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丽娟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第十一中学,广西柳州545000
摘要:美育作为现代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从学科优势出发,通过优化学科设计的方式实现核心素养培育中美育的目标一直是现阶段很多教师研究的焦点。鉴于此,本文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展开讨论,分析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美育培养的不足,并在不足基础上提出能实现更好美育教学效果的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美育;初中;道德与法制
前言
道德与法治课作为近代初中教育改革中备受关注的课程之一,只有实现了有效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学生才能在社会中扎稳脚跟,所以,紧跟时代发展改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且必要。在这一改革的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中蕴含的美育内容开始受到人们关注,那么如何在道德与法治中实现美育教育呢?下文就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美育教育的不足
(一)美育与道德与法治的融合度不够
回看过去一段时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美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很多道德与法治中的美育内容都局限在道德与法治教材的表面,这一问题直接影响了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美育教学的效果,无法激发学生美育水平获得质的提升,也无法展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有效性[1];
(二)道德与法治课上美育教育方式差
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方式与学生兴趣不匹配也是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美育教育效果差的诱发因素,这一情况不仅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道德与法治课中美育学习的积极性,也容易引发初中学生的叛逆心理,影响这一课程教学的效果,更威胁初中道德与法治在初中核心素养培育中占据的地位[2]。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美育教学的策略
针对上述导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美育教育效果不好的原因,本文建议教师从以下3大方向入手深化道德与法治与美育的融合度和融合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这一课堂美育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解决以往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美育不足的困境[3]。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审美能力
对于初中阶段学生而言,这一阶段是学生们模仿性比较强、对教师依赖性比较强的阶段,教师自身审美能力、综合素养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一环节美育教学的成效。鉴于此,在后续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中实现美育教学成效时,教师们第一步就应该从自身角度出发,通过完善自身综合素养的方式,为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道德与法治榜样,收获更好的道德与法治美育效果,也为后续这一课程创新、改革注入活力。比如,在未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现美育教学效果前,学校就应该为教师提供强化自身素质、与时俱进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美育知识的平台,借助这一平台实现对自我能力的培养,进而收获更好的道德与法治美育教学效果[4]。
(二)深入挖掘教材中能实现美育的素材
以统编版9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可以发现在这一教材改版后教材中增加了很多能为学生渗透美育教育内容的素材,所以,在后续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美育教学时,教师就应该从这些内容角度出发,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美育素材,并配合相应的美育教育举措,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美育教育的效果。比如,在统编版9年级上《文明与家园》内容教学中,通过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一章节可以划分为“精神美”、“中国美”两大部门。鉴于此,在后续初中道德与法治中实现美育教育时,教师就可以从“精神美”、“中国美”两个方向出发,为学生设计道德与法治美育课,通过多媒体课件等方式为学生直观的呈现“精神美”、“中国美”的内容(譬如,可以筛选一些社会中能体现“精神美”、“中国美”的案例),以此实现这一课程中对学生“美”的渗透,收获更好的初中道德与法治美育教学效果。
(三)创新道德与法治中美育的方式技巧
在上述初中道德与法治中落实美育教育目标的基础上,教师也可以将更多元的方式、方法运用到道德与法治美育教学中去,强化学生对这一课堂上“美”的领悟,借此收获更好的美育教育成效。
首先,教师可以运用蕴含“美”的教师形态,为学生营造具备美育效果的氛围,借此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初中美育。这一举措就要求教师在日常道德与法治工作中保持好自己的仪容仪表、心理状态,时时刻刻以积极、正面的态度面对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树立“美”的榜样,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实现在道德与法治中美育的目的。
其次,教师可以运用“美”的语言,清晰、透彻地为学生讲解课程内容,通过这一语言层面的“美”为学生带来更多元的审美体验,强化这一课堂美育教育的效果。比如,在设计统编版9年级下《我们共同的世界》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例,在设计这一课程美育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将“人类命运关系”用清晰的语言、图片呈现给学生,借助这一方式让学生在教师讲解中了解这一课程中蕴含的美育内容,进而启蒙初中生对“美”的理解。
最后,教师则可以应用“美”的形式,选择初中生感兴趣的内容为切入点,以此增强初中道德与法治美育的效果。比如,在讲解统编版9年级下道德与法治《走向未来的少年》中“少年的担当”时,教师就可以从初中生生活中的“少年担当”案例出发(如,黄文秀毕业后返回家乡、建设家乡等),组织学生以“少年担当”为主题展开调查探究,借此深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中“美”的理解,实现这一课堂美育教育的目的[5]。
结语:
综上,本文围绕过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美育部分存在的不足进行讨论,并站在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能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改良的方式,希望借助这一方法能提高核心素养培育背景下道德与法治美育教育的效果,进一步凸显这一课程价值同时,帮助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在初中教育中落实。
参考文献:
[1]戚莉芳.论道德与法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2019:203.
[2]石雪珍.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学周刊,2020:117-118.
[3]尹志丹.培养法治意识发展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刍论[J].成才之路,2018:20.
[4]马泽华.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294-295.
[5]田碧霞.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亚太教育,2020:90-90.