来了,被美丽的花花草草给吸引了。之后课件又呈现了大量的动画和图片,使学生目不暇接,不时发出“哇,哇”的惊叹声。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都被这绚丽的图片、视频给吸引了,还哪有精力去关注有价值的东西。课堂上看上去热热闹闹,课堂气氛也很热烈,但实质上是喧宾夺主,舍本逐末,学生真正获得的道德体验是微不足道的。
四、统筹“全体”与“活动”的参与关系
        活动教学强调让儿童通过主体性活动,实现学习目标,只有亲身经历活动体验,学生才能获得真实的、有效的收获。因此,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与进步。课堂中教学活动的设计要面向全体而不是个体,不要让活动成为部分学生的“专利”,而应让每个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力求人人参与,在参与中人人都获得体验,获得成长。
        如教学《我们的生命》一课中“生命的诞生”这一内容,教师安排了体验活动“今天我是准妈妈”。教师请了一、两位学生上台当一回准妈妈,怀里放在生鸡蛋,胸前挂着书包,然后让学生体验准妈妈系鞋带、行走、坐下等活动。其他同学在旁边充当观众。虽然在坐的学生领悟力极强,都能说出妈妈生我们很不容易,养我们很辛苦等话语。但假若老师活动设计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来当一回准妈妈,亲身经历活动的过程,在活动中获得的体验会更真切。当然,面向全体,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人人在活动中都做同样的事情。这要根据具体的活动具体分工,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来开展课堂中的学习活动,从而让每个学生都以活动的主体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直接进行活动体验,实现了活动面向全体,扩大了活动的参与面,也会有效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正如巴甫洛夫所说的:“好的方法将为人们展开更广阔的图景,使人们认识更深层的规律,从而有效地改造世界。”在思政教学中,我们要设计丰富的活动推进教学,把活动的实效性放在第一位,有的放矢地引领学生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长,发展道德。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